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塑上海老城厢(5080记者编辑茶座)

上海老城厢成陆于南北朝,于北宋初年形成早期居民村落。老城厢及周边毗邻十六铺沿江,是上海江南文化的滋生地,海派文化的孕育地,城市精神的发祥地也是上海的城市之根、发展之源、文化之脉从元、明、清到民国初年,一直是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上海第一街

当今,若谈起上海滩的南京路,人们不免与“上海第一街”“中华第一街”相联系。然而,南京路并不是最早的“上海第一街”。老城厢的“新衙巷”学院路才是最早的“上海第一街”,这在明代《弘治上海志》中得到佐证。

在《弘治上海志》卷二“镇市·坊巷”中,记载了老城厢的五条街巷:新衙巷在县南,新路巷在县西南,薛巷在县西,康衢巷在县南,梅家巷在县东南。上海老城厢至1292年,只筑了上述五条街巷,新衙巷为五巷之首。

古老的学院路短短不足500米在上海700余年的城市道路发展史上,竟然有10个左右的旧称最初的路名是新衙巷,后相继曾改称新衙街、新衙前、县前街,西段曾称县西街、院西街,中段曾称县东街、院东街,东段曾称老学前街、旧学前街

我有位朋友居住在学院路上,一幢缺少厨卫设施的老式公房里。那幢公房位于聚奎新村一隅,里面电线网线乱如麻、道路坑洼,各项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甚至能找到清朝时期的“老古董”下水道

聚奎新村是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上海直管公房,3层楼房屋结构老化损坏,外墙斑驳那里几乎家家户户窗外都挂着个几平方米左右的“吊脚楼”:两根拳头粗的钢管,贴着墙壁一支撑,上面可以“长”出一排小房间,楼与楼之间将近5米的间距,被简易棚子挤得只剩一两米宽。由于,在楼顶加盖再加盖,3层楼变成6“小高楼”.

朋友感触最深的是:外面落大雨,屋里落小雨黄鱼车都过不去的通道,一遇到火警,消防车根本开进来……同时,由于公用厨房、卫生间,邻里之间矛盾重重。

朋友一家口住在19.6平方米的房子里,冬天漏风夏天闷热;屋顶漏水,外墙松脆,一摸就掉墙皮。房子里塞下个人已实属困难,自然没有空间用于厨灶和卫浴。于是朋友便在自门口搭建了一个简易隔间,作厨房。

朋友是一个很幽默的乐天派,自嘲住的是江景房。不过,这江景房看不到黄浦江,只能在心里臆想黄浦江的波涛和在江面上行驶的船樯。

由于没有房子,朋友将婚房安置在女方,成了不是入赘女婿的上门女婿。

2014年聚奎新村被上海市房屋管理部门鉴定为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危房”。

历史的积淀赋予上海深刻的城市底蕴,也提出新的挑战。如何让旧式里弄在留存城市历史时,兼顾建设宜居社区的目标,考验大城市社会治理的精细度。

2016年黄浦区在“重塑老城厢”环境综合治理规划中,提出“治顽症”和“惠民生”相结合的思路,将居民因生活所需搭建的厨房间、卫生间等“腾挪”到室内,拆违的同时改善居民生活质量,重塑老城厢的有序美观。

有专家说,聚奎新村改造亮点在于309户1000多居民集体搬出临时过渡,改造完成后再回搬。这是为解决居民要求增加独立厨房和卫生间的焦点问题而采取的创新举措。

改造设计稿前后改了十几遍,在苛刻的约束条件下,很多地方需要做取舍。比如,施工方提出,燃气炉具和卫浴设施难以兼顾。最后决定削弱卫浴,保证安全的管道气——一直以来,居民苦于使用液化气钢瓶的不便,更重要的是,液化气钢瓶意味着巨大的安全隐患。

政策出炉之后,第一周内,九成居民签约。一个月内全部住户搬离。一年以后,在2017年春节期间,居民们搬回了加固后的家。他们收获了惊喜:厨卫浴厅设施齐备,周边环境焕然一新。

朋友家也焕然一新。他高兴地说,墙面、屋顶白净亮堂,地面平整,新装的水斗和见缝插针的固定杂物柜恰到好处,通往二楼的实木楼梯特意加装扶手,房间一角的独立卫生间里,抽水马桶、左右扶手、淋浴器等,该有的都有了。

啧,啧。我笑着对他说,这才有点江景房的味道。

董家渡

从外滩走到董家渡,那里能找到老上海最平民的感觉,那里曾经商肆林立人丁兴旺

董家渡的得名,重点在“渡”字上,它指的是曾经黄浦江边的第16号码头,即“董家渡码头”。据嘉庆《上海县志》记载,这里初为北仓渡,后因浦东有一户董姓人家,用能坐二十多人的双桨大船在此来回摆渡,遂有了董家渡的名称。直到1918年前后,渡口的设施被改建为码头。

董家渡地区绝大多数都是二级以下旧里,居民生活条件很差。对这里的居民来说,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改善居住条件。

整个董家渡地区的大规模城市更新是从2008年开始的。

董家渡地区的天生居民区,里面成片的危棚简屋低矮、逼仄,10多个平方米挤着一家几口人,没有卫生间、厨房,每天要拎马桶,做饭时就在门旁的简易灶台上,想搭建个像样的厨房都没地方。

