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心得】杨双稳:《于丹论语感悟之学习之道》读后感

《于丹论语感悟之学习之道》读后感

文/杨双稳

论语中有许多宝贵的人生智慧,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于丹教授认为,这些智慧都是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但是学习的效果却是因人而异的。论语不仅告诉我们怎样学习才是最有效率的,而且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知识才是对生命有所提升的。读了《于丹论语感悟之学习之道》,关于学习有几点收获,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因材施教

我们应怎么样去学,孔子的教育方法是因材施教,同样的问题在孔子那里得到的答案是不一样的。

子路问,闻斯行之乎?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就是子路,来问老师,听到一件事,我马上就要去做嘛。老师说有父兄在,你就敢贸然行动,你还有家长呢?你不请教请教他们,你不过过脑子,你不商量商量你上来就做?好像不合适。子路就回去了。

这时候冉有又来了,冉有问,闻斯行之乎?子曰。闻斯行之。还是同样问题,说听到一件事就要做吗?老师断然的说闻斯行之。

第3个学生公西华听见了,说是俩人问题一模一样啊,为什么第一个人跟他说有父兄在不能这么做,另外一个说你马上就这么做,说我自己越听越迷惑,老师,为什么呢?

老师的回答,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他说冉有这个人哪生性就是怯懦的、退缩的,他做什么事呢都犹豫不决,他老往后退着,所以呢他要听见一件事儿,你就要鼓励他赶快去做,尽可能给他一种前进的下决心的力量。他说子路这个人呐,从来就是勇猛过人,就什么事都过了别人,那这样的人呢你就要让他谨慎思考,凡事掂量掂量再去做,所以要给他一种往下撤的力量。这就是孔子的教育,不同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同一个问题,可以获得不同答案。新课程改革倡导老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还要备学生,因为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如果老师上课只用一个尺度来教学,那么学优生可能学不够,而学困生可能学不会。

所以什么是真正的学?于丹告诉我们一个秘诀,就是首先把自己的主体亮出来,用自己的主体去学习自己生命中最匮乏的经验。学习的方法和内容都是因人而异的,只要我们不断的取长补短,完善自身,就是一个好的学习者。

学以致用

为什么要学?人这一生学这么多东西,干什么的?

孔子有一个说法,诵诗300,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这话什么意思?过去诗经是拿来做教科书的,因为它可以认识草木、鸟兽之名,可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从这里面能学到很多的道理。学完了以后还可以出去应对诸侯。孔子说如果有一个人,他诵诗300,把整个的诗经熟悉的倒背如流,烂熟于心。但你今天给他一个事情让他去做,授之以政,不达。让他处理点事吧,他磕磕绊绊,内心不能做到通达透彻,什么事都完不成,而让他去使于四方,出去办个外交谈判的事情,不能专对,不能很流利的跟人家对答,最后把谈判给完成下来。那孔子说虽多,就算他诗都背会了,又有什么用呢?其实这段话表明了孔子的一个态度,就是学以致用。诗经里有这么多古往今来的知识,在孔子看来,怎么样叫做真正有用呢?就是你能够把它落在实处。其实现在有很多可能学富五车,可能拿到了很高的文凭的莘莘学子,如果没有生活经验的话,有时候这个学问就不能被激活

在爱迪生的实验室里面,曾经有过他的一个助手,这个助手毕业于名牌大学,拿着很好的文凭学历,来了以后就目中无人,因为他觉得在一个门第观念很强的时代,拿着名牌大学的文凭,这件事情是很可炫耀的。然后爱迪生做实验忙不过来的时候,顺手拿了一个梨形的一个泡状的小东西,给他说,你把这个梨形泡的容积赶快给我计算出来,他这个助手就真是犯了大难了。因为他说这梨形可怎么算?这下半段是圆的,上半段是长的。不符合圆形的定理,也不符合长方形的定理。也找不出一个合理的分割点?爱迪生手里头忙着做实验,走来走去,看见他还在那在那摆弄,在那计算,拿着所有的仪器在那计算,爱迪生终于忍不住了,顺手拿过来,在那个梨形泡里面灌满了水,把水倒到一个量杯里,说这就是她的容积。所以说如果有满脑子的学问,连一件、小事都办不成。要那么多学问,还有什么用?

