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雕塑头条』李金仙和她的雕塑

本期人物


  李 金 仙  

1953年出生于福建仙游

1978年毕业并留校于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雕塑系任教

期间任教于1984年-1985年在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硕士生导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全国艺术理论与工艺美术创作高研班导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漆艺大师、中国当代女雕塑家。

2006年度被中国收藏家协会评为中国收藏家喜爱的雕塑艺术大师。

2012入编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组织编纂的《中国当代女雕塑家》画册。

雕塑作品《花韵》系列、《花开了》系列、《美人·鱼》系列、《中国式平衡》系列等多次获国家及省级奖项,其中金奖8项、银奖5项、铜奖5项;作品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艺术展,并被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中国奥委会及个人收藏家收藏;厦门、北京等多地都有其城雕作品,城雕《陈嘉庚》《龟之戏》《平和暴动纪念雕塑》《新美人·鱼》《夏花灿烂2》等作品在国家及省级大赛多次获奖。

出版《李金仙雕塑作品集》,多篇论文在重点刊物发表。


女性的·地方的·个人的

——李金仙和她的雕塑

文 / 孙振华

 一 

中国雕塑和中国女性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几乎找不到女性从事雕塑创作的痕迹;与之相反,古代优秀的女画家、女书法家倒是不乏其人。究其原因,恐怕有两个,其一,雕塑在古代一直隶属于工匠行列,它不像绘画,它的创作主体一部分经历了从工匠向文人、艺术家的转化,获得了审美的独立;其二,雕塑是个体力活,这个行业决定了从事雕塑需要较强体力,还要应对比较复杂的工艺流程,从古代社会对女性的角色分工来看,一般不让女性从事这个行业。

女雕塑家在中国的出现是现代性的产物。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现代转型,一方面改变了雕塑的文化地位,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女性的社会角色;于是,历史把女性也推向了前台,她们也可以像男性一样从事雕塑创作了。

中国第一位女雕塑家是王静远,1919年赴法国留学,1928年担任杭州国立艺专雕塑系的第一批教员,这是中国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现代雕塑教学机构。

从1928年到1949年之前,王静远、潘玉良、王合内、邹佩珠、陈禾衣等是女雕塑家中的第一代;从1949年到1976年文革结束,丁洁因、高秀兰、文慧中、时宜、赵瑞英、张德华、张得蒂、陈淑光、程亚男、何鄂等是二代;从1976到1990年代,是第三代,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李秀勤、施慧、李金仙、张小莉、沈琍、陈妍音、姜杰、陈小丹、袁源、魏小杰等。

福建厦门的李金仙就是其中一员。

李金仙创作照

研究李金仙的雕塑创作为什么特意要把她放在中国女雕塑家的代际背景中来考察呢?这涉及到中国几代女性雕塑创作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女性雕塑家的创作如何彰显女性意识,表现女性美的问题。

长期以来,雕塑领域的语言风格、审美标准和话语方式一直是偏男性化的。例如,说到雕塑,大家会自然想到它天然就应该是磅礴大气,铿锵有力,雄强刚健、厚重敦实的,这些似乎都不言而喻地成为了雕塑的共同标准。

事实上,作为女雕塑家,她们的创作在很多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带有她们特有的女性品质和特点,这是女性作为自然人所特有的一种天然本性,我们姑且称为女性美。

当然,女性美也不是在所有时候都会得到显现的,它会被雕塑的时代氛围、功能要求、题材对象所决定。例如在第一代、第二代女雕塑家那里,囿于当时的情势,她们更多地只能按照当时雕塑的普遍样式,遵循“无性差”的标准来进行创作,所以不太可能过多地彰显“女性美”。即使这样,在这些女雕塑家的某些作品中,仍然还是可以感到一种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女性雕塑家独有的审美情趣,例如,王合内的《鹿》;时宜的《春雨》、张得蒂的《日日夜夜》、杨淑卿的《泼水节》……它们温馨、细腻、优美,表现出了一种女性独有的美感。

