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郭华:如何把握深度学习,让核心素养在实践中落地?

在强调立德树人与信息时代来临的大背景下,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应该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任务,如何把握深度学习的关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郭华向教育者分享了关于深度学习与培育核心素养的见解。

本文整理自郭华在第三届全国思维型教学大会上的主题分享

本文共5398字,仔细阅读需14分钟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郭华

近期,深度学习的热度较高,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却比较忐忑,因为当深度学习逐渐发展成一种“运动”后,就存在走偏的危险。

我认为谈深度学习有两个背景。

第一,强调立德树人的大背景。2014年4月30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同年,教育部课程中心设立了教学改进项目,以“深度学习”来推动传播。

第二,信息(智能)时代的大背景。过去的教学就像要把外在的、书本上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就像我们常能看到学生在图书馆中学习背后的书。而把外在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后,教学似乎也到此为止。

信息时代,尤其是智能穿戴设备的出现,芯片植入功能越发强大,这也使得下功夫将知识内化的过程变得价值微弱。

在这样的背景下谈论教学的应对之法,首先,我们应该先讨论教学是什么?我们可以思考一系列问题:

如果有了芯片植入等科技之后,我们就能够不通过艰难的学习过程去获取知识了吗?

动手和思考是否还有必要?

什么芯片能被植入?

芯片植入之后,我们希望能拥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

如果所有人都植入芯片的话,人作为人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创造性就消失了吗?

我想到美国的一部电影,其中,所有的夫人都被植入了芯片,于是她们对丈夫毕恭毕敬,而丈夫却整天胡作非为。因此说,芯片植入是有风险的。

现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都在不断发展,似乎有了网络就有了一切,有了信息就有了一切,但实际上,这并不是真实的感觉。如果我们完全被智能或者信息俘虏,教学就会像在上锁的房间中透过技术窥视外界。

教学变革:让教育继往开来

前几天,金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俞正强老师上了一节《字母表示数》,希望从中探讨教师的教学方式,观察所谓的好学生与差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

俞老师的实验是先让数学老师们从四年级的四个班中选择数学学习最困难的6名学生组成一个班,再从相同的四个班中选择数学学习最优秀的6名学生组成一个班,两个班分别上五年级才应该接触的内容——《字母表示数》。

结果如何?

在课上,俞老师问数学学习优秀的孩子:你们学过这堂课吗?

5名同学举手了,但实际上6名同学都在相关辅导机构学过这节课的知识。

俞老师继续问: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数?

学生:因为计算方便。

俞老师:什么样的数可以用字母表示?

学生:未知数。

俞老师:什么样的数是未知数?

学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俞老师:你们都学过了,那我们这节课就不用上了吧。

学生:上吧,再复习一遍。

当时的一位摄影师在后期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感觉数学学习困难的孩子以前没上过这节课,而数学学习优秀的孩子似乎从不同的途径接触了这节课的内容。数学学习困难的孩子在课堂中更能体现自己的思维,更能动脑筋,思维也更发散。而数学学习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明显被禁锢了,很难打开。

外面的机构只教孩子如何去做,却不教孩子为什么这样做。所以孩子只是被机械地灌输了超前的知识,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这些知识是怎么得出来的,孩子们缺少了自己的思考。

似乎越是学习优秀的学生,越习惯于从老师处吸取知识,习惯于老师教授的内容才是正确的,觉得老师怀疑或者否定的东西就是有问题的。所以当时的课堂上出现了很有意思的现象:

俞老师问:小朋友,你几岁了?

学生一开始回答10岁,俞老师问第二遍后,学生却回答X岁。

为什么是X岁?