学会变通

孔子对学习的理解分为几个层次的,变通在孔子看来是一个很高的层次。他说可以共学,未可以适道、可以适道,未可以立、可以立,未可以权。这句话讲了学习的不同层次,第一叫做可以共学,有些人你是可以跟他一起去学习的,这几乎是个零门槛,很多人都想学习,那就一块学吧。再往上一个层次,未必可以适道,不一定能够找到最合适的通达道理的那个方法,那条必由之路不一定都能找得到。可以适道,就算找到了这个方法,知道这个思考的方式了,找到路径了,再往上一个层次,未必就可以立,不见得在这个方法学成之后能立得起来、有所坚持、有所树立。大家觉得要能立起来,这个层次已经够高了吧?这已经是第3个层次了吧。孔子说就算这个人学问能立起来了,道理上都想明白,能做成了,比他再高一个层次,叫未必可以权。就是权变的权。就是当下一件什么事情,我们经常说权宜之计,就是变通一下,一个人坚持容易变通难。坚持之后还能通透,这个层次难,这是学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所以怎么样才能够学到这么一个境界,去在变通里面完成你的实现。曾经有一个故事说,有两个商人带着一船烧得极其精美的陶瓷罐,去到一个大城市,一个高消费的市场上去卖他们的手工陶艺,然后这兄弟俩一路颠簸辛苦,就在船快要靠岸的时候遇上了大风暴。一场惊涛骇浪之后,两个人精疲力尽,命是保住了,船一靠岸一看,这一船几百个瓷罐子,一个完整的都没有了,全都打碎了。这个哥哥就坐在船头嚎啕大哭,说这些罐子每一个都是精心的调制出来,精心烧出来的,这上面的纹路、图案都漂亮极了,我们所有的心血都白费了。到一个大城市高消费的地方,碎罐子可怎么办呢?我们就是修修补补,粘粘贴贴也卖不出去了呀。他在大哭的时候他弟弟就上岸了,他到最近的集市上转了一圈,他发现这个大城市呢,人们的审美艺术口味都很高,那么不管是咖啡馆啊、商场啊、到人的家庭啊都特别重视装修,所以他就拎着把斧子回来了,回来以后就叮叮咣咣把那些个碎罐子全给砸的更碎。他哥哥特别错愕,说你干什么呢?他弟弟笑着说,我们改卖马赛克了,所以就把所有的那些个碎片卖到了装修材料店,因为他那个罐子设计特别精美,所以做成碎片以后,特别有艺术感。大家一看又不规则,又这么漂亮,结果他作为装修材料卖了一大笔钱,这是什么呢?这就是权变。也就是说当完整不复存在的时候,让破碎碎到极致,这不是另外一种思维方式。也就是说你可能买了很多面大镜子要来装修一个殿堂,但如果镜子不幸破碎了,那如果你把它敲得更碎,也许你会换一种钻石碎钻的思路来装饰这个殿堂。

所以有的时候思路的转换,这是在一种学问做到极致以后才能够获得的智慧,这就是一种权变。人只有在变通中才能根据环境的不同,灵活的把知识运用出来,从而适应社会的变化,做一个真正有用的人。

好的品德也通过学习来进行提升

我们说仁爱好吧,仁爱是无边的嘛。智慧好吧?智慧不用学习吗?信义好吧?正直好吧?勇敢好吧?刚强好吧?这6种道德都很好,还需要再学习。

孔子就曾经这样问过子路,说有六言六弊,你听说过吗?子路说没有。孔子说居,吾语汝,你坐下来听我说,

先说仁,好仁而不好学者,其弊也愚,一个特别仁爱的人,他可以仁达天下,但他如果不学习不思考,有一种弊端,就是会愚笨,也就是说容易受人愚弄。总做这种以德报怨的事情,就会被人愚弄,你能说这人不仁爱吗?但是他没分寸。

