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钱钟书:一切装腔作势,都是因为内心自卑

请人但知满口公卿之人俗

而不知满口不趋公卿之人更俗

1

找遍了化学书,在炭气、氧气以至于氯气之外,你看不到俗气的。

这是比任何气体更稀淡、更微茫,超出于五官感觉之上的一种气体,只有在文艺里和社交里才能碰见。文艺里和社交里还有许多旁的气也是化学所不谈的,例如寒酸气、泥土气。

不过,这许多气都没有俗气那样难捉摸:因为它们本身虽然是超越感觉的,它们的名字却是藉感觉中的事物来比方着,象征着;每一个比喻或象征都无形中包含一个类比推理,所以,顾名思义,你还有线索可求。

同时我们胸中还潜伏一个道德观念:我们不赞成一切夸张和卖弄。

一方面因为一切夸张和卖弄总是过量的,上自媒人的花言巧语,下至戏里的丑表功,都是言过其实、表过其里的。

另一方面也因为人家的夸大反衬出我们的渺小来,所以我们看见我们认为过当的事物,我们不知不觉地联想到卖弄,不管那桩事物确是在卖弄(像戴满钻戒的手)或是出于不得已(像大肚子)。

因此,我们暂时的结论是:当一个人认为一桩东西为俗的时候,这一个东西里一定有这个人认为太过火的成分,不论在形式上或内容上。这个成分的本身也许是好的,不过假使这个人认为过多了,包含这个成分的整个东西就要被认为俗气。

所以,俗气不是负面的缺陷,是正面的过失。

2

骨瘦如柴的福尔摩斯是不会被评为俗的,

肥头胖耳的福尔斯大夫便难说了。

简单朴实的文笔,你至多觉得枯燥,不会嫌俗的,但是填砌着美丽词藻的嵌宝文章便有俗的可能

沉默冷静,不会应酬的人,你至多厌他呆板,偏是有说有笑,拍肩拉手的社交家顶容易变俗。

雷诺尔慈爵士论罗马宗和威尼斯宗两派绘画的优劣,也是一个佐证:轻描淡扫,注重风韵的画是不会俗的,金碧辉煌,注重色相的画就迹近卖弄,相形之下,有些俗气了。

批评家对于他们认为“感伤主义”的作品,同声说“俗”,因为“感伤主义是对一桩事物过量的反映”——这是瑞恰慈先生的话,跟我们的理论不是一拍就合么?

俗的意思是“通俗”,大凡通俗的东西都是数量多的,价钱贱的;照经济常识,东西的价值降贱,因为供过于求,所以,在一个人认为俗的事物中,一定有供过于求的成分——超过那个人所希望或愿意有的数量的成分。

从“通俗”两个字,我们悟到俗气的第二个特点:俗的东西就是可以感动“大多数人”的东西--此地所谓“大多数人”带着一种谴责的意味,不仅指数量说,并且指品质说,是卡莱尔所谓“不要崇拜大多数”的“大多数”,是易卜生所谓“大多数永远是错误的”的“大多数”。

3

综括以上来说,假使一个人批评一桩东西为“俗”,这个批评包含两个意义:

他认为这桩东西组织中某成分的量超过他心目中以为适当的量。

他认为这桩东西能感动的人数超过他自以为隶属着的阶级的人数。

我们的结论并不跟赫胥黎先生的意见相反。

事物本身无所谓雅俗,随观者而异,观者之所以异,由于智识程度或阶级之高下;是的!

不过,不论它是什么东西,只要它被评为“俗”,不论你是什么阶级的人,只要你评它为“俗”,那末,你对它的心理反应逃不出上面的方式。

我们的俗气说似乎此山潭野衲教授的也来得彻底。

山潭野衲教授说俗气就是自相矛盾,例如老太婆戴了金丝假发,垢腻的手戴满了珠宝,彼此间不能调和。对于这种理论,我们有两个批评:

第一:照山潭野衲教授的说法,我们看见怪物时的感想,跟我们看见俗物时的感想,简直是一是二,没有分别了。

把相矛盾的、不和谐的分子硬拼在一起,是我们认为怪相的造因,不是俗气的造因。

假使我们觉得戴假发的老太婆或戴珠宝的脏手有俗气,我们并非为金丝发的浓厚跟老太婆的干瘪不配,我们只感到老太婆还妆着那许多如火如荼的头发,太过了,我们也并非为脏手跟珠宝不称,我们只是感到这样呕人的手还要妆饰,太不知量了,太过了。