女性雕塑家所表现出来的“女性美”似乎还不仅仅只是一种优美的风格,在风格的意义上,一个男性雕塑家也可以创作出柔和、优雅的作品,而女性美,是一种基于女性性别特征而释放出来的柔软、慈祥、母性和爱意。

不过,对于一个女性雕塑家而言,也不需要她在任何时候都必须表现女性美,毋庸置疑的是,最能表现女性美的作品,常常是她最具个人性的那些属于自由创作的作品。

从这个角度看,在中国女雕塑家中间,在主动、自觉地彰显女性意识,大胆、直接表现女性美方面,李金仙应该是最突出代表之一。

李金仙作品中女性美表现得最为充分和直接的,是她的那些成熟的代表作品,如《花韵系列》、《花开了系列》、《美人鱼系列》,还有《中国式平衡》、《福娃》、《寿星》等。

李金仙用她特有的丰腴、饱满的女性人体来象征生命、象征青春和爱情、象征欢愉的时光、象征一切美好的事物。李金仙的雕塑外表采用鲜艳、华丽、喜乐、温暖的色彩和用飘逸流畅的线条绘制花卉、图案,使她的雕塑妩媚、性感,美得像一朵花。

在女雕塑家中间,很少有人像李金仙这样,如此高调、直接、痛快淋漓、毫无掩饰地对女性美进行强化、夸张、升华,让它无拘无束地像春天的鲜花一样在雕塑的大地上盛开和绽放。

如果要说李金仙雕塑最大的亮点在哪里,就在于她大胆地突破了长期以来雕塑界约定俗成的种种束缚,打破了以男性的雕塑趣味为主导的一统天下,将一种来自乡野、来自民间、来自身体、来自女性内心深处的那种女性美带入到雕塑作品中;大胆追求女性生命力的张扬和对快乐生活的追求,这一点是她的特色所在。

在雕塑界的长期浸润,李金仙其实应该知道,她这批张扬女性美的作品对传统学院派雕塑来说意味着什么?对人们业已习惯了的雕塑审美标准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她的作品也许会因为大胆、鲜明被人看成是“唯美”的,或者是“工艺化”的、“装饰性”的;然而正是因为她的这种不顾忌,不隐晦,一任天然的我行我素,引申出一个重要的话题:今天的女性和女性雕塑创作是否应该突破传统雕塑美学的巢臼,挑战男性雕塑话语,尝试新的,女性雕塑主体意识的可能?如果这样,将是女性雕塑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变。

当然,对这个问题的探索和实践不是靠一个人或者一些人在一个短时期内便可以完成的,这是一个转变的过程,它需要一代甚至数代人长期努力,李金仙的雕塑创作为这种努力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案例,这也正是她的学术价值所在。

 二 

李金仙雕塑的第二个特点是地方性,这不仅是她所希望解决的问题,也是中国雕塑近百年来一直亟待解决的问题。

地方性问题的提出是有历史原因的。中国在辛亥革命以后,开始了向现代国家的转型,西方雕塑引进中国,是一种现代艺术方式的引进,即以科学、理性的眼光看待现实,观察事物,表现对象的一种造型方式。在雕塑教育中,这种西方雕塑方式的普及,代表着某种标准化和统一化的视觉方式。

在这种背景中,地方性就是民族性,强调地方性,就意味着对某种普遍性的,共同性标准的抵抗。雕塑的地方性就是在学习西方现代雕塑的过程中,同时重视民族自身的雕塑传统和特性,让民族的雕塑传统和个性差异不至于被简单地取代。

今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方性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它成为呈现文化个性,体现文化身份,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不同文化传统的重要问题。对中国雕塑而言,它近百年来的发展,正是在不断地走向现代,融入世界的过程中,同时又不断地发现自己的传统,发现地方的特色,不断寻找自己的主体性和文化身份。