因为今天的课程内容是用字母表示数,他猜测需要用字母来回答。而俞老师再次提问同一个问题时,学生则不敢回答了。

这样的情况可以看出,我们的学生缺失批判性和创造力,甚至连自己知道的内容都不敢回答,学生缺乏自己的深度思考,他们不知道得出答案的缘由,不知道何时用何种知识。

综观两个班的表现,我们会发现,所谓的差生却表现得更好。这意味着数学老师在选择学生时,评价优劣的指标实际上还是学生做对题目的数量,对学生的思维关注不足,这是我们教学存在的一大问题。

这也告诉我们考试是被需要的,但考试的方式需要变革,教师也应该更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知识本身是好的,只是有的时候我们将知识“教坏了”——只教关于知识的文字表述,却忽视了教授知识本身。知识背后或者本身所蕴含的思维、价值观等层面的内容应该被教师进一步挖掘、开发。

教育永远是面向未来的,我借用四个字表达——继往开来。“开来”就是面向未来,如果没有未来就不需要教育。而“继往”也是为了实现“开来”,我们现在怎么做决定了我们未来的发展,就像上台阶一样,需要在过去的基础上走向未来。

但是我们也要明确,并非“继往”就能“开来”,正如俞老师那堂课上的所谓好学生,学成了我们过去说的“书橱”。读死书、死读书是无法“开来”的,学了很多知识不代表就一定能走向未来。例如,只需要学习知识的话,芯片植入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因此我们说,教学绝不仅仅是知识传递。

那么教学应该是什么呢?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教学要让学生在学习、继承中成长、拥有能够“开来”的知识、能力(思维能力是核心)、情意、态度、责任、担当,从历史走向未来。

教学的目的是把原先能力、知识、情感态度等方面能力较低的学生培养到人类当前文明高度应有的能力水平,让学生有能力推动人类文明继续向前发展。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有创造性、担当感、使命感,要让学生经历动手、思考等学习过程,锻炼肌肉,强壮骨骼,丰富心灵。

赞科夫做教学与发展的实验时,衡量学生的发展一般要观察三点: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尽管仅有思维是不够的,但是个人的创造性、独立性与思维是密不可分的。

所以“要不要学知识”不应成为问题,“怎么学”以及“为了什么学”才是问题。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曾经说:我不担心机器会像人一样思考,我担心的是人会像机器一样思考。那么,如果教学再不变革,就会真的将学生教成机器。

核心素养自觉转向,需要理解深度学习

于是,我们要关注核心素养的自觉转向。

其实,即使我们不谈核心素养,教学也在某种意义上形成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我们过去常问:这个学生能力强不强,修养好不好……其实就是在说素养。但是当时,我们并没有自觉地去培养核心素养。

进入了21世纪以后,世界各国都在强调学生的核心素养,我国也不例外,这就有了一个自觉的转向——明确地把教学从传递知识转变到考虑怎样培养学生的素养,进而去选择、组织知识,实施教学。

核心素养的自觉转向,它不仅仅是将知识教给学生而已,还要考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有多大的贡献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但目前的问题是,如果问老师是否赞同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相信都能得到肯定的答案,即已经有了观念,可是在把教师的观念转变为实实在在的行为过程中,还需要努力。而深度学习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

深度学习最简单的观点就是反对浅层学习。浅层学习(不动脑子、不动心)的例子很多,例如,很多学科中都存在学生(包括好学生)不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情况。

深度学习在心理学意义与教育学意义上存在异同。在心理学与教育学中,深度学习都强调高阶思维的培养,心理学认为只要脑机能正常,都能达到高阶思维,但教育学一定要强调立德树人,强调培养能够创造美好未来的社会历史事件的主人,不能仅仅停留在高阶思维。

深度学习重视学生立场,要突出教是为学服务的,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自觉培育核心素养。如果没有学生的“学”,老师的“教”也只是自说自话。

同时,深度学习不是一种教学模式,它是历史上一切优秀理论与实践的总结与凝练,是现代教学应有的样子。它不是众多教育模式中的一种,而是可以吸纳、包含其他教育实践。

我们谈深度学习的时候,就是在谈好的学习本身。那为什么深度学习就是好的教学本身?

