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德有哪些战功,为何能当总司令和十大元帅之首?毛主席一语道破

今日说:朱总司令不简单。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调集国民党大军进攻解放区,挑起全面内战。

在此背景下,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民主联军等解放区各部队正式改称人民解放军,朱德任总司令。

从1930年8月28日,朱德担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开始,他便一直是全军的总司令。有人尊称朱德为“朱总司令”,也有人亲切地喊他“朱老总”,这一身份深深地镌刻在每个人的心中。

所以朱德任人民解放军总司令,那是众望所归,在当时是没有任何疑问的。

但如今却有人疑惑,提起能征善战的将帅,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彭德怀、林彪和粟裕,朱老总给人留下的印象则是仁厚,宽和的,像一位慈祥的长辈。

那么,朱德看上去没什么战功,为何能力压群将,当上解放军总司令,他又为何在众人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地位?

今天就聊一聊,为何总司令只能是朱德?

一、

朱德一生中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始终坚定不渝,从未动摇过,这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

1886年12月1日,朱德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乡下的一个佃农家庭。晚清时期,一个佃农家庭属于绝对的赤贫,朱德成长环境的艰辛可想而知。

然而生活的困苦不仅没有打倒朱德,反而磨练了他的意志,青年时期的他就心怀家国,立下豪言壮志:“祖国安危人有责, 冲天壮志付飞鹏 ”。

朱德早早便开始践行自己的誓言,1909年,23岁的朱德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不久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参加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

此后朱德先后参与反清战争、讨袁战争、护法战争,为推翻帝制、保卫共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由于朱德善于带兵,能征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早在1917年,他就在滇军中担任旅长,后来一路升任云南陆军宪兵司令官和省会警察厅长。

在那时许多后来的风云人物还名声不显,但朱德已取得巨大成就,算得上位高权重。

如果朱德想和那些地方高官一样,做一位割据一方的军阀头子,他是完全有资格的,但他有更高的志向:挽救中华民族,拯救劳苦大众

所以,朱德在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并意识到这是拯救中国的唯一道路以后,他毅然决然地抛弃了所有的官职和权势,远赴德国,寻求真理。

1922年,朱德在德国柏林见到了周恩来,在周恩来的介绍之下,朱德加入中国共产党。

和许多加入到共产党的年轻人不一样,朱德在入党以前,已经是军中高级将领,征战多年,经历了许多风浪,有着成熟的三观。

所以朱德入党,不是心血来潮,而是他经过认真思考后的决定。

这正是朱德在后来历经艰辛,但始终坚定信仰,能够带领中国工农红军走出一个又一个绝境的重要原因。

从1923年到1925年,朱德辗转德国和苏联留学。

这段时间对朱德来说意义非凡,他在德国学习哲学,在苏联系统学习军事理论。朱德的军事著作颇丰,而且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军事理念,与这段学习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1926年5月,朱德奉命回国参加北伐,他先是动员川军杨森部易帜,随后策划了泸州、顺庆武装起义,作出突出贡献。

不过,此时的朱德还只是崭露头角,要论他贡献最大的,还是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革命这一时期。

正是这一段经历,奠定了朱德“红军之父”的美称

二、

南昌起义之初,朱德并不是“主角”,领导起义的是周恩来,中共前敌委员会成员分别是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起义主力军第11军、第20军的指挥是叶挺和贺龙,朱德领导的只是一个军官教导团。

但是朱德却凭借着他的坚韧意志和强大的领导力,在南昌起义最危险时力挽狂澜,挽救革命军火种于危难之际。

起义初步取得胜利以后,起义军主力决定南下,与广东的起义军会合,期望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再一次举行北伐。

在三河坝,起义军首次进行分兵,朱德率领军官教导团和第25师共3000人据守三河坝,挡住敌人的大军,保障主力军南下攻打潮汕。

朱德率领3000人和数倍于己的敌军血战3昼夜,把敌人死死地嵌在三河坝,保住了主力军的后方。

在完成阻击任务以后,朱德率仅存的2000人撤出阵地,准备与主力军会合,却得知潮汕起义失败的消息。

此时起义军主力大半牺牲,革命委员会和起义领导人分散转移,朱德的部队陷入战争迷雾,联系不到上级,也收不到新的命令。

一支部队,在激烈的战争中失去了与指挥部的联系,成为孤军,其处境之艰难,将士内心之动摇可想而知。

值此生死存亡之际,朱德挺身而出,他临危不乱,镇定地分析局势,认为南下已成死局,要想突围成功,只能北上,进入赣南打游击。

在朱德的带领下,仅剩的起义部队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向赣南突进。这一路走得格外艰辛,起义部队缺衣少粮,弹药不足,伤员很多,战斗力锐减,却要冲破数十倍敌人布下的包围圈。