创作中的李金仙

在地方性这一点上,李金仙的贡献对雕塑界是有启迪意义的。

她出身于一个民间工艺的世家,对于民间、对于传统、对于地方、对于工艺她从小就耳濡目染,非常熟悉。更重要的是,她对它们充满了感情,这是一种来自血脉,来自内心深处的热爱,这些,给了她寻求中国当代雕塑地方性的动力。

她在雕塑创作中采用了传统的“夹紵像”工艺,这是她的一大特点。夹紵像又叫“脱胎像”,或者“干漆像”,这是结合了泥塑和漆艺的一种古老的工艺。历史文献曾记载了东晋时期大雕塑家戴逵创作夹紵像的故事。当时佛教盛行,人们经常需要抬佛像巡游,泥像和金属像太重,聪明的戴逵采用了一种新的造像方式,先做泥塑,然后外敷麻布涂生漆,待干硬后再将里面的泥脱掉,最后成为一尊外表坚硬,同时又非常轻盈的佛像。所以,在古代文献又叫“夹紵像”为“行像”,意指便于移动、行走。

目前,国内夹紵像工艺保持得最好的是在福建,李金仙的代表性作品,就使用了这种工艺,这是对古代夹紵造像传统的恢复和发展。从世界雕塑史的角度来看,夹紵像是真正的中国传统和地方特色,在雕塑材料、雕塑工艺不断发展的今天,发掘地方特色,不仅仅为今天的雕塑在工艺上、材料上增加了新的可能,同时还是在更广阔的国际文化平台上,体现中国传统雕塑的工艺魅力,从而体现出世界雕塑文化的多样性。

李金仙将雕塑和绘画结合在一起,也是对中国雕塑古老传统的发扬和光大。中国古代雕塑的特点之一,就是“塑绘不分”,“塑容绘质”,雕塑和绘画从来就不是对立的艺术门类,而是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共同完成艺术造型。所以,“三分塑、七分绘”,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泥雕艺人基本手段。李金仙在完成了人物塑造之后,随即进行彩绘,即在雕塑表面描绘各种花卉和装饰性的线条、图案。

在塑绘结合的工艺上,李金仙并没有简单地沿袭古人的办法,而是有自己的创造。例如,古人在雕塑上的绘制,主要是通过绘画手段来辅助造型,例如绘制人物的衣纹、五官以及眉毛、胡须等。也就是说,古人不把它们直接塑造出来,而通过绘画的方式,用描绘来帮助造型,弥补造型之不足。李金仙不是这样,她的人物主体还是以形为主,其造型非常概括,但她舍弃了古人用写实的方式对五官和肢体细部进行细致刻画的方式,她并不追求细节的完整性,而是带有很强的表现性。她采用彩绘,不是为了人物的形体服务,也不是为了描绘衣纹,而是对人体进行装饰化处理。类似文身,在人体上绘满了各种花卉、植物。这样,她的塑造和绘制既有古意,又跳出了完全沿袭古人的做法,体现了传统在今天的发展和推进

李金仙的绘制主要是通过线条的语言来完成的,那些花卉、植物的曼妙线条附着在雕塑上,使人物显得浪漫、绚丽,同时,作为她雕塑的重要表现手法,这些线条别具意味,每一根线都有独立的意义,它们甚至可以脱离形体获得独立的美学价值。她这种高超的线条表现能力,来自中国传统书画的修养,来自对中国传统的领悟和活用。

李金仙雕塑的用色也有自己的特点,大致而言,她采用了两种敷色方式,一种是在雕塑外形敷上一种色彩,然后用另一种与之相协调的色彩线条来进行描绘,整个雕塑只有两种颜色,这种设色方式显得整体、素雅;另一种是在雕塑的外形上敷上一种颜色,然后用各种丰富色彩在人体上描绘色彩斑斓的鲜花,这种设色方式显得热烈、鲜艳、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李金仙的色彩显然来自民间传统,它们直接、饱和、响亮,不避讳大红大绿,不避讳姹紫嫣红,这种色彩方式更彰显了雕塑在整体上的民族性、民间性和地方性。

