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恶寒是否需要解表?

“恶寒”是外感病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掌握正确对治“恶寒”的本领,是医者最为基本的要求之一。本文针对“恶寒”对治问题,做个简要探讨。

“恶寒是否需要解表?”这个问题其实隐含另一个问题,即“恶寒是否必然是'寒邪束表’?”如果是“寒邪束表”,当然需要解表(一般是让病人出汗),只是这个“解表”,存在两大类的区别。问题是,临床所见的“恶寒”,并不都是“寒邪束表”。并且“恶寒”这个概念,还需要跟“畏寒”加以区分。下面分三个问题讲。

一、“寒邪束表”的“恶寒”解表两大法

“恶寒”俗称“怕冷”,一般是因为感冒寒邪(或称“感应得天地寒水之气过旺”)。感冒寒邪,邪气一般“冒”(盖、罩)在体表,因此称为“寒邪束表”。这个时候,典型的脉象是“浮而紧”(常在右寸,或并及右关。寒邪不重,则不是“浮紧脉”)。常见的并发症是“发热”“流清涕”,或“纳差”“咳嗽”等。对于这种“恶寒”,常用麻黄(或紫苏叶。下同)来解表治疗,如《伤寒论》的麻黄汤证。简单来说,只要见到“浮而紧”的脉象,就一定要用麻黄解表。临床所见的“恶寒”,大多是这种“寒邪束表”的“恶寒”。这是“寒邪束表”的第一种情形。

“寒邪束表”的第二种情形是《伤寒论》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或麻黄附子甘草汤)证。它的症状,有“恶寒”与“发热”[1]。但是,它的脉象是“沉而微细”的[2]。这个时候,病人的“恶寒”感觉一般比较明显,通常伴有“但欲寐”(想睡觉)的症状;并伴见“手足冰凉”症状。这种情形,虽然体表有寒邪,但寒气已经伤及少阴肾脏了。因此,在用麻黄去表邪的同时,必须用附子暖肾水。

有人问,“寒邪束表”的“恶寒”,有没有一个或两个要素,可以作为明确的判断标准的?非常遗憾,人体机器过于复杂,没有这么直接而明确的要素可用。第一,根据脉象判断是不行的,前文可见,它们一个是“浮而紧”,一个是“沉而微细”,但两者都用了麻黄。第二,根据症状也不行。首先,仅仅是“恶寒”,不行。因为还有不是“寒邪束表”的“恶寒”,如下文。其次,仅仅是“发热”,不行。如少阴病,有微阳欲复的“发热”[3]、膀胱郁热的“发热”[4]、浮阳外越的“发热”[5];而麻黄汤证初起的时候,甚至没有“发热”症状[6]。再次,“恶寒”+“发热”,也不行。如俗称“阴盛格阳”的情形,有时“恶寒”与“发热”并见。而临床上,有些病人将桂枝汤证的“恶风”表述为“恶寒”,在这种情况下,“恶寒”+“发热”,实际上包含着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两种截然不同的病情。

如果加上“无汗”的症状,即“恶寒”+“发热”+“无汗”,三个要素,则可以更加接近于“应当解表”的结论。说明几点,第一,“恶寒”+“发热”+“无汗”,其实就是排除掉“有汗”的桂枝汤证。有的病人不能分清楚“恶寒”与“恶风”的区别,常常将二者混起来讲,因此,“恶寒”这个主诉,是需要审慎对待的。《伤寒论》第13条:“太阳病,头疼,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从“汗”的角度讲,桂枝汤证的汗,是绵绵不断地出,出的量不大,但是擦了又有。这种病情,临床还是比较多见的。也就是说,“有汗”“无汗”,可以将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区分开来。第二,“有汗”“无汗”的判断标准。“绵绵不断”“擦了又有”,这当然是“有汗”。此外,病人得病之后,无论是由于运动,还是由于吃热粥或泡脚等,只要出过汗,都属于广义“有汗”(相对而言,桂枝汤证的“有汗”,是狭义“有汗”),一般不必再用麻黄解表。第三,广义“有汗”后仍然“恶寒”的。理论上讲,这种情形主要有三种原因。一个是寒邪过旺,一次发汗无法充分打开体表;一个是阳虚;一个是已经开了体表,又重新感冒寒邪。这三种原因,分析起来较费功夫。不过,在“广义'有汗’”之后的“恶寒”,有一种比较简单粗暴的处理方法,即从阳虚去考虑,酌情加党参,或炙黄芪,乃至附子等(笔者常并用升达肝脾之法。参后文)。药后,如果病人出现“发热”(或热象增重)、“烦闷”等症状,是左阳升达后,郁于上焦。这时,用点紫苏叶(9-15克,后下)于后续处方中,稍微开开毛孔就可以了(并见“发热”的,应有凉营清热之品,如芍药、金银花、夏枯草等)。

总的来说,对于“寒邪束表”的“恶寒”,比较确定的,只能说通常情况下,见到“恶寒”+“发热”+“无汗”,就应当考虑解表;至于是否需要解表,还需要用一番排除法。也就是说,必须排除掉病人不是属于“不能用'解表法’的恶寒”,才可以用解表法。

二、不是“寒邪束表”的“恶寒”

