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你读了10本书,却不如别人读1本收获大?

这是睡前读会儿书的第

7期分享

作者 I 李源

来源 I 睡前读会儿书(ID:jingshenpuzi)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正要给他推荐几个质量不错的公众号。

这家伙却用怀疑的目光打量着我,问我真的假的。说他现在基本不怎么看公众号了,感觉翻来覆去就那点儿东西,看不到什么有价值的内容。

不止是他,周围很多朋友都抱怨过现在网上能看到的干货越来越少。

01

相信你也有过这种感受,看了半天,总觉得内容都差不多。

这些文章故事很吸引人,观点你也认同。甚至以为自己学到了不少东西。

但是当你真想去应用时,就会发现一个致命问题:

这类文章都在告诉你前面有棵苹果树,上面挂着红彤彤的大苹果,拼命鼓励你去摘。又是呐喊,又是助威,却不给你梯子。

例如一篇自律的文章,大体是这样的:

我有个朋友A君,和我说了这样一件事;

听完A君一番话,我深有感触,想到了B君;

突然想起,C君也是如此优秀,为什么呢?

因为自律!

所以,人啊一定要自律,才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读完之后,你是不是热血澎湃?心里暗暗发誓,自己一定要自律,要去读书、健身、减肥……

但是,你倒是告诉我怎么做啊!

抱歉,本文只负责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至于怎么做,您自己悟去吧!

所以,这些文章只能带来一时的情感冲动,于你的成长而言,没有任何价值。

02

那为什么又会觉得内容差不多呢?

因为很少有平台舍得放弃热点。

就拿前段时间的“流浪大师”事件来说,打开订阅号列表,标题都是这样的:

《小丑在庙堂,大师在流浪》《流浪大师爆红后的72小时》《谁逼走了流浪大师》《流浪大师,你凭什么妻妾成群》《流浪大师沈巍其人》……

当所有平台都去追逐热点时,对于读者而言就是一场灾难。

内容信息密度低,同质化严重也就造成一个问题:

你明明看了很多文章,甚至读了好些书。却感觉自己没学到什么东西,更不要提改变思想和行动了。

这可不是什么错觉,是真的。

03

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信息源出现了问题:

我们的信息源主要来自微信、微博、新闻APP等。

但这些渠道为了迎合大众需求,所传递的信息必然要降低信息密度。通过故事等方式进行包装,从而使读者获得较为舒适的阅读体验。

比如说同样是一篇关于作息时间的文章。

第一篇采用故事体:

文章开篇抛出观点,早起是一个好习惯;

接下来讲几个众所周知的名人早起故事,比如说李嘉诚、王健林等;

他们每天坚持6点起床,然后开始锻炼,工作,几十年如一日,从而获得了如此之高的成就;

既然早起可以让人有这么大的收获,那我们也要像这些牛人学习,坚持早起。

第二篇采用论述体:

首先进行科普,告诉人们睡眠背后的机理;

睡眠分为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特征和作用是什么;

一个睡眠周期又是多久,晚上会经历几个睡眠周期;

接下来又引入睡眠研究结果,将人分为晨型人、夜型人、正常人;

每一种人对应的睡眠特点和习惯是什么,以及最适合他们的作息时间;

结尾,告诉人们睡眠时间不应该一刀切,要因人而异……

你觉得上面两篇文章哪篇受众更多、可读性更高、传播范围更广?

毫无疑问是第一篇。

因为它几乎没有阅读门槛,谁看起来会很轻松,观点简单,更容易记住。

反观第二篇,阅读门槛就高了很多。

它需要你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去思考文中颠覆常规认知的内容。还需要你结合自己的个人情况,反思一下属于哪种类型,该如何去调整作息时间……

因此,大多数媒体选择和市场妥协,采用第一种信息密度较低的表达方式。

04

你可能会想,既然大多数文章知识密度低,那我读书总行了吧?

但书也逃不掉这个问题。

如果你突然想了解一下经济学,面前摆着两本书:

一本是曼昆的经典教材《经济学原理》;另一本是通俗读物《牛奶可乐经济学》。

你会选择哪本?不出意外的话,会选第二本。

我们的大脑天然会选择阻力最小的路径。

相比那些看着书名和厚度就让人头疼的大部头,很显然故事丰富,案例全面的通俗类书籍,更容易让人接受。

主流的信息推送机制更加剧这个问题。

打开微博热搜,占据前排的永远是娱乐新闻和社会热点。不仅仅是微博,一切互联网产品都在做一件事:

用大量新鲜和刺激的信息,不断冲击你的神经,让你持续产生愉悦感。

你其实很清楚看了也毫无意义,无非增加一些谈资而已,但还是忍不住去点击。

别自责,这和大脑的进化有关。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短短数百年年,互联网更是最近这几十年才普及。大脑的进化根本赶不上时代的飞速发展。

我们的情绪模块还停留在20万年前,对于外界的刺激,下意识的就会予以更多的关注。这个过程速度极快,理智模块根本没有时间启动去阻止。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生活在信息时代的远古人。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并不是说这些内容不好。它们可读性很高,受众面广,传播范围也更大。

而且人的大脑,天性排斥论述性的内容,更喜欢故事和案例。

故事对于大脑而言,就像是一次按摩。听故事,可以激活我们大脑表层,进而产生愉悦感。

这不能算是坏事,就像按摩可以缓解我们身体的疲劳一样。

问题在于,如果你把看故事当作学习,就相当于将按摩视为了运动,你的肌肉永远无法得到锻炼。

想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就必须从温柔乡跳出来。去做一些虽然痛苦,但是有利于你成长的事情。

05

那么,什么事可以让我们花同样的时间,却能学到更多东西的呢?

