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阿苏:关系中没有无辜者,每个人都需要对关系中自己的那部分责任负责

首先需要对此文中的关系进行一个操作性定义:这里的关系不是指客观关系,而是一种主观移情的关系。比如你上学,班上有很多同学,来自各个地方,大家互不熟悉,你们之间的这种关系是客观关系,并没有主观的参与。如果你一进去就看这个同学不顺眼,那个同学不舒服,心理排斥,对方对你印象也不佳,双方关系没几天就恶化了,这种关系中就属于本文要探讨的关系了。这里的关系主要包括夫妻关系、亲密关系、朋友关系、合作关系等等。

一、活在关系中的人

人存在于关系之中。离开关系人是活不下去的,我们的衣食住行所需,日常工具,都是通过关系,通过交换获得,当今社会人类无法独自生存的。

人类的婴幼儿期算是哺乳动物中最孱弱的,看过动物世界的朋友都知道,很多动物已脱离母腹或者从蛋里出来的时候,就会走,会游泳,而人类必须要有成年抚养者养育,而且生长成熟期比较长。所以导致人需要在关系中抚育,在关系中依存,在关系中成长。

二、人际关系中都有移情

精神分析认为,6岁之后没有新鲜事,童年决定成年。潜意识中幼年的人格结构、情结和原初关系模式不停的在现实人际关系中强迫性重复,如果没有觉知和成长,如同一个漩涡,难以自拔。

童年的生活在潜意识底下形成移情的“原型”-情结,在情结的驱使下,我们在人群中搜索寻找合适移情的对象,先将内在的东西投射到对方身上,看是否对味,是否有资格选择为移情的对象,一旦形成了关系,就会不断的贯注力比多,将对方拉入自己的关系模式,进入投射性认同模式,重复上演底层的移情关系模式。

三、二元关系互动模式

关系是相互的。在关系中发生的所有事情都不是无缘无故的,一件事情的发生,都会满足某些触发条件才能发生,关系中的个体都是触发条件之一,所以关系中没有无辜者,大家都是参与者。

在二元关系中存在着对应关系:强者——弱者,优势者——弱势者,迫害者——受害者,主导者——适应者(反抗者),主角——配角等等,看我们需要从哪个角度去了解这段关系。

互动关系的变迁和转化其实是能量的传递反馈过程,一般是强者和优势者会从精神、肉体和金钱上迫害弱者,弱者在不断忍受的过程中压抑和积累愤怒和仇恨,当达到某一临界点时(小事有时也会成为诱因),会变成暴力行为,从而转化为反抗者和迫害者,转而攻击伤害曾经的强者和优势者,而曾经的强者和优势者因为掌握着资源和舆论,当TA们成为受害者时,很多时候不是去看到和反思自己以前的行为,转而开始叫屈,变成了无辜者,指责和判罪,于是弱者成为了伤天害理的罪人。这种模式大家可以从社会事件,电视剧,家庭关系,单位关系,宫廷剧中看到很多注解。

深入体会,所谓的强者和优势者,往往也是曾经受过伤害的人,为了保护自己,穿上厚厚的盔甲,带着“有力”的面具,在关系中彰显自己的强大。

关系中有条定律:很多时候,往往先骂人先动手的人都是弱者。因为TA无法通过语言、社会、精神和心理方式来适当的解决问题,只能通过最原始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当然通过暴力方式吃饭的人除外)比如我讲理讲不赢时,我就开骂,我骂也不是你的对手时,我就只能动手了,我打也打不赢你,甚至打不到你,我就和你同归于尽。(假设性递进)

关系中没有无辜者,每个参与者都有责任,关系是相互的,关系走到这个地步,不是无缘无故的,而像是两个人互相配合跳的一曲舞蹈。

四、关系中出现问题常见四种应对模式

这些应对模式中都隐藏潜意识的秘密,都是我们曾经受过伤害之后形成的自我防御机制,一方面在保护自己,一方面也在伤害TA人,像一种习惯性的条件反射,自动就会出现,如果没有觉知,事情发生了,过去了,自己却不知道原来我是这样的。

1、责任的外投射:都是因为你

当关系陷入矛盾冲突纠结时,首先声明我没有任何问题,一味的推卸自己的责任,不能接受自己的问题,我的问题都是有原因的,而将责任全部推到对方身上,都是因为你不好,所以我才这样不舒服和难受,这种认知方式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自己的焦虑,自己站在道德制高点和“真理”位置,我都是对的,是好的,出了问题都是你的问题。

不管是撒泼耍横也好,胡搅蛮缠也好,撒娇卖萌也好,霸道强势也好,理性冷静也好,一定要将局势扭转为我没错,都是你的错的模式。有些人还一定要逼着对方认错和道歉,不然不会善罢甘休。这样下去,关系总有一天会出大问题的,因为对方压抑和累积了大量的负性情绪,脾气再好的人,忍耐也是有个限度的,兔子急了也会咬人的。

2、责任的内归因:都是我的错

出了问题,首先习惯性的将责任往自己身上揽,别人都没有问题,都是我不好:我就是个祸害,我就是个倒霉鬼,我就是个灾星,谁碰到我都倒霉,都是因为我做的不好,说了不好的话,让别人生气不舒服,让事情变得更糟,强行的扭曲和夸大自己在关系和事情上的责任,通过这种方式来不停的自我折磨,自我消耗。

有责任的无限放大责任,没有责任的强行介入扯到自己身上来。不停的寻找哪怕最细微最牵强的线索,比如不该出门,不该穿这双鞋,不该倒垃圾,不该深呼吸,不该看一眼,不该多吃一口饭,不该说话,等等,事后会无限循环这个过程,用这些作为谴责和攻击自己的工具。