需要指出的是,李金仙的雕塑注重地方性,并不意味着她在文化视野上是封闭的,恰恰相反,地方性和全球化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没有全球化,呈现不出地方性的意义;而地方性只有在全球化的共同平台上才能显出它的价值。所以,交流、共享、开放的价值观才是今天人们在强调地方性的时候,应该注意的另一面。

李金仙的雕塑证明了这一点。她受过严格西式写实雕塑的训练,又长期从事学院雕塑教学,从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她对西方古典雕塑、现代主义雕塑以及当代雕塑也有充分了解,这些,对她具有地方特点的雕塑造型也有帮助。回顾“胖女人”的造型史,自从马约尔首开丰腴女人体的造型后,西方雕塑中不乏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女人体的雕塑家,如尼基·德·圣法尔;如费尔南多·博特罗等等,放在全球化的平台上看,李金仙肥硕的女人体显然是其中最具有东方特色的一种。

另外,在当代雕塑中,对色彩的使用也相当普遍,李金仙虽然是从民间传统的角度切入雕塑色彩的,但她在色彩使用上的大胆、艳丽正好对应了图像时代雕塑色彩的变化,它们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三 

李金仙雕塑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她的个性

她是一个具有鲜明个性标记的雕塑家。她的个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艺术创作上的个性,这决定了她以作品说话,别人无法复制,无法替代;一是她的艺术态度上的个性,这是她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种追求完美,那种精益求精,那种对作品负责的“工匠精神”。

李金仙的个性,首先是她个人因素决定的,同时也有其它各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

首先是时代的因素。作为第三代女性雕塑家,李金仙赶上了一个好时候,比较第一代、第二代女性雕塑家,她们当时虽然也很努力,但时代条件的限制,她们在个性表达上难以有更多地可能。李金仙在开始创作雕塑的时候,正好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这个时代强调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为艺术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机会。李金仙在这些年里,获得了很多机会参与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展览和学术交流,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2014.9.25比利时皇家艺术学院350周年校庆交流展 

与比利时皇家艺术学院院长合影

另外,随着中国与外界的交流增多,视野的开阔,各种艺术观念和艺术理论,对雕塑家的创作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当代女性主义的理论;现代性和全球化的理论;后殖民主义理论等等,也越来越多地影响到了中国艺术家。艺术思想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李金仙创作个性的形成

对李金仙而言,她独特的创作个性还有来自家庭的因素,来自她的童年的熏陶,以及来自地域文化的影响。李金仙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木雕师,是一家木雕厂的厂长,她从小就看着父亲刻木雕,后来把学刻木雕当作了儿童的游戏。可以想象,这种来自童年的经历,对她的影响会有多么深厚,对她与雕塑感情的培养有多么重要。

时代、家庭、地域环境的影响,对李金仙艺术道路的选择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她的性格中的那种敬业、坚韧、做事认真的品格,还有她的悟性、勇气和创造力,共同成就了她的创作个性

仍以当代女雕塑家为例来做一个比较,当代也有不少在创作中体现了鲜明女性特征的女雕塑家。例如施慧,她用纤维艺术的方式,把女性的那种特有的编织感和手工性,以及缜密、细腻的感受表现得非常充分;例如姜杰,常常以婴儿作为题材,用易碎、易损的材料,表现生命的脆弱、柔软,表达她对弱小的关切;例如向京,常常以都市女性为对象,表达女性内心世界的丰富、敏感和忧郁……

李金仙的特点是,她的作品更有一种源于传统但又不拘泥于传统的创新精神。一方面,她所表现的女性,更有一种来自民间;来自传统的那种乐天和吉庆的色彩;更富于阳光、爽朗的气息;更有一种对民族传统依恋和回望……另一方面,她在这个基础上又进行了提炼、升华,形成了自己独到的雕塑风格,她的作品又是当下的,时尚的,充满活力的。这是她的创作个性,也是她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地方,在雕塑的百花园中,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不同个性的雕塑家,有多样化的形态,才有中国雕塑的成就和果实。

