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个人能否慎独,决定了他的发展高度

儒家常说'君子慎独',有的人把他理解为做什么事情都要战战兢兢,谨小慎微,从而得出了儒家缺少进取心的理论。果然如此吗,隋晓明对此做了完整的解释——

【儒家经典】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中庸》

【经典解读】

译文:'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能片刻离开,那就不是'道'了。因此,有德行的人就是在别人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也是谨慎检点,就是在别人耳朵听不到的地方,也是怀着恐惧心理而加以注意。没有比处在幽暗之中更为显著的,没有比置于细微之处更为明显的。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要十分谨慎。

'慎独'是修身的重要内容之一。儒家主张为人应该谨慎,在无人监督时切不可放松道德要求。儒家认为有德行的人应该在别人眼看不到的地方,也是谨慎检点;在别人耳听不到的地方,也是倍加小心。没有比在幽暗之中、细微之处更为显明的。所以一个人独处时更要小心翼翼地按道德规范行事,这是一个人修养的重要方面。

'慎独'既是修身的方法,也是修身的境界,最早见于《中庸》《大学》两书。

所谓慎独,即君子即使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听不到的时候,也要戒惧警惕,不让不符合道德的意念在隐晦细微处表现出来。要求人们自觉地按照道德原则反省检査和规范自己的言行,而且要从慎独强调修养的自觉性,把能否慎独作为区别君子小人的标准。郑玄解释'慎独'时说'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朱熹从理学的观点对'慎独'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和发挥。他认为'慎独'是对待唯己所知、而不为人所知的细微的事情上要谨慎不苟。

慎独对于道德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道德作为人们的行为规范,要靠内心的自觉,不能靠外力的强制。这种自觉性是由于人们把道德规范化为内在的信念,因而能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听不到的时候,也能够自觉地遵守,不做违反道德要求的事情。

由于道德规范已化为内在信念,就能从人们的一切言行中表现出来。不仅在公开的、大的事情上能按道德原则办事,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的时候,也能在各种细小问题上谨慎行事,不做违反道德原则的事情。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修养,就可以达到高尚的道德境界。

当然慎独所要求的戒慎、谨慎,并不是要人凡事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即使在独处的环境中也要承受'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大学·传六章》)的道德压力;而是要人慎重地对待自己天賦的善性,无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要以诚待之,时刻保持自己的道德理性和人格尊严。

在这个意义上理解'无愧屋漏''不欺暗室',即是在放下了一切外在礼法、繁文缛节之后,仍然能够认真谨慎地对待自己在独处时暴露出来的人格缺陷,既不因为小小的成功而自鸣得意,也不由于偶然的身处逆境而妄自菲薄。如此,不仅在人群之中能够彼此袒露胸襟,赤诚相对,而且在独居暗室时也可以泰然自若,独立不改。

【经典故事】

元代大学者许衡,一年夏天路过某地,天热口渴,适逢路边有棵梨树,人们都去摘梨止渴,唯独许衡端坐树下。有人劝他也去摘梨吃,他说:'不是自己的东西是不能随便拿来享用的。'劝他的人说:'现在世道混乱,这棵梨树恐怕早就没有主人了。'许衡说:'梨无主,难道我心中也无主了吗?'许衡在乱世能守住自己的良心本性,这是对自己心中之主负责的表现。

《后汉书·杨震传》也记载了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杨震被任命为东莱太守,赴任时途经昌邑,他曾经举荐王密为昌邑县令,王密感激杨震过去举荐之恩,晚上拜谒时送他十斤黄金,说'黑夜无人知道'。杨震严词拒绝,可算是'慎独'的范例。吕坤从这则故事中引出一条人生教训:''暮夜无知',此四字百恶之总根也。大奸大盗,皆自无知之念充之。'

君子慎独,高人慎众

那些大奸大恶之徒在行凶作恶的时候,都自以为别人是不会知道的。这种侥幸心理是产生各种罪恶的总根。一切恶行不仅是从无人知道的地方开始的,也是从细小的事情上开始的。所以刘备说:'毋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诸事都会对我们的人格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慎独的修身方法仍有现实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君子慎独
于丹:在新媒体风靡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学会慎独?
心存四知以慎独
慎独则心安 慎独亦平安
谈慎独
话题作文写作指导——“慎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