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父子接力20年花十几万淘近千个日军侵华证据
1
父子俩搜集的老物件摆满了客厅地板。

  “九一八”的作战地图、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被处决第二天的日文报纸、“神风”敢死队的护目镜……这些揭露日本侵华战争的老物件不是在博物馆展出的,而是记者在“九一八事变”83周年纪念日前夕,在我市一对父子的家中见到的。

  父亲刘劲宫,退休前是西岗区老干部局局长,曾经当过兵,上世纪90年代开始搜集日军侵华时期的老物件,后来,儿子刘宁到日本留学、工作,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多年来,父子俩搜集了近千件相关老物件。“希望它们提醒国人,勿忘血泪史。”他们说。

  父子接力 搜集日本侵华时期老物件

  今年63岁的刘劲宫,退休前曾是西岗区老干部局局长。提起收藏初衷,刘劲宫告诉记者,他是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的一代,因从小当兵,受部队熏陶,对烽火年代的历史有着浓厚兴趣。后来调到老干部局工作,听老干部们讲了一些惨痛的经历,便更加深了对历史的认知。

  “西岗区今年95岁高龄的抗日英雄孙志远老人曾亲口告诉我,当年日军侵华时,得知他是共产党,便找到家里,将当时在家的三四口人全部杀害。”刘劲宫说,“我觉得这些血泪史不应被忘记。”

  1995年,他无意间得到一件日军侵华战争时期的军号,从此开始了对那个时期老物件的收藏之旅。尽管收藏劲头儿挺足,但在大连市面上这些东西不多见,价值也不是很大。2006年前后,儿子刘宁完成学业,开始在日本工作,刘劲宫便把搜集老物件的任务交给了刘宁。

  为了老物件,儿子牺牲休息时间

  “刚开始感觉无从下手,有时还会买到假货。”刘宁说,多数时候,看到一样东西,都得通过QQ跟父亲汇报,觉得有价值了,再出手。渐渐的,走的地方多了,看的多了,再通过不断学习,开始比爸爸知道的多了。

  想把收藏这件事做好不容易,为了“淘”到有价值的东西,刘宁牺牲了大部分休息时间。早上不到5时起床,匆匆洗个脸就往古旧市场赶。远的地方甚至要6个小时的车程。刘宁说,有一次他去得晚了点,在岐阜旧货市场,眼睁睁地看着一个日本人将“伪满”发行的40多张诏书和奖状买走,“心里老遗憾了”。在名古屋,一些旧货市场是每月固定的日子开市,但不可能都赶上休息日。为不错过机会,他把年假攒着,专门“赶集”,甚至把回家探亲时间砍了不少。

  老物件披露日军侵华细节

  在刘劲宫家小阁楼上,搜集来的日军侵华时期老物件整齐地摆放着,有的分类放,有的单独封存,有的还要经常擦一擦。

  一份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被处决第二天的日文报纸,详细介绍了这些战犯的罪行,刘宁还特意将前面的摘要部分翻译成中文,便于父亲及周围的人了解;两个看似美观的小酒杯,内侧底部印有简单的地图,地名是刚刚侵略过的地方,这是侵华日军在每次战争获胜后用于奖励士兵的奖品;数张报纸的号外,记录的都是每次侵华战争后的“捷报”;一件黑色日本袍子,衣服内侧印着整个中国东北的地图,而在奉天城(现沈阳)上,插的则是日本的旗子;还有1931年7月,由关东军参谋部绘制出品的“九一八”军用地图……这些老物件,真实反映了日军侵华的罪行。

  刘宁告诉记者,通过这些历史物件,还能了解到一些细节,有的跟我们在资料和影视剧上看到的不一样。“比如,甲午海战中被俘的镇远号,很多资料和影视作品中都说是炮弹用光了,但在我搜集的一份1895年3月5日的报纸中,说的是镇远号上当时还有600枚炮弹。”刘宁说,“通过搜集这些老物件,原本对历史不太感兴趣的我,对那段侵华历史有了较深入的了解。” “这么多年收藏下来,算算花了十几万元,不为别的,就为了能留下点珍贵的史料和实物,让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不忘这段血泪史。”他们最后告诉记者。

  文本报记者栾光煜 实习生张洪娟 图王成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日军侵华三光政策,有种物件却幸免于难
日军侵华真实记录
日军侵华的随行自拍
日军侵华
你没见过的日军侵华照(组图)
日军描绘八国联军侵华的漫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