不是“寒邪束表”的“恶寒”,不能用“解表法”;不能用“解表法”的“恶寒”,其实就是《伤寒论》中,以四逆汤证为代表的足少阴脏病(含足太阴。下同)。

有人问,《伤寒论》少阴病的提纲证是“脉微细,但欲寐”,没有说病人存在“恶寒”症状啊?的确,提纲证没有。但是,从《伤寒论》第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其脉即出者愈”的“反不恶寒”,可见“不恶寒”是少阴病的“反常”症状而已;正常情况下,必定是“恶寒”的。当然,该篇明示“恶寒”症状的条文也是有的,如《伤寒论》第288条:“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等等[7]

少阴病的“恶寒”+“发热”(常伴见“恶寒较重”“但欲寐”),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或麻黄附子甘草证,这里用了麻黄解表。至于不能解表的少阴病,是在见到“恶寒”+“发热”的同时,病人并见“自利益甚,时腹自痛[8](太阴病四逆汤证。这时的“下利”,颜色通常是青绿、青黑、棕黑的;气味通常是酸腐的,一派清冷萎靡之象。下同。热证的“下利”,通常是黄色的,臭味异常,喷射状,便后肛门热痛,一派激扬逼人之象),或并见“小便色白[9]恶寒而蜷卧[10]身体疼、手足寒、骨节痛[11]吐利、手足厥冷[12]腹疼、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13]下利清谷[14]等其中之一的少阴寒盛症状。这种情形就不能再解表了;这时解表,是大泻虚人的微阳[15]。这时,用四逆汤或茯苓四逆汤(或附子汤,或真武汤等)思路,才是治疗的正法。

有“恶寒”症状,未必可以解表。中医学界常说的,“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不可为据。

如果一定要找一个要素来判断到底是不是属于不能用“解表法”的“恶寒”,那么就用脉象吧。六脉均沉,首先要考虑的就不是解表,而是温里(药用附子,或干姜,或川椒等)了[16]。再次强调一下,这个时候的“恶寒”,程度一定是相当严重的;并且,往往有“但欲寐”的症状。几个方面结合起来判断,则更加可靠,更加准确。(关于“恶寒”能不能解表的问题,也可参拙作《临证问诊理要》。)

三、“恶寒”和“畏寒”的区别

“恶寒”的说法,一般用于外感病;“畏寒”的说法,一般用于病程较长的内伤杂病。

“畏寒”不同于“恶寒”的地方是,“畏寒”一般是持续存在的,几个月、几年都可以有;并且,病人通常可以没有其他明显症状,只是手脚比他人更冷,或衣服穿的比他人多,等等。对于这种病情,附子是必用的(小便黄短涩痛的时候暂不用);并且,适当的时候,应当考虑用巴戟天、仙灵脾等一些温补肾阳的药材。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无论“恶寒”还是“畏寒”,也无论用了附子还是没用附子,都应当考虑升达肝脾阳气。因为,“恶寒”或“畏寒”,其实都是阳气的郁或陷[17]。《伤寒论》中最典型的治法是麻黄汤,方中用麻黄解表的同时,还用了桂枝达营郁(畅达阳气之郁)。此外,学人还可以从《四圣心源》中,天魂汤(桂枝、附子、人参、干姜、茯苓、炙甘草)、桂枝黄土汤等的立意去理解加桂枝升达肝脾的重要性。至于麻黄附子细辛汤,略加桂枝,效果肯定是更好的。

中医学界通常说的,“畏寒”可以通过增加衣被解决;“恶寒”则不能通过增加衣被解决,可以参考。

结 语

第一,针对“恶寒”这个症状,实际上是三种情形:能解表的麻黄证(太阳经证);不能解表的附子证(少阴脏证);介于两者之间的麻黄附子证(少阴脏病连经证)。

第二,以上情形,均应考虑用桂枝(或川芎,或炙黄芪,或大剂生麦芽等)升达肝脾阳气。

第三,“寒热往来”,是处于人身半表半里的少阳柴胡证,不是表证,也不是里证。其症状,寒来则热去,热来则寒去,不难判断,这里不作介绍。

[1]《伤寒论》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本文所引《伤寒论》条文,均出自《伤寒悬解》。笔者注)

[2]《伤寒论》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伤寒论》第292条:“少阴病,吐利,手足不厥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4]《伤寒论》第293条:“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5]《伤寒论》第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其脉即出者愈。”

[6]《伤寒论》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疼,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7]《伤寒论》第289条:“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第304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8]《伤寒论》第273条。

[9]《伤寒论》第282条。

[10]《伤寒论》第288条。

[11]《伤寒论》第305条。

[12]《伤寒论》第309条。

[13]《伤寒论》第316条。

[14]《伤寒论》第317条。

[15]《伤寒论》第285条:“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16]《伤寒论》第323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17]《长沙药解·芍药·芍药甘草汤》:“风木下郁,则阳陷而恶寒。芍药附子甘草汤……治太阳伤寒,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以汗伤中气,风木不达,阳气郁陷。则表病不解而反加恶寒,缘阳不外达于皮毛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悬解》少阳篇提纲七
晨雨老师讲《伤寒论》23,24条
伤寒论.第45条
不可忽视的扶阴解表
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医论L015——经方的表阴证(少阴病)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5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