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效阅读的三个方法

有很多朋友提出疑问,“看了很多书,还是感觉自己没读懂”,“看完就忘了怎么办”,“买书很起劲,可打开两页以后就不想继续看下去了”;这些其实说白了是一个问题,学习“姿势”不对!

今天的文章会分享3块内容:

如何让自己愿意阅读,不产生畏难情绪

如何进行高效阅读

设计即时满足和仪式感

确保在状态最好时停止阅读

对大部分人来说,阅读最大的障碍是没办法坚持下去,可能买了很多书,但是都会堆在桌子上“落灰”。面对这一现象,你需要明白,阅读是学习的一种,并不是平时看小说的消遣,没有办法即时获得满足和乐趣。

这里,就牵涉到即时满足和延迟满足的概念。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斯坦福大学找来600多个四岁的孩子做了这个实验:实验一开始,发给每个孩子一块棉花糖,并且告诉他们,如果不立刻吃这块糖,过一会他们就可以再得到一块糖作为奖励。大人离开房间后,有的孩子立刻就吃掉了糖,有的孩子坚持了几分钟后吃掉了糖。

实验人员跟踪了这些孩子的发展轨迹,发现那1/3忍没吃糖的孩子,长大后人际关系和学习成绩,都比那些没忍住的孩子更优秀。根据这一系列实验,斯坦福大学教授总结出,那些善于“延迟满足”的孩子,自控力更强,长大后更容易成功。

虽然延迟满足很重要,但随着人类社会和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可能越来越陷入到“即时满足”的困境中,不能自拔。

其实,读书就属于延迟满足的一种。我们现在从书中学习的知识,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或者当下就看到收益。因此,更多的人明明买了书,却没办法让自己读下去,而是选择了更多即时满足的事,比如抖音、微博等娱乐类APP

纵观得到、混沌大学等知识付费类平台,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平台虽然也是学习类APP,却也获得了较大的用户体量。这是因为,这些平台在课程和流程的设计上,非常强调一件事——仪式感。

其实,仪式感也是即时满足的一种。这些平台通过打卡、班会、助教点评、优秀学员评比、给予精神奖励等行为,给用户以“仪式感”,将学习这一件延迟满足的事,拆分成若干个即时满足的步骤,并确保用户实行

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不妨设置一些仪式感和即时满足的奖励,确保自己能够不断坚持学习下去。比如阅读完一定量的书,给予自己一些奖励;或者每天固定一个时间段学习。

另外,阅读虽然不是一件很愉悦的事,但也千万别让它变成自己头痛的难题。当计划有变或者当下情绪不好时,不妨给自己放个假。让阅读永远意犹未尽,在最精彩的时候戛然而止,这样才能在下次阅读时让自己尽快进入情绪;而不是一提起阅读,就产生负面的感受。

使用二八法则和思维导图

进行精读与泛读

每一个行业的专著,都有无数本,就算是大牛推荐的书单,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想要读完,短时期内也很困难。因此,读书需要有2种方法:精读与泛读。

根据二八法则,一个领域内的书,我们只需要认真阅读其中最头部的20%即可。剩下的80%,有的图书质量并不是很高,有的很多知识点都会有重复,只需要粗略了解即可。

精读和泛读书籍的选择,其实非常简单。可以综合比较行业内网友推荐的各个书单,将重复率较高的书籍做精读,其余做泛读。精读过程中,作者引用的其他书籍和期刊等,也可以作为泛读的拓展材料。

一本书的阅读,应该也是遵循二八法则,先泛读再精读。

在阅读初期,对于一些较为大众的书籍,网上已有思维导图的,可以直接阅读思维导图进行学习;没有思维导图的书籍,可以通过目录,梳理出思维导图,然后找到每一节的知识点和方法论,进行学习和整理。

在泛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阅读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建立书本的知识框架和结构,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就决定了,书中的案例、推导理论等不需要做过多了解,只需要有大概的印象即可,后续如果有需要也可以再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这样,一本书泛读大约只需要3-4小时。

如果觉得先梳理思维导图再学习所花时间较长,也可以阅读豆瓣、亚马逊等网站针对该书的书评。书本中最核心精华的部分,一般都在书评里。遇到新的概念,可以再使用搜索引擎等进行单个学习,这样的泛读所需时间更短,大约2小时即可完成。

复刻中学学习方法

案例+输出现在依旧实用

针对需要精读的书,并不是逐字逐句的仔细阅读即可,更多的是融会贯通,把书中的精华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一部分,这样的阅读才是有价值的。

其实,精读的方法,早在中学时候老师已经教过我们了。

在中学学习数学公式时,老师一定是先通过一个例子引入,然后带出公式并讲解,接下来则是通过大量的习题强化巩固。其实阅读也是一样。

我们在阅读到某一个知识点或者理论的时候,不是仅仅读完或者记住就好,更需要做的是,从生活或者工作中寻找相应案例,试图对这个观点进行解释or反驳寻找例子的过程,就是中学时通过习题巩固的过程。

李叫兽也分享过类似的学习经历:

我在一本讲神经心理学的书籍中偶然看到这样一句话:

“人的爬行脑(控制人的欲望的那部分大脑)更加喜欢视觉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

这句话如此之简单,任何人看完、学习完甚至把它背得滚瓜烂熟都不会超过5秒钟。但是我却学了很多个小时。我问自己:“我遇到的那些现象可以被这个理论所解释呢?”如果不找出至少5个现象我是不会罢休的

首先我想到了iPod的文案“把1000首歌放到口袋里”,这句话显然比“小体积大容量的mp3”要好的多,因为上面说了“人的大脑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视觉化的信息”,而“1000首歌放在口袋里”能够就是更加视觉化的信息。

接下来,作者通过不断发散列举生活中的例子,试图对这个观点进行佐证。

既然这样,还有哪些视觉化的文案?比如“能拍星星的手机”?“只融在口,不融在手?”