1927年10月21日,朱德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抵达安远县天心圩。此时部队的状况十分糟糕,部队中的干部大量牺牲,剩余的干部有的离队,军政体系濒临崩溃,战士缺乏胜利的信心

部队军心涣散,战斗力便会越来越低,这样下去必败无疑,必须要有一个有威望的人出来镇住局面,稳定居心。

在这支部队中,高级干部很少,陈赓、林彪、粟裕这些后来的出色将领此时都只是基层干部,唯一的起义领导人,只有朱德。

在天心圩,朱德进行了革命历史上著名的“天心整军”。此次整军被誉为转折点,朱德在会议上慷慨陈词,分析了革命形势,表明现状是艰难的,但革命的前景是光明的,未来一定可以取得胜利。

朱德的讲话让将士们重拾信心,一千余人的部队有800余人自愿留下,而他们都是革命信念最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朱德把800多人整编成一个纵队,并在上堡一带对部队进行休整和训练。此次整编,朱德不仅重视军事训练,还十分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在部队中大力发展党员。

经过整顿,这支部队的人数从一千多人削减到八百余人,人数减少了,但战斗力却大大增强了。每一位战士都有坚定的战斗意志和思想信念,而这正是红军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朱德的领导下,这支部队转战闽粤赣湘边,历经艰辛坎坷,于1928年4月在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成为历史性的一刻。

有人说,“天心圩整军”就足以让朱德成为总司令。

朱德保全的这800人起义军火种,究竟有多宝贵呢?

三、

随便从其中念几个人的名字就知道了:陈毅、林彪、粟裕、王尔琢……

不算朱德自己,800人里就出了两位开国元帅,一位大将之首,还有好几十位将军,“含金量”高的吓人。

除此以外,这支部队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意义,那就是与毛泽东的部队“互补”。

朱德带上井冈山的800人中,有许多出身黄埔军校和讲武堂,他们是出色的军事人才,而且信仰坚定,是井冈山工农红军干部和军官的重要来源。

在井冈山红军初创时期,朱德指挥红军与敌人作战,接连打了好几次胜仗,其中“三打永新”打得最为出色。

面对敌人的重兵围剿,朱德灵活机动,迷惑敌人,让敌人找不到主力,疲于奔命,待敌人分散时再主动出击。

是不是觉得这个战术很熟悉?没错,这就是毛主席提出的游击战争的经典原则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其实,十六字方针是由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共同根据井冈山斗争的实践创造的。

朱德的游击战术思想由来已久,早在苏联留学期间,苏联的军事教官问朱德如何打仗,朱德便回答说:“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必要时拖队伍上山”

朱德的这个回答在当时遭到了教官的批评,但其实它就是游击思想,是后来井冈山游击战的雏形。

正因为如此,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在军事上最谈得来,他们在井冈山并肩作战时期,也是井冈山红军发展最顺利的阶段。

好几次反围剿,工农红军都利用游击战术,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打败了数十倍于己的敌人。

由于毛泽东和朱德配合默契,相得益彰,人们一度把红军称之为“朱毛红军”。对朱德担任全军总司令,毛主席的一语道出其中原因:“没有朱, 哪有毛,朱毛,朱毛,朱在先嘛。”

可惜的是,正如朱德的游击思想被苏联教官批评一样,井冈山上红军的游击战术也被共产国际质疑和否定。

在博古和李德的错误领导下,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开启了悲壮而艰难的长征之路。

党和红军再一次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而朱德始终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坚定不移地支持毛泽东路线。遵义会议上,朱德投出了重要一票,帮助确立毛泽东在红军的领导地位。

在随后的长征路上,朱德不仅和战士们一起翻雪山、过草地,身体上历经艰辛,精神上还屡遭打击,蒙受委屈。

党中央决定北上,但张国焘却意图分裂红军,拒不执行党中央的命令。朱德本是红军总司令,但为了大局,他服从决定,和张国焘一起行动,希望能够挽救张国焘和红四方面军。

朱德好几次和张国焘诚恳地交谈,希望他能够听从中央的决定北上,并表示自己可以带着部队打头阵。但是张国焘不仅毫不客气的拒绝,还狂妄的要求朱德总司令听他指挥。

在这关键的时刻,朱德就像毛主席称赞的那样,是“临大节而不辱”,面对张国焘的故意挑衅和打压,朱德镇定自若,不去扩大斗争,避免两军分裂,同时他又坚定的支持毛泽东北上的决定,反对张国焘的分裂主义。

既要团结红军部队,又要坚定立场,朱德所受的委屈可想而知,但他不拘小节,不去想个人得失,经受住了一个又一个考验,最终完成了党中央交给他的任务,为实现红军三大主力顺利会师做出重大的贡献。