还要特别提到的是,了解李金仙的人都知道,李金仙的人生就是她的艺术,她的艺术就是她的人生,她那种视艺术为生命,愿意为艺术付出一切的精神令她周边的人,令她的学生,令一切喜爱她艺术的人感动。她在塑造雕塑的同时,也是在塑造自己,塑造自己的人生,这种将雕塑事业和个人生命、生活融为一体的状态,是一种难得的人生境界。

    孙振华  博士  中国美院雕塑系博士生导师、四川美院特聘教授、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中国雕塑》主编、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花开了》系列作品

《花开了》 脱胎、漆  高65cm  2013年

《花开了-1》  脱胎、漆  高75cm  2013年

《花开了-2》  脱胎、漆  高57cm  2013年

《花开了-5》 脱胎、漆  高61cm  2013年

《花开了-9》 脱胎、漆  高65cm  2006年

《花开了-19》 脱胎、漆  高112cm  2013年

《花开了-28》  脱胎、漆  高66cm  2016年

《花开了- 怀香 》 脱胎、漆  34x24x48cm  2013年

《花韵-1》 仿陶  福建美术馆藏

《中国式平衡》   2008年  中国奥委会收藏

《美人鱼-2》 脱胎、漆  73x43x38cm  2008年

《美人鱼-5》  脱胎、漆  65x41x56cm  2013年

《福娃》系列作品

《福娃-1》

《福娃-2》

《寿星》 木、脱胎、漆  高13cm  2012年

《寿星》 局部

城市雕塑作品

《陈嘉庚》  铜   高280cm   2005年

《东风化雨》局部1

《东风化雨》局部2

《东风化雨》局部3

《东风化雨》局部4

《东风化雨》局部工作照  汉白玉  2100×1300cm  2001年

《李林》 高230cm  2011年  福建省重大历史题材作品

《李林》局部

《林语堂 》  铜  高480cm  2012年

《书法家马兆龄》局部  铜   高250cm   2007年

《晓音的遐想》

《郁约翰》  汉白玉  高280cm  2006年

《妈祖》  立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台湾厅

《 夏花灿烂 》 高350cm  2013年  获福建平潭国际雕塑大赛优秀作品奖

《吴福莲》 高190cm  2011年 福建省重大历史题材作品

 《美人·鱼》   高250cm   2016年  获福州国际雕塑大赛优秀作品奖

《龟之戏》 铜、烤漆  高280cm  2006年  立于厦门中山路  获2007年全国优秀城市雕塑优秀奖


主要艺术经历

主要展览

2017.10  莆田博物馆邀请展

2017.05  艺术厦门晋京邀请展 

2017.02  福州漆艺回顾展

2016.08  匈牙利雕塑艺术交流展

2016.07  福州国际漆艺双年展,福州

2016.06  中国.韩国.日本当代艺术展,北京

2015.10  首届全国石雕大赛邀请展,贵州

2015.10  中国.福州国际雕塑展

2015.07  中国.韩国.日本当代艺术展,福冈亚洲美术馆,日本

2015.06  首届亚洲漆艺展

2015.05  首届艺术厦门博览会

2015.01  保利厦门艺术周展

2014.11  2014海峡漆艺术大展,中国美术馆

2014.11  清华美院高研班师生作品展,清华美院,北京

2014.10  海峡漆艺术大展,福建省博物馆

2014.09  德国柏林艺术节雕塑展

2014.09  比利时皇家艺术学院350周年校庆交流展

2014.05  中国女艺术家作品提名展·春花点点红,福建美术馆,福州

2014.03  春暖花开·女性艺术家三人展

2013       中国美术馆

2013.10  首届中国·平潭国际雕塑展

2012.03  韩中雕刻交流展

2011       中央电视台雕塑大赛

2009       中国美术馆

2008.07  2008年奥林匹克美术大会

2008.03  福建省政府第五届百花文艺节

2008.03  “原点重构·2008年当代漆艺6人展”,798漆千年艺术中心,北京

2007.12  中国厦门风俗民情展

2007.10  韩中雕刻交流展

