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韩信势力曾在刘邦之上,为何没脱离刘邦三分天下,格局比能力重要

序言:

格局比能力重要,这句话一点也没错,有能力没格局,不但成不了大气候,也会因格局的原因错失良机,甚至还会让人身处危险境地,然后就是遗憾!叹息!和悲衰!——淮阴侯韩信战必胜,攻必克,因为格局不够大,功成名就的时候,活生生丢了卿卿性命。

一代将星韩信

人们都说,韩信死得怨,我看一点也不怨。

——刘邦杀他自有杀他的原因,能怪刘邦吗?没有一点理由怪他,人嘛!希望不能寄托在别人身上,不管和什么人一起打'天下',只能把他当作合作伙伴关系,弱势时相互帮扶,互惠互利,强到一定程度,就要开始考虑“分道扬鑣”自立门户。

韩信再牛,这一点远远不及刘邦,不是韩信不够智慧,也不是不够聪明。其原因就是定位不准,格局也不够大。

简明介绍

韩信是秦汉时最杰出的军事家,西汉开国功臣,史称淮阴侯,汉初三杰,兵家四圣之一。韬略与才智,用今天的时尚语来形容,就是一等一的'牛逼'。至于韩信的出处与生平就不我用来仔细介绍了,应该是家喻户晓的事。

韩信从军

就从韩信从军开始来说说韩信吧!不过大家要相信,绝不是信口胡编的,求是乃笔者的文风,即算有些渲染,也只是,调味润色而已,不会失真的。好,话不多言,切入正题:

秦末,因暴政,引起民怨民恨,终于有一天反秦烽火被点燃,陈胜,吴广率先扯起反秦的大旗。跟着全国纷纷效仿。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

——'史记的文字不是每个人都能看懂的,我来解读一下这几句话吧!注意:不是原文翻译,是解读哦!'

——“话说,项梁北上渡过淮河以后,韩信也拿起宝剑加入了反秦洪流,首先投奔的是项梁,在项梁军中,因为得不到重用,很难施展自己的能耐,一直默默无闻,小兵一个。

过了一些日子,项梁兵败死了,韩信便归于项羽属下。项羽比项梁有眼光一些,提拔了一下韩信,要他做了侍从。

韩信便就此机会多次给项羽献计,原想表现一下自已,可是这项羽很自负,根本就没有把韩信所献计策当回事,也就没采用。直到后来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以后,韩信还寸功未立,待到刘邦率部下入蜀时,韩信便离开项羽投了刘邦。”

刘邦

韩信献……安邦定国之策

初入刘邦军中,韩信并没有得刘邦的赏识,认为韩信并没有奇特的才能和过人之处。后来经萧何的极力举荐,直到刘邦拜韩信为将后,韩信的人生便开始了转折。

韩信拜将后,给刘邦分析了当时的局势,包括敌我双方的实力悬殊,以及对手人物性格,一并告知了刘邦——项羽虽勇武,却不会放手任用贤将,此为匹夫之勇。“项羽虽然温和,慈爱,对下属关怀备至,下属有功,却不愿封赏。”

万夫莫敌的项羽

——也许说到此处有人会认为很矛盾,其实一点也不矛盾,正如韩信所言这叫'妇人之仁'。

接着,韩信又分析了项羽的社会关系,和人事关系,包括与他麾下的将领和他属地的百姓关系,简单的说就是项羽与军民的实际关系,都分析得详尽到位——把如何失去民心,将领都出于他的威慑才勉强服从等,给刘邦作了系统分析,也把项羽任人唯亲,武力服众的事也论述得清清楚楚,接着又把刘邦的优势和缺陷也作了客观的对比。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番话就是大决战前帮刘邦夺取天下的方略。

破赵定齐

一,定三秦

汉元年,刘邦按照韩信的战略构想所设定的安邦定国之策,乘项羽在齐地的时候,借机出南郑袭击关中,东进与项羽争夺天下,从此楚汉争霸的战役拉开了帷幕,一出好戏开场了……

汉军出南郑袭击关中,东进与项羽争夺天下。

以韩信为大将,曹参,樊哙为先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大张旗鼓地修整被烧毁的栈道,迷惑三秦王,暗地里主力部队却潜入旧山道,翻越秦岭,袭击陈仓,跟着一路摧枯拉朽,迅猛地占领了关中大部,平定了三秦……首战告捷!

定三秦后,接着就是破赵,破赵以后就是东进灭齐……汉高祖四年,齐国已平定。

韩信屯兵齐国,使人传信至刘邦,要刘邦立他为齐王,刘邦虽心有不甘,但还是封了韩信做了齐王。

“此时的韩信拥兵自重后,实力已超越了刘邦,项羽。”……事业如日中天他,正是决定自己命运的时刻。

这个时期韩信本可以脱身单干,独霸一方,成三分天下之势。齐国辩士蒯通曾劝导韩信:要韩信就此自立。韩信没有听,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

……齐人蒯通知天下权在韩信,欲为奇策而感动之,以相人说韩信,韩信谢曰:“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后数日,蒯通复说。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

从史记司马迁的记载中可以看出,齐国辩士蒯通劝韩信没有成功的原因,主要是韩信不忍心背叛刘邦的缘故。

韩信

史记中还说了,韩信认为自己的功劳大,刘邦再怎么样也不会把他的齐国夺走——司马迁这些记载,'我是第一个不认同的,韩信如果是愚忠愚孝之辈,他就不会拥兵自重,迫使刘邦封他为齐王,一个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军事家,比谁都明白,“兵者诡道也!”这话的深刻含义。韩信不是不想背叛刘邦,而是在掂量和犹豫。“说他犹豫不决还算合逻辑。”

司马迁说:“韩信认为自己功劳大,刘邦再如何,也不会夺他的齐国。”这话我也不认同,因为作为这么样一个聪明睿智的人,绝不会不知道“功高震主”这个道理。

——之所以,以我的观点,韩信虽志向远大,能力也超强,但格局并不大。'在他甘心守一域之地,不想争霸天下来看,就可以判断出,韩信并没有独掌乾坤的野心。

一代战神韩信,后悔自己格局大小。

韩信,一代将星,一个出色的军事指挥家,他的韬略与才智,刘邦肯定是非常忌惮的,刘邦君临天下后,韩信热衷于裂土封王,如此便会妨碍刘邦的中央集权独裁统治的实施,刘邦能容得了他吗?况且后来了一个小插曲,韩信暗里支持别人谋反,正好给了刘邦杀他的最好借口。总而言之,一个人的格局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什么才华,能力,智谋都是一些辅助条件。韩信若格局够大,在自己壮大后,立刻脱离刘邦,三分天下,独霸一方,站稳脚跟,再图天下,不管成功与否……那历史一定就得改写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韩信身边唯一的军师,号称辩才无双,得之可得天下
品读史记,韩信到底有没有三分天下的实力?成熟的思维太重要了
鼎足而立
匈奴未灭,韩信先死,是什么促使大汉帝国放弃这个天才统帅
韩信刚死,刘邦要煮蒯通,蒯通:“是的,就是老子劝韩信反的。”
鬼谷子大智慧:做人要有格局,低层次的人永远不可能成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