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做什么,就做什么

我越来越发现自己有一种倾向:无论在做什么,都不能长久地保持完全专注状态,即使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情也一样。比如说,即使在读一本很喜欢的书时,自己依然会每隔一段时间看一眼手机,或者至少产生想要看一眼手机的冲动。

几年前我读过一本书,叫《禅者的初心》,里面有一处描写让我印象很深:当你吃饭的时候,就专心吃饭;一心一意,一口一口地体会食物的味道。

回想一下,自己多久没有完全专注于一件事情了,甚至只是“吃饭”这件事情?

那什么叫做“完全专注”?

我自己的定义:完全专注,即“在做什么,就做什么”;也就是在某一段时间里,完全只专注于一件事情。

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我想到了很多“反例”,叫“在做什么,却不在做什么”:

你走路的时候,是不是却在看手机?

你吃饭的时候,是不是却在看手机?

你工作的时候,是不是却在看手机?

你看手机的时候,是不是却在想着工作?

你吃饭的时候,是不是却在想着工作?

你休假的时候,是不是却在想着工作?

你工作时候,是不是却在想着休假?

你工作的时候,是不是却在想着吃饭?

你工作的时候,是不是却在想着睡觉?

……

你在做一件事情;你却没有在做这件事情。

根据现在一些人使用手机的频率,我们可以推断:若干年后,人类的头上会长出一只角,向前伸出,正好可以用来把手机挂在眼睛直视的正前方。:-)

需要说明的是,我不是反对在做一件事情的同时进行其他思考。事实上,这有时会是一种常见的、也很高效的方式,比如我习惯在早上洗漱的同时思考问题,这个时候常常会产生很多灵感。

但我想在这里说的是,你有多久没有真正专注于一件事情了?有多久没有去真正一口一口吃下碗中的饭菜,慢慢体会其中的味道,完全专注于当下时刻?

这看起来似乎并不是什么重要的问题。但是,我隐隐觉得,长期的“分心状态”让我们开始缺失某一些东西:我们似乎缺失了一种能力,缺失了某一种感知世界的角度——我们已经不再会“完全专注”于某一件事情。这可能也就意味着,我们在绝大多数时间里,都持续地被某一种焦虑在潜意识中驱使。

前段时间在《深度工作》这本书里,我找到了部分答案。书中指出,有时我们只是在“可以分心”的情况下分心,比如,在排队的时候看手机。看起来这种习惯似乎并不会影响什么。但从长期来看,类似的行为会让大脑逐渐习惯于碎片化的东西,习惯于“不断切换”,在这个过程中大脑的专注能力被逐渐削弱——到了该专注的时候,我们发现自己的大脑越来越难以保持高度专注。

《深度工作》是一本比较严肃的书,所有结论基本上都有实验做支撑。我不知道这个理论到底对不对,但我确确实实感觉到自己大脑的专注能力在被侵蚀。

我发现自己大脑的“耐力肌肉”似乎越来越弱。典型的反应,就是稍长时间的专注就会让它觉得“劳累”,于是它会不断地想要转向更轻松的、零星碎片信息的获取,而不是保持专注于相对困难却更有价值的东西。

相比阅读一本深刻却难懂的书,我们更喜欢一本简单信息展示的书;相比阅读一本简单的书,我们更喜欢阅读一篇几千字的文章;相比阅读一篇几千字的文章,我们更喜欢看一段几分钟的视频。

最终,专注能力的缺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大脑深度思考能力的缺失。

前几天,我发现自己在听一个确实感到非常精彩的演讲时,依然忍不住间歇性地去看一眼手机。但是,回想一下,我们每天拿着手机看来看去,最终记住了什么?好像并没有太多。

回想起来,真正让我们印象深刻的,往往只是少数深刻有料的文章,但更多的是结构完整的书籍,而非碎片化的信息。

所以,在2018年的开端,我决定开始一项新的“30天尝试”,就叫“1小时计划”。

具体来说,就是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遵守以下四点:

1)如果这件事长于1个小时,那就在1个小时内不看手机,期间也不做其他任何分心事情。

2)如果这件事短于1个小时,那在这件事做完以后才可以看手机,期间也不做其他任何分心事情。

3)如果本身就是在用手机做某一件事(比如阅读一本电子书),那么:

  • 如果这件事长于1个小时,那就在1个小时内不切换到其他界面,期间也不做其他任何分心事情。

  • 如果这件事短于1个小时,那在这件事情做完以后才可以切换至其他界面,期间也不做其他任何分心事情。

4)如果一件事情没有明确的时限,需要持续投入时间,那就默认1小时为最小单位。

什么算是“分心事情”?一般来说,上厕所、起身倒水这类事情不算。但是,为了避免潜意识指使自己以这些事情为借口,进行分心活动来缓解“专注”带来的压力,所以要提前规定好:此类事情的数量要降到最低,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进行。

总之,如何定义“分心的事情”?答案是:依照个人清醒明智的判断。

这是我自己的习惯。在设定一项目标时,使其衡量标准尽可能清晰化;对于剩下难以明确界定的部分,“依照个人清醒明智的判断”。

我并非在这里倡导,排队的时候不能看手机,坐车的时候不能看手机……具体在哪些情况下避免“分心状态”,每个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去设定。我建议你不妨也进行一次“30天尝试”,通过有意识的控制,来找回可能已经失去的部分专注力。

我原本想设成“30分钟”,但突然意识到,自己心底里觉得“1个小时”不看手机,已经是一件挺难的事情——即使自己不需要用手机,别人也可能有事找我。

在最初写下这个“1小时计划”的想法后,我甚至在第二天重新打开看,还是觉得1个小时“太长了”。自己感到舒服的时间段通常是40分钟左右。

但是,为什么不借这次机会,挑战一下自己大脑的耐力?顺便当做一次专注力训练。

连1个小时都感到困难,这本身可能就说明了一些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我是一个晚上回家和周末会开“勿扰模式”,朋友圈关过两年,不玩游戏不上微博不看八卦新闻的人。我依然觉得1个小时不看手机都难以接受。

和以往的“30天尝试”一样,我决定将“1小时计划”变成一项长期习惯,除非以后有充分理由证明这种行为会带来损失大于收益。这项尝试从2018年1月6日正式开始,算是新年里第一个“30天尝试”。

在30天结束后,我也许会做一个总结,如果有收获值得分享的话。

这也算是一个提前准备。毕竟,我计划辞职以后去学习禅修,很可能会来一个“强制7天不说话断绝社交”,没准还会是30天。:-)


上一篇:关于“早起”的16个问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点起床,一天当两天用!足以颠覆三观的早起哲学
这个冬天,我是如何坚持每天6点起床的?
自制力极差的人该如何自救?
职场人士如何利用冥想提高工作效率
人生走下坡路的标志:不爱学习,以为自己什么都懂
当你不开心的时候,来看看这本书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