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术之别,张之洞跟李鸿章的生财之道,究竟谁才是真正的流氓?

全亚洲最大的铁厂,汉阳铁厂,由南洋大臣张之洞一手操办,用他自己的话讲,自己的一半白发,全都拜其所赐。

由于张之洞想在武汉总督府看到铁厂冒烟,所以把铁厂选址在了汉阳。又因为其选购的高炉型号不对,选择的铁矿石又含磷量高,导致铁厂生产出的钢铁不合格,难以用于铁轨的铺设。

在这种情况下,汉阳铁厂马上就陷入了困境,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于是张之洞紧急向朝廷求救。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李鸿章主导的海防捐,捐到了张之洞的家门口,屋漏偏风连阴雨,张之洞该如何度过这道难关呢?

杨角风谈《走向共和》12:晚清大流氓,汉阳铁厂资金危机,李鸿章为什么派盛宣怀前往帮忙?

一、

整个大清朝都缺银子,这毋庸置疑:

李鸿章虽然自己北洋的小金库是满的,但他要花钱的时候,还是张口管朝廷要银子;张之洞虽然花了那么多银子,还有湖广两省财政撑着,但是汉阳铁厂遇到困难的时候,还是张口向朝廷要银子;同样,慈禧太后想开开心心过一个生日,也不会从自己的内库掏银子,仍然是向朝廷要银子。

整个大清朝哪有那么多银子,所以,他们这些人就要各显神通了。

李鸿章弄了个“海防捐”,拉着朝廷垫背,名义上全都用于修颐和园,实际自己抽了一部分中饱私囊,这一点慈禧太后也看出来了。

相对来说,张之洞对钱财是取之有道,这也是他常讲的自己跟李鸿章的区别就是“道术”之别。

张之洞弹劾李鸿章的海防捐,主要出于以下三种情况的考虑:

一是自己作为清流领袖,是当年的一甲第三名,慈禧太后钦点的探花,自然需要维护读书人的权利。

二是,海防捐捐到了自己的地盘,弄了这么一群老态龙钟,不学无术之人当官,会影响到自己的政绩,也无法对这些人进行管理,拉低了官员的综合素质。

三则是出于平衡考虑,一方面南洋跟北洋是竞争关系,另一方面他也思慈禧之所思,想朝廷之所想,海防捐也到了该停止的时候了。

二、

事实上,李鸿章的海防捐最终被叫停之时,盛宣怀还在惋惜,痛斥张之洞,痛斥朝廷朝令夕改,但李鸿章笑笑了事:

“咳,无非是平衡之术罢了!”

李鸿章这里不舒服,张之洞那里同样不舒服,因为他报给朝廷催银子的奏折被打回了,不仅增加不了拨银,连之前许诺的银子也没了:

“不但以前拖欠的银两,朝廷无力补发,就是从今以后也不向汉阳铁厂拨款了。”

这一下子,就把张之洞给打趴下了……

李鸿章得到这个消息相当兴奋:

“来而不往非礼也,他上奏弹劾我的海防捐,我就请朝廷把汉阳铁厂官办变成商办,让朝廷断了他的银子。”

同时,李鸿章派出盛宣怀,一方面去醇亲王那吹风,吹汉阳铁厂官办改成官督商办的好处,另一方面则去轮船招商局筹集资金,要一举拿下汉阳铁厂:

“双管齐下,咱们要给张香帅一个好看!”

其实我们不要被剧中的李鸿章蒙蔽,事实上,这种事他没少干!

当年他的恩师曾国藩剿捻军时,本身就在淮军的地盘打仗,且湘军当时裁撤较多,但淮军按照李鸿章的指使,不听指挥,还差点兵变,逼得曾国藩下课。

后来李鸿章指挥淮军对捻军作战,淮军大将刘铭传未按照指使出兵,结果大败。幸亏是湘军将领鲍超救了刘铭传,事后却被李鸿章反咬一口,说他延误战机,回家种地去了。

三、

不仅对湘军如此,对待左宗棠的军队也是同样排挤:

当时左宗棠在西北围攻河州,急需大炮,但李鸿章却派盛宣怀到上海拦着胡雪岩,不让他给左宗棠买大炮。后来左宗棠十万大军作战最艰难的时候,总共300万军费,李鸿章还派刘铭传的一万人去,张口就要200万两军费。

后来的胡雪岩之死,也多少是因为给左宗棠筹款,最后被李鸿章等人挤兑,憋屈而亡。

剧中提到的轮船招商局,当时也是商定南洋出钱,北洋出人。结果李鸿章也是把轮船招商局商股变官股,官股又变私股,最后成了自己和盛宣怀的私人资产。当然,南洋的钱也再也要不回去了。