智慧好吧?孔子说好,好知而不好学者,其蔽也荡,他说一个人聪明,有智慧,但是他要老不学习的话,最后的弊端就是这个人会活得太飘忽不定,没有根基,老在空想中逞他的小聪明,那他就老荡在半空沉不下来。

信誉好吧?好信不好学者,其蔽也贼。贼就是被人陷害。我们知道过于诚信而不权变的人,有时候是容易被人陷害了。笃诚守信。像尾生抱柱那样,水上来了都不走,这人呢就未免会迂腐,如果再不好学的话,容易被人利用而使自己受到伤害。

正直好吧?我们都喜欢正直的人,但正直人有时候说话不好听,叫做好直而不好学者,恶其蔽也绞。也就说你说出那话,就尖刻的直刺人心,有时候就让人家心痛如绞。就好像鲁迅先生写的,给一个孩子做满月,有人来说唉呀这孩子长大能当官啊,有人说唉这孩子长大能挣钱呀,有人进来说这孩子到老肯定会死的。那这个这个人说的是真话呀,你能说他不正直吗?但这话不好听。

再说勇敢好吧?那孔子说,好勇而不好学者,到最后的弊端是什么呢?其弊也乱,你容易被人利用去做乱。因为他勇敢呀,一是不经过脑子,不问就里,有时候处在误会之中,直接就采取行动了。一个一个的乱子就起于这种有勇无谋者。

最后说一个人刚强、刚强不好吗?好,刚而不好学,其蔽也狂。这个人就会极端狂妄,因为他刚愎自用,那就难免内心有狂妄自大的地方。

所有美好的品德,孔子说的六言是这6种美好的品德,他为什么会带来6弊,因为在使用环境中,因为我们要经受社会的挑战、考验,要在人际的交往中去调试、去变通,所以人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去了解自己,跟世界建立有效的关系。所以即使是“仁”“智”“信”“直”“勇”“刚”,这样美好的品德都得在学习中完成你自己的一种定位和制衡。

怎样学

今天提起孔子,大家说他是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我经常想孔子离我们今天这么远的时代,物质那么贫瘠,孔子的思想体系怎么形成的?他从哪学的?这个问题在他当时的人就曾经问过,不好问他,去问他的学生,卫公孙朝问于子贡,仲尼焉学?问你老师在哪学的这么多东西。子贡怎么回答的?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他说文王、武王之道,古圣先贤传下来的,从治国治世的道理,到经世致用的学问,未坠于地,并没有到今天失传了、沦丧了,在哪呢?不仅是刻在竹简上,写在纸上,文字拿在手里,而且还在人的身上,在人间的传承里,人的行事、价值观、判断、习惯、礼俗,这一切都是知识道统的传承,都在人身上,只不过人表现的不一样,这就叫学问。

贤者识其大者,有生命格局大的贤达通透的人,他表现出来的就是大道理,也有格局小的悟性差点的,你说他就不承载道理吗?无非他表现出来是那些小处,那么大处可以学,小处也可以学,所以人家问子贡说你们老师哪学的?仲尼焉学呀?子贡的回答是说他焉不学?哪儿学不了的?所以于丹有一句话说的非常精彩:一个人如果张开耳目,那处处皆是学问。

学习永远不是一件僵死的事情,既然没有常师,既然无处不学,学到的学问,既然不能是那样,宋诗三百之后,授之以政不达,出使四方又不能专对。那种学问的境界,已经被孔子的时候抛弃了。真正的学在今天,如果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用自己的心去完成一种激活,都站在一种通达的大智慧上,相信古往今来所有的知识都会活在我们的经验体系里,所有圣贤的智慧都不过成为点燃我们自己的一枚火把。

        作者系大荔县教育局监察室主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于丹讲《论语》之学习之道(下)
点滴之中重礼义——《论语》悟读【410】
【儒】论语·雍也篇 (20)孔门学道的三个层次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转载)
【论语】读后感
可以帮我找几篇《于丹论语心得》的读后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