除了广告文案,还有什么现象可以被这个理论解释?

对了,“理论的传播”本身就可以被这个理论解释啊!“只要抓住机会,即使你能力不高,也更有可能成功”,这句话早就有了,但是并没有被大家挂在嘴边。直到雷军说了句“台风口上,猪也会飞。”比起前面抽象的理论,这是更加视觉化的表达,自然容易朗朗上口。

哦对,说到“朗朗上口”,众多的谚语也是流传多年、朗朗上口啊,那么它们是不是“视觉化”的呢?

的确是的,谚语并没有说:“同时实现多个目标” “敌人现在很害怕”“不要第一个出风头”。

而是说:“一石二鸟” “敌人如惊弓之鸟”“枪打出头鸟””?

李叫兽《为什么你看了很多书,却依然没有洞见》

……

“爬行脑更喜欢视觉化的信息”,这句话如此简单,1秒就能看完,但是用这种方法,即使看再多的书又有什么用? 

  书上可能会对理论举例说明,但是那仅仅是别人使用理论解释现象,并不代表你也可以用同样的理论来解释现象。 

所以我在看书或者接触任意一种信息的时候,一旦发现有价值的理论,总是问自己: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被这个理论解释?还有呢?还有呢?(一般要找到5个以上)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真正导致人与人之间知识水平差异的,往往并不是知识数量,而是知识之间的联系

李叫兽《为什么你看了很多书,却依然没有洞见》

我们在中学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有类似的例子:这个题目我好像会了,但是给同学讲题时,又磕磕绊绊;给同学讲解过的内容,自己好像掌握的会更熟练一些。

其实,这就是输出的作用。很多时候我们学习知识,仅仅是记住、了解了这个原理,并没有深度掌握。而给同学讲题,本质上是一种输出。输出对我们的知识掌握程度要求会更高,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给同学讲解过的内容,自己好像掌握的会更熟练一些”。

十万字的输入,才能变成一万字的输出。我们平时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强迫自己进行输出,从而倒逼阅读输入和知识掌握。

对于很多人来说,写读后感是一件痛苦的事,但输出其实并不是要写读后感。合上书整理一份思维导图,给周围朋友做分享,朋友圈发布简短的感受,都是输出的一种。

《教就是最好的学》。研究表明,当阅读完的书籍给周围人做分享时,书中的信息的留存率可以达到90%。

《培训审判》

本书重新定义培训专业人士的角色,并认为其影响力也要从培训项目的开发和实施延展到业务本身。培训效果的关键因素,并不是课程本身,而是项目实施后的后续强化措施。另外,本书提出的“陪审团”的设定,值得广大培训人学习和实践。

《中国企业人才发展最佳案例》

本书集结了近年《培训》采访和报道过的优秀企业人才发展案例,同时整理了往届中国人才发展菁英奖的部分获奖项目,将近百个标杆案例汇集成册,从系统篇、育人篇、方法篇、进阶篇多维度展现。不仅包含了各名企的人才培养体系,还有人才培养案例、学习方法等,并通过进阶篇三大模块案例,为企业人才培养拓展新思路

《才经》

人才是组织的核心,每个领导人首先应是一个人力资源专家。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人才决策既艰难,又费时,而且风险极高。一方面人人都意识到人才决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缺乏系统而实用的教育、培训和资源。《才经》一书恰恰填补了这个空白。

本书主要介绍了从哪里寻找人才、如何甄选人才、如何培育人才以及如何激励人才等,不仅适用于各层级领导,更适用于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们阅读

《企业大学手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为什么要建设企业大学、如何设计和管理企业大学、企业大学最佳实践和未来方向等。本书介绍了多个企业大学的案例,利于培训人们找到适应当下公司情况的案例做参考。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每章由不同的专家执笔,观点丰富,有利于开拓思维,但系统性有所欠缺,适合进阶者阅读。

《重构学习体验》

培训必须“以学员为中心”和“充分调动学员的参与”,但市面上的很多培训脱离了受众需求,浮在表面。本书认为,在职业培训的过程中,不应该将知识讲述给学员,而是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员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分析和解构学习内容,让学员在自己原本的基础之上对知识进行重新的建构

本书不仅含有完整系统的承认学习方法论,也提供了实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具体解决方案。

《培训管理者的实践》

本书认为,我国的企业培训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比如培训需求界定困难、效果难以评估、培训与业务脱节等,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是企业对于培训技术过分追求,从而偏离了对于培训本质的思考。本书有涉及到一些培训所需的工具、技术和方法,但根本目的不是传授技巧,而是帮助培训管理者建立培训观,发挥出培训工具、技术和方法的真正效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书慢还记不住?给你5个超实用的解决技巧
三个步骤,让你的知识变成能力
大家都读书,为什么有些人收获那么大?他们的宝藏读书法瞒不住啦!
书单 | 不懂理论,你也能秒懂经济学的三本书
培训即管理 管理即培训
一位校长的20条读书经,超实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