不仅如此,北洋还在军费上坑过南洋的钱,本来大清朝是同时建设了两支海军力量。一方面希望两者互相制衡,防止一家做大,另一方面真正实战时,也有所协助,提高战力。

晚清大臣沈葆桢,一手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又创办了南洋海军,他这个人高风亮节。本来朝廷给南洋和北洋每年各拨款200万两,用于海军建设。毕竟海军建设很费钱,沈葆桢就建议集中力量办大事,先把400万两都给北洋,北洋建好之后,再把钱给南洋。

等到北洋海军已经成型,慈禧太后又开始过生日了,于是李鸿章上奏说海军已经建好了。就这样,南洋的200万两银子拿不到了,即使有,也被挪去修园子,最终自己筹了几十万两,勉强成军。

甚至在马尾船厂建好之后,李鸿章就一直上折子,反复强调这个厂建不出来好船,就是怕好船充斥到南洋,影响到北洋海军的地位。实际上,平远号就是出自马尾船厂,后来被从南洋调到了北洋,黄海海战时,战力仅次于北洋海军的定远号和镇远号。

四、

所以,李鸿章派盛宣怀来支援张之洞,明显就是不怀好意的,但此情此景下,张之洞也别无选择,只得接受他的建议。

或许是张之洞太过自信,自以为,以自己的实力,汉阳铁厂还不至于落到盛宣怀的手中,当然这是后话,这里不提。

为了报答李鸿章,张之洞决定给李鸿章筹钱一百万两,当时筹钱就这么几种途径,底下的官员也确实提到了这几种方案:

一是学李鸿章,卖官鬻爵,南洋也搞海防捐,但当场被张之洞否决。他当然得否绝啊,自己前面刚弹劾了北洋,自己就搞这一套,这不是自己打自己脸吗?

而且,张之洞很重视现代教育,在剧中他就带领一群学生学习欧姆定律,他是真正的实业家。卖官得来的官员,一个个迂腐的厉害,期待他们办实业?

更重要的是,朝廷刚刚采纳了他的进谏,停了海防捐,自己再打报告自己搞海防捐,这不是找死吗?

那么,为什么不吸纳民间资金呢?

其实他也考虑到了,一方面他认为民间人士没有这么大的魄力,也拿不出这么多的资金。其次,他的眼光也注定了,瞧不上商人,这是长期的阶级思想,他认为民不可以跟官一起办事,有失体统。

也正是他有这样的顾虑,太过重视身份,也导致了汉阳铁厂最终流入了盛宣怀的怀里。并在以后的日本侵华中,扮演了很重要的地位,甚至于给日本人提供枪炮的生产。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张之洞要报恩,一方面从自己的库银中拿出了70万两,另一方面则通过抓赌场,写墓志铭的方式筹集到了剩余的30万两。

不过这都是一锤子买卖,毕竟抓赌场这种事就像割韭菜,只有养肥了才能割一次。不然全城抓赌,哪还有人去赌,只有让他们放松警惕,才能突然搞这么一次。

五、

至于写墓志铭,辜鸿铭作为文人是有骨气的,不肯写,于是张之洞亲自提笔来写。辜鸿铭都讲了,这个有钱人的父亲可谓是无恶不作,根本找不出优点来,唯一的优点也就是曾经捐了一万两银子。

张之洞马上回答,有这一点就够了,于是80个字的墓志铭就写好了,要价8万两银子,可谓是一字千金!

其实这就是清流跟士绅直接的利益输送,这里讲可能大家听不懂,我们举《雍正王朝》中的一个例子:

清流派领袖李绂为什么执意要弹劾田文镜,其实就是因为田文镜推行的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新政,动了士绅一族的奶酪。李绂进京找三王爷,带了一块鸡血石,他还不无自豪的说,这是从某士绅那得来的。当时他要花钱买,人家不卖,后来让他写一篇墓志铭,给2000两银子,但是李绂只要这块鸡血石,三王爷却说:

“李绂的一篇墓志铭,换他这方鸡血石,他也不亏呀!”

所以,清流并不清,他们替士绅一族提供保护,士绅一族按时给他们上供,这就是清流一派的一条利益链。

同理,张之洞给人家写墓志铭,就等于给人家提供了保护。你想啊,这个人无恶不作的父亲死了,结果却得到了最高父母官的肯定,谁还敢说他父亲的坏话?

与甲午海战时,李鸿章的北洋海军私库还有几千万两银子想比,张之洞却把这些钱拿去办实业了,道术之别,也就一目了然了。

但这也算是五十步笑百步,两人想比,一个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一个稍微有点顾虑,爱惜自己的羽毛,仅此而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走向共和(2003年张黎执导电视连续剧)
汉阳铁厂难以为继,张之洞四处求援,肯帮忙的竟是他的对头
【影评】《走向共和》的历史错误(二)
《走向共和》系列解读-权力的妥协
朱浒:洋务运动与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张之洞留下遗言,胜过李鸿章百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