格鲁吉亚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认为:儿童单靠动脑,只能理解和掌握知识,如果加上动手,他就会明白知识的实际意义,如果再加上心灵的力量——认识的所有大门都将在他的面前敞开,知识将成为他能动地改造和创造的工具。

他表示: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内在禀赋和潜能的显露和发展,教学方法的革新愈具有这一教学的目的性,它将变得愈人道、愈乐观和愈欢乐。也就是说教学改革的目的不仅仅是提高教学效率。

阿莫纳什维利致力于探索这样的教学方法——不是把知识“填入”你们的脑袋,而是让你们自己设法向我“夺取”知识,从与我的智力“搏斗”中掌握知识,通过始终不渝的探索和对知识的孜孜不倦的渴求来获得知识。

深度学习的关键是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人,最重要的是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能够操作的学习对象。这个学习对象就是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能够操作的对象。

这其中存在着老师备课的过程,但备课绝不是照本宣科地挪用教材内容,而是要注意能够将其转化为学生能操作的内容,好的教学能够让学生用心地去动脑,心脑合一。

同时,我们要考虑学生活动的空间正式教学的活动区间。它应该定在哪里?这就涉及到最近发展区与学生的发展问题。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现有水平(起点),是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任务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的未来水平(目标),是指学生现在不能独立完成任务但能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其意义在于学生今天能于帮助中完成任务,变为明天独立完成任务打下基础。而在两者之间,存在一个区域,我们称之为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即教学最佳区,是教学的活动区,是由师生共同创造的。很多时候我们谈及最近发展区时,会将教学目标定为“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但实际上,这样的目标不是在描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果学生“跳一跳”能够到目标,那么这就是学生的现有水平,而把教学目标定位于此,是低估了学生的智慧水平,放弃了教师对学生的帮助作用,未免有些浪费时间。

所以好的教学应该是学生自己无法独立完成,但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这时,学生发展的空间才宽阔,就像“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学生需要从教师的帮助中开窍,扩宽思维的空间。

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不能直接将其从现有水平带到未来水平,而是应该让学生独立经历逐步、主动的活动过程,走向未来水平。所以,教师需要将学生在未来水平阶段应该接触的内容,转化为学生在现有水平中能切入的材料。

例如在教授平方差公式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做几组计算题:

8×8=?5×5=?12×12=?

7×9=?4×6=?11×13=?

并要求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并观察其特点。

然后教师提问:25×25=625,你能不能迅速地告诉我24×26等于多少?

学生可以根据刚才发现的规律得出答案624。那么教师再让学生将发现的规律表述出来,再根据这个规律举一些例子,看是否符合规律。最后再一起探讨如何用数学表达式来表示平方差公式。

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的每一步好像都是学生自己在走,但实际上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帮助下逐渐达到未来水平。老师的作用很重要,但这个作用是藏在幕后发挥的。可以说由现有水平到未来水平的区域,是教学发生的空间,也是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一步步强壮自己的空间。当然,不同的老师给学生带来的空间可能是不一样的。

深度学习中的单元教学:整体把握教学内容

深度学习中也比较强调单元教学。

维果茨基把单元看作“不能再进一步分解的、整体的活的组成部分,具有整体所具有的一切基本特性”。用一句简单的话来形容单元教学,就是从知识点到知识单元再到学习单元的过程,就像从“砖”到“房子”到“家”,我么要从知识点开始,建构成有知识结构的“房子”,再将其变成学生生活、活动的“家”。

其中,著名的物理教师黄恕伯曾表示:课时微单元关注学习过程,是整体的活的组成部分。无论我们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最后仍是以课时为单位进行教学,而无论是哪一个课时,我们在实施过程中都应该让其保持单元的特征,即这个课时应该保有这个单元的一切基本特性。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落实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它是落在教学中,在活动中形成的,而不是通过另外的途径展开的。我们培养学生,要培养他们向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一样,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去思考和创造。培养核心素养就是培养能够创造良好生活的未来社会的主人。

我们进行教学的目的不是希望学生拿到好分数、考上好大学而已,我还希望能培养学生意识到: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要创造一个美好新世界。

版权说明

本文为思维智汇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型的课堂教学方式变革
基于深度学习的“深度教学”
关注数学本质 提升核心素养
深度丨教育部刘月霞:新课标背景下,走向深度学习的教学改革!
促进课堂教学转型
吴正宪:减负增效 从改变学习方式开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