毛主席写诗称赞朱德是“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但朱德却谦虚地说,这是他身为红军总司令应该完成的任务。

朱德的回复,正印证了主席诗句中的“度量大如海”一句。正是朱德宽广的胸怀,才让他赢得了所有人的爱戴,大家都亲切的称呼他为“朱老总”。

四、

面对同志和群众和风细雨,面对敌人如雷霆,这是真正的共产党人的性格,也是朱德的性格。

人民群众所爱戴的性格宽厚的朱老总,在太行山上面对日寇时,却是一位威风凛凛、用兵如神的抗战统帅。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德任八路军总指挥。

在抗日战争中,似乎很少见到朱德的身影,平型关战役是林彪打的,百团大战是彭德怀指挥的,所以很多人一直认为,朱德没什么战功。

但其实绝大多数的战役都有朱总司令的身影,用一句话来形容此时的朱德,那就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此时的朱德是八路军总指挥,是一军之帅,而非一军之将,自然极少参与一线的指挥,但他参与了所有战略和决策的制定。所以不是朱德总司令没有战功,而是他的层次太高,其实八路军取得的胜利,都有朱德总司令的功劳。

可以说,从南昌起义开始,一直到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在每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朱德都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他保全了南昌起义的800火种,为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工农红军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长征路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所以,朱德被人们称为“红军之父”,他是毛主席的好搭档,是将士心中尊敬的总司令。

以上是朱德能够成为解放军总司令的原因,而接下来我想通过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去谈一谈朱德为何能成为人民心中永远的“朱老总”。

1940年5月,抗日战争逐渐进入相持阶段,我军的前线指战员基本适应了抗日战争的节奏,朱德便从前线回到延安,主持后方大局。

战争最引人注目的往往是战役的胜负得失,歼敌多少,而后方民众的生活状况却经常被忽略。但朱德总司令一向重视民生,在回到延安以后,他目睹百姓节衣缩食,支援前线战士,生活过得十分艰难。

朱德总司令想要改善百姓的生活水平,减轻人民的负担,他在边区进行实地考察以后,提出军垦屯田的设想,部队在不影响作战和训练的前提下,可以把壮劳力投入生产运动中。这样一方面可以扩大生产,保障部队的物资供应,另一方面可以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得到毛泽东的赞同以后,朱德立即行动,他率领技术人员来到人迹罕至的南泥湾进行实地考察。期间朱德经常主动找老乡了解情况,他没有架子,穿着老旧的衣服,就在田间地头和群众交谈。

经过实地考察和走访,朱德带着考察队得到了第一手资料,为后续开垦大军对南泥湾进行垦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五九旅王震和全旅将士抵达南泥湾以后,不畏艰难,埋头苦干,争做劳动先锋,开展如火如荼的大生产运动。

不久,荒芜的南泥湾便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景象。南泥湾精神成为延安精神的发源,也成了延续好几十年的中国农垦事业的开端。而这一切的开始,正是朱德提出的军垦屯田。

朱德能够提出这一设想,源于他对人民群众的关心,对劳苦大众的关切。早在井冈山土地革命时期,四十多岁的朱德身为红军总司令,日夜操劳,却依旧拿着扁担把粮食从山下运到山上。

红军战士和群众目睹以后,无不感动落泪。

朱德的这一事迹还被开国上将朱良才撰写成文章《朱德的扁担》,收录进小学语文课本,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朱德贡献如此之大,但他一直保持着谦逊,从不居功自傲。

在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之际,朱德在大会上讲:

“解放军打了很大的胜仗, 很多人就说是我的功劳, 我就知道他们是把我作为人民解放军的代表来说的。我个人应当认识, 解放军的胜利是全体同志的功劳, 我不应该去夸大我自己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

朱德一向不在意自己的职务和地位,不论身居何种职位,他在意的,都是国家大事,是军队发展,是民生福祉。

正因为如此,毛主席称朱德是“人民的光荣”,不论是红军、八路军还是解放军,我军总司令的人选,毫无疑问都只能是朱德

1955年授元帅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这句话形容朱总司令最为贴切了。

在人民群众的心中,朱德之所以是永远敬爱的“朱老总”,不仅仅是因为他一直是全军的总司令,更是因为他所做的贡献,他对人民的关切。

向人民永远爱戴的朱总司令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当朱德和毛主席在井冈山会师时,其他几位元帅在哪里?
朱德成为军队总司令的6个原因
这个男人,是毛主席身处至暗时刻的一束光!
开国十大元帅中,如果单从战功方面来论的话,谁可以排在第一位?
朱德:1927年天心坪整兵,800孤军发动湘南暴动,建国后将星闪耀
三河坝战役:朱德用仅有的3天指挥权,奠定了自己一世的威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