第二:山潭野衲教授的说法至多只能解释两个成分的相反是俗气,不能解释为什么一个成分的增加也是俗气,只能解释污秽的手戴满了珠宝(他自己的例)是俗,不能解释不污秽的手戴满了珠宝(赫胥黎的例)也是俗。

当然,你可以说上面所举的各例也能用自相矛盾来解释的,譬如两颊施朱,本求美观,但是浓涂厚抹,求美而反得丑,那就是自相矛盾了。

不过,我们进一步问,为什么求美而得丑呢?还不是因为胭脂擦得太过么?还不是须要我们的过量说来解释么?

从求美而得丑,我们立刻想到求雅而得俗的矛盾现象——

《儒林外史》第二十九回中杜慎卿所谓“雅的这样俗”,

《随园诗话》所谓:“人但知满口公卿之人俗,而不知满口不趋公卿之人更俗。”

这种现象是起于不自然的装腔作势;俗人拼命学雅,结果还是俗。

夏士烈德的俗气说便以此为根据的。

夏士烈德以为一切天然的、自在的东西都不会俗的,粗鲁不是俗,愚陋不是俗,呆板也不是俗,只有粗鲁而妆细腻,愚陋而妆聪明,呆板而妆伶俐才是俗气。所以俗人就是装模作样的人。

这种说法也没有我们来的得彻底。照夏士烈德的理论,我们觉得一桩东西俗,是因为它的“妆”。

不过,我们何以知道它是“妆”呢?

粗人妆细腻就是为了要遮盖他的粗,决不肯承认他的细腻是妆出来的。

我们所以觉得他俗,觉得他“妆”,觉得他妆出来的细腻跟他本性的粗鲁相矛盾,还是因为他的细腻得太过火了。

天生细腻的人所随便做的事,学细的粗人做的特别小心,以引起人家的注意,证明他的不粗;而偏是人家注意到他的特别小心,便知道它的细腻是学来的,不是生就的。

好比说外国话极好的人,往往比说那国话的土人更成语化,这一点过度的成语化反而证明他的非本国籍。

4

一切妆腔都起于自卑心理,知道自己比不上人,有意做出胜如人的样子,知道自己卑下,拼命妆着高出自己的样子,一举一动,都过于费力,把外面的有余来掩饰里面的不足,诸葛亮的“空城记”就是一个好例,司马懿若懂得心解术,决不会上当,从诸葛亮过乎寻常的镇静,便看得出他的镇静是“妆”的,不是真的。

所以,妆腔说也要以过量说为根椐的。

我们上面说卖弄的所以俗,是在言过其实、表过其里,妆腔也是如此。

《石林诗话》说郑谷的诗“格力适堪揭酒家壁,为市人书扇耳!天下事每患自以为工处,着力太过,何但诗也!”

魏禧《与友论文书》道:“着佳言佳事太多,如市肆之列杂物,非不炫目,正嫌有市井气耳!”

卖弄妆腔以及一切有“市井气”或俗气的事物就坏在“太过”、“太多”两点。

俗人并不反对风雅的,他们崇拜风雅,模仿风雅,自以为风雅。

没有比“雅的这样俗”的人更雅了,他们偏是“雅的这样俗”;

古代的Précieuses Ridicules,现代的Not-very-intelligentsia,都是此等人物。

我们每一个人都免不了这种附庸风雅的习气。

天下不愁没有雅人和俗人,只是没有俗得有勇气的人,

甘心呼吸着市井气,甘心在伊壁鸠鲁的猪圈里打滚,有胆量抬出俗气来跟风雅抵抗,仿佛魔鬼的反对上帝。

有这个人么?

我们应当像敬礼撒旦一般的敬礼他。

以上内容来自《人生边上的边上

作者:钱钟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钱钟书:论俗气
论俗气
钱钟书谈俗气:不怕俗,就怕装
钱锺书 | 哪些行为会使人显得俗不可耐?
钱钟书:俗气你是抹不掉的
聊聊什么是“俗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