下面这3件事会给你带来超额回报:

1、阅读严肃类书籍

什么叫严肃类书籍?

看了不犯困的书不叫严肃类书籍。

开个玩笑,但是这类书籍的确比较烧脑。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1)经典教科书

必须澄清一下,这里所说的教科书可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中学课本。

而是那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经久不衰的大学教科书。

例如,经济学领域有《经济学原理》,这本书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600多所高校采用。并翻译成20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作为经典的经济学教材。

教科书不是为了让你了解这个领域最新的发展。

它真正的价值在于建立某个领域全面、系统的认知,并构建你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而且它的信息密度极高。

这些是你通过其他渠道很难获得的。不管是公众号文章,又或者是畅销书,都是知识点的形式,不成体系。内容也是故事居多,信息密度很低。

有多低呢?

就拿《心理学与生活》来说吧,书中用一小段的篇幅讲了“聚光灯效应”

简单来说,就是人会普遍高估别人对自己的关注程度。总会把自己的问题放大,出丑时总以为人家会注意到。其实大家都很忙,没有人会像你自己那样关注你。

很容易理解,不过也比较乏味,对吧?

但这个知识点如果放在公众号,完全可以拓展成一篇3000字的文章。分别用几个小故事来阐述“聚光灯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这样读起来就会有意思很多。

不过明明50字能说清楚的原理,却用3000字来讲,无形中浪费了许多时间。

甚至,从这本书中拉出一些心理学效应,再加上大量的案例和故事,就可以拼凑出一本《你不可不知的32个心理学效应》。

当然,这本书是我杜撰的,不过市面上的确充斥着大量类似的书籍,其信息含量可想而知。

这些教科书的是由最顶级的大师编写,经过无数人不断验证、改进,承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最终成为经典,绝对值得你去尝试一下。

2)阅读“根”部的书

所谓“根”部的书是指每个领域那些基础的书籍。

如果把一个领域的知识结构看作一颗大树,那么总有几本书处于根部,后续的书都是在这之上开枝散叶。

就中国文化而言,这些书是《易》《诗》《书》《春秋左传》《礼记》《老子》《庄子》《论语》《孟子》。

所以,金克木老先生才会说:书读完了。

读这些书就像《权力的游戏》中消灭尸鬼一样,只要消灭其中一个,那么被他感染的尸鬼也会随之消散。

知识也是如此,懂了底层逻辑,由它衍生的知识点自然也就一通百通。

2、看公开课

刚说完让人头疼的教科书,又要让看公开课。

相信你已经在内心说了一万句:我不!

先别急着摇头,这里说的公开课可不是你所认为的那种照本宣科。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打开了一节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彻底颠覆了对上课的认知。

影片一开始,就看到一个干瘦的老头,穿着牛仔裤和帆布鞋,盘腿坐在讲桌上,和学生侃侃而谈。

顿时来了兴趣,原来课还能这么上。不由得继续看了下去,内容新颖有趣,最重要的是深刻。从那以后,我才重新喜欢上了听课。

下面是几个很棒的公开课推荐,可以去网易公开课查找资源:

哈佛大学公开课:幸福课

哈佛大学公开课:领袖心理学

耶鲁大学公开课:哲学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

耶鲁大学公开课:博弈论

耶鲁大学公开课:心理学导论

斯坦福大学公开课:经济学

牛津大学公开课:哲学概论

杜克大学公开课:怪诞行为学

3、优化信息结构

回想一下,你每天的时间花在了哪里?

打开任何一个APP,面临的都是铺天盖地的信息。哪怕只是看其中的一小部分,都要消耗大量的时间,所花费的往往是几个小时。

关键是这几个小时收效甚微,甚至可以说没有收获。

这个时候要怎么做才能让你宝贵的时间花在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上呢?

答案是:优化整合信息源

你关注了那么多公众号,但是有几个可以长期稳定的提供高质量的内容?

相信不会超过10个。

那么这10个公众号你就可以置顶,作为你的优质信息源。每天打开订阅号列表,先重点阅读这些。看完之后如果有时间,再去浏览其他。

不仅仅是公众号,你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去整合优化其他APP的信息源。为自己建立一个优质信息库,并按照不同的领域分类。

例如:学习;职场;财经;个人成长;社会热点的深度解读等等。

无论是查找资料还是随意浏览,先去看这些经过筛选的内容。

06

我们的大脑可塑性很强,用进废退。

高密度的信息对于大脑而言,就是绝佳的养料。它可以迫使你大脑的神经元产生联结,进而变得更加强大。

这个过程本身是很痛苦的,甚至可以说,思考是人类最痛苦的负担之一。

这样说并不夸张,设想一下,你是愿意去读一章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呢,还是愿意做30个俯卧撑

相信很多人会选择后者……

那如何才能减轻这种痛苦?

唯有长期坚持,形成习惯,减少意志力的消耗。

大道至简,最好的方法往往平淡无奇。

李小龙曾说过一句话:

我不怕别人会一万个招式,就怕他一招练一万次。

结语

多去阅读那些论述性的、说理性的,信息密度比较好的内容,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一段时间之后,再去读那些曾经的让你甘之若饴的文章,就会发现寡淡无味,完全入不了你的法眼。

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在等着你。

不过,问题来了,既然有这么多的好处,为什么还是很少有人去践行呢?

因为绝大多数人对于成长、成功和财富的渴望,远低于对痛苦、失败和风险的厌恶。

希望你是那个少数派!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视频 | 认识我们的大脑 -耶鲁大学公开课之心理学导论02
书辑 |关于死亡的10本书
耶鲁大学公开课全集
寿命延长2年!每天坚持阅读30分钟
耶鲁大学公开课:博弈论(共24集)
耶鲁大学聆听音乐公开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