2007.07  第十届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

2007.05  法国不列塔尼省立博物馆

2005.11  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

获奖作品

2015.10   雕塑作品《平和暴动纪念雕塑》,首届全国石雕大赛邀请金奖

2015.10   雕塑作品《新美人.鱼》,中国.福州国际雕塑展优秀奖

2013.10   雕塑作品《夏花灿烂2》,首届中国·平潭国际雕塑展优秀奖(唯一奖项)

2011.07   雕塑作品《陈嘉庚》,福建省政府第六届百花文艺奖三等奖

2011.05   漆雕塑作品《中国式平衡》获中国百花奖银奖

2011.05   雕塑作品《美人.3,第六届“争艳杯”金奖

2011.05   《梦》, 第八届中国海峡博览会金奖

2010.05   漆雕塑作品《花韵.30,中国版权协会(创意)精品奖金奖

2008.10   漆雕塑作品《美人.2,中国海峡博览会金奖

2008.08   雕塑作品《陈嘉庚》, 福建省首届雕塑二等奖

2008.03   漆雕塑作品《花韵.9,福建省政府第五届百花文艺奖三等奖

2007.12   中国厦门风俗民情展作品《龟之戏》, 2007年度全国优秀城市雕塑优秀奖(二等奖)

2006.11   雕塑作品《夏花灿烂》,首届中国海峡博览会银奖

2006.06   雕塑作品《花韵.6,中国收藏家喜爱的工艺美术大师金奖

2005.11   雕塑作品《花韵.5,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金奖

2005.11   雕塑作品《花韵.3,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铜奖

2005.09   雕塑作品《花韵.1,福建省第四届"争艳杯"金奖

拍卖、收藏作品

2015.10   《福娃》系列之“圆圆”“满满”,保利厦门2015秋季拍出

2015.07   《李林,福建省历史纪念馆收藏

2015.06   花开了》,福建省拓福美术馆收藏

2012.12   花之韵,福建省美术馆收藏

2011.12   收编于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组织编纂的中国当代女雕塑家画册

2009        夏花灿烂,厦门美术馆收藏,收藏家收藏

2008.07   中国式平衡, 2008年奥林匹克美术大会,中国奥林匹克艺术中心收藏

2007.12   花韵.6花韵.5花韵.3 花韵.9,历博国际拍卖(北京)

限公司2017秋季拍出

2007.07   花韵.6花韵.5花韵.3,第十届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国内外收藏家收藏

2007.05   龟之戏.2,收藏家收藏

2005.11   花韵.5,福建省美术珍品陈列馆收藏

2002.02   妈祖,北京人民大会堂台湾厅收藏

个人网站

http://artist.artron.net/yishujia0264934

学术专著

2006.10   李金仙雕塑作品集[M],福建省美术出版社

学术论文

2012.09   凝固传统的现代雕塑——从民俗雕塑“龟之戏”谈起

2012.02   雕塑与漆艺的邂逅

2011.12   雕塑与建筑的融合之路

2007.04   后现代艺术的失范性

2006.11   论城市雕塑设计中的空间意识

2005.03   何朝宗观音塑像的美学意义

2005.03   也谈雕塑艺术的公共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独家】中国当代女雕塑家— 李金仙
艺术工场·罗立荣:雕塑家用想象和细节打脸西方评论界
【早读艺术】López del Espino —— 灵魂与情感的雕塑家
央美最美雕塑家,沉迷雕塑26年!被誉为中国当代最牛B的艺术家之一!
艺术工场 · 老达:如果艺术家都没点儿贵族的趣味、品格和追求,你还能指望谁?
比真人还真!19座的超柔美女人雕塑。非常值得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