3、在二元关系之外寻找替罪羊

出了问题,不在你-我的二元关系中找原因,而是在关系之外找替罪羊,比如孩子,父母,公婆,小三等等,以为外部原因找到了,内部就什么事情都没有了。

都是因为生了你,我们的夫妻关系才变成这样;都是因为那个狐狸精,我老公才夜不归宿;都是因为有一个这样的婆婆,才导致我们夫妻关系恶劣;都是因为原生家庭的拖累,导致我们现在过得不好。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有的时候双方的关系已经恶化到一定的程度,双方不敢直面,通过制造矛盾和问题来表达和激化,在处理问题时,却将责任推到替罪羊身上去。

4、我是受害者,在人群中寻找“理解”和“安慰”

将自己前置性的定义为“受害者”,我是吃亏的,我是被欺负的,我是被抛弃的,我是被辜负的,我是受伤害的那个人,会寻找很多的信息和线索去证明这一点,在逻辑上勉强说得过去之后,会不停的寻找TA人去诉说,我是多么的不容易,我是多么的难过,我是多么的受伤,拉着其TA人来安抚自己,心疼自己,可怜自己,同情自己。

五、如何处理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六个原则

1、自我觉知,自我成长

这是一个大前提,没有这个大前提,后面的都没有谈的必要了,因为后续的东西都是建立在自我觉知和自我成长之后的基础上。

如何才能自我成长,这是一个大问题。懂道明理,切身体会。用儒家的话来说: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如何实现自我成长,首先需要学习,博览全书,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先做加法,再做减法。学得多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会有鉴赏力和辨析力,然后选择,再精简,再践行,再融合,再无得。

如果自学能力觉得不行,自我觉知水平还不够,可以找个合适的引路人,现在社会,可以找心理咨询师,陪伴自己成长。

成长的过程比较慢的,也是比较痛苦的,古人读书十年寒窗苦读,“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做好长期的心理准备,慢慢来。

2、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面对关系

我们都是人,都是普通人,不是圣人也不是完人,不是笨蛋也不是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缺陷,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

人先自尊,而后才会尊重别人。

很多时候人沉迷于在关系控制,争夺权力,而忘记了关系是平等的,是需要尊重的。

3、每个人对自己的那部分负责任,哪怕这段关系中我只负1%的责任,我也对自己1%的责任负100%的责任。

出现问题,先找自己的责任,也许我在关系里只有百分之一的责任,我也对自己的责任先负起百分之百的责任,相对客观清晰的看待自己在关系中的责任比例,面对自己的责任,体会和反思,我们无法对TA人负责,只能负起自己的责任,清理好自己的这个部分,然后陪伴对方去面对这个事情,而不是一味的指责和评价。

4、错了就说对不起

有时我们犯错了,会用不断的错误去掩盖原来的错误,最后越错越多,最后小事变大事,大事变得无法收拾。

错了,就错了,及时的道个歉,真诚的说声对不起,态度往往很重要。这是心理和情绪的及时止损,是关系内耗和心理内耗中代价损失性价比最佳方式。

5、表达自己的需求,及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情绪性的表达。

一个人如果能够温柔、温和、精准、时机恰当的表达,胜过千军万马。

比如我想要什么:我想要吃什么,我想要你陪我一会,我想和你说会话,我想要出去透透气,我想一个人待会,我想爱爱,我想自己做点事情,我想休息一下,我想给自己买个好看的衣服,我想出去旅游一趟。。。

我的感受是什么:我现在伤心难过痛苦愤怒悲伤委屈烦躁恐惧焦虑无奈空虚寂寞无聊无力开心快乐满意知足幸福。。。

6、做好本分

本分处于过与不及的中间,既不过分,也勿不足。

每个人活在世上都不容易,有位有本分,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工作上有工作的本分,家庭中有家庭的本分,自己有照顾好自己的本分,在关系中有位的本分。

首先需要“明分”。扪心自问,我做到我的本分了吗?对于阿苏来说,我会不断的问自己:我做到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本分了吗?我做到一个儿子的本分了吗?我做到一个丈夫的本分了吗?我做到一个父亲的本分了吗?

事情本身带有能量,这个能量作为“原发性”的,在原发性之上,会出现“次发性”的能量,很多时候我们会人为的附加新的能量进去,让事情更复杂。比如孩子打碎了一个碗,如果只是按照原发性处理,安抚孩子几句,那扫帚把碎片扫掉,事情就过去了,但是在有些家庭里,这会变成一场灾难。

如果关系中每个人都能负起自己的责任,做本分,不怨天尤人,不增加因果,很多问题是可以避免的。

关系中没有无辜者,彼此都是参与者,直面自己的问题,直面关系,不沉迷心理游戏,回到现实慢慢的生活。

相关链接:

1、阿苏:对父母的爱恨纠缠的复杂感受

2、阿苏:界限:非请勿入,非请勿进

3、阿苏:你不求助,我不出手,没有建立咨询关系去分析别人,等于找抽

4、阿苏:冲突不是关系的终点,是沟通交流过程的重要一环

作者简介:阿苏,男,心理咨询督导、精神分析倾向心理咨询师、家庭治疗师、团体辅导师,2015年度壹心理最佳专栏作者,北京晚报"心理行者"专栏作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说关系决定治疗?
什么是个案概念化,用意象对话如何做个案概念化(上篇)?
微课逐字稿 | 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咨询师如何运用“感觉”来工作
从女孩如何成为女人谈起
震惊的遗传学:子女会重复父母的婚姻模式
这九种冲突模式,会对亲密关系造成破坏性打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