老百姓对这里的居住环境有个很形象的说法,叫“一线天”,意思是说房屋与房屋紧挨在一起,中间就一个窄窄的过道,有些地方需侧过身才能通过,头顶上只留出天空的一线光亮。

2008年9月28日,天生居民区张贴了动迁公告,整个天生居民区都纳入了动迁范围。有些年纪大的居民听到“住的地方要动迁了”的消息,高兴得直掉眼泪。

一对80多岁的老夫妻,与50多岁的儿子一起生活。他们的房间就10平方米,房间内摆放着一张双人床,床旁边拉了一个布帘子,里面就是“马桶间”。平时老两口睡在双人床,儿子睡在半空的吊铺,一家人吃喝拉撒睡都在这个小房间内。

动迁后,他们搬进了位于浦江镇的一套两室一厅的新房子。老太太特别满足,身体还硬朗的时候,会坐一个多小时公交车,老城厢看看,发自肺腑地说,很感谢政府,让她住上了这么好的房子。

2010年7月,董家渡路上的南区居委会被纳入收范围。

南区居委会的一位干部说,居民动迁意愿强烈,可是当动迁真的来了,又怕动迁,怕在动迁过程中“吃亏”。有时候,经办人员帮居民算好补偿款的总额,他们还会再找到居委干部,让居委干部帮忙再算一遍。两次算下来都一样,他们才算放心。还有的居民,头一天在居委干部的宣传、解释下,想通了,答应去签约,第二天又反悔了,“不认账”。居委干部不怕麻烦,耐心细致地反复做工作,一遍、两遍、三遍,绝大多数居民最终都能理解。

府谷街,是董家渡通往江阴街的一条小马路。曾经很有名气的南门烤鸭店,就坐落在这条小路的北端。紧挨着烤鸭店的是一家售卖盐草鸡的小店,再往南走是百年浴室丽水浴室。

紧接着上述两个居民区的旧改,府谷居民区也迎来了旧改。

一位居民说,他们一家对旧改后居住条件的改善特别满意。

他们原来住的是不到16平方米的房子,自己在家门口搭建了个厨房、厕所,洗澡就在厕所里拉个帘子,设施简易。只有一个房间,挤着快60岁的老俩口与30来岁的女儿,生活很不方便没有任何私人空间可言。30来岁的女儿换个衣服,爸爸都不得不出去回避。这一天,他们盼望了20多年。

    动迁后,他们搬进83平方米的两室一厅,有阳台、独立厨房与卫生间。小区有小花园,俩口有地方锻炼房子距离地铁近,女儿上班很便捷。这与他们之前的居住环境天壤之别。

旧改后的董家渡,城市更新的速度很快。未来,作为上海本地文化的“摇篮”,老城厢被保护利用的同时,商务、文化、交流等功能会在这里复合发展,更多人将在此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

      邻里屋里厢

家里的那台电脑出故障了,我习惯性地往董家渡路小石桥街那条“便民维修一条街”去找师傅维修。由于,好长时间没有去那里,走到小石桥街我愣住了:原本占道经营的各类维修店,不见踪影。

询问街面上的住户方知,这些店都搬到靠近城隍庙的康家弄的邻家屋里厢去了。

我去的时候,“邻家屋里厢”东街家庭生活服务站正在举办便民服务活动内容非常丰富有修伞、修钟表、修眼镜、理发、推拿、测血压、食疗咨询、白内障咨询、老年人手机微信使用等项目

作为泛东街居民家门口的社区生活服务站,“邻家屋里厢”集家庭式生活服务和开放式活动空间于一体,建有家庭式灶间、公共厨房、公共餐厅、家庭式卫生间、独立助浴间、公共洗衣房、全科医生工作室、老年活动室、亲子活动室、便民维修区、公共晾晒区、流动式菜点、接待休息区等13个功能区域提供“六助”服务:助餐服务、助浴服务、助洗服务、助医服务、助老服务和助居家服务。

住在一栋老式房屋里的李阿婆今年已经八十几岁。屋子满打满算只有八、九个平方曾经,为了烧饭,李阿婆在自家门口用水泥和彩钢板搭出了一个厨房间,然而自己搭出的厨房间,不仅上下水都不畅通,还将路堵得死死的,没少引发邻里的埋怨。

除了烧饭,对于李阿婆来说,洗澡也是其生活中的大问题。几十年来,李阿婆要么选择离家很远的公共浴室,要么在家里烧水擦浴。上了年纪后,公共浴室不再向李阿婆开放。擦浴,成为李阿婆最主要的清洁方式。

如今的李阿婆,再不会为洗澡、洗衣、烧饭发愁,免费向其开放的“邻家屋里厢”家庭生活服务站,为李阿婆解决了生活中的全部问题。

每天一早,李阿婆就会带上要洗的衣服,“邻家屋里厢”里过上一整天。她会先将自己的衣服放在助洗区的洗衣篮里排上队,然后再去找志愿者量血压。量好血压,李阿婆开开心心地到助浴区域和邻居边噶三胡,边排队等待洗澡。洗澡间里有专门为老人设计的小椅子,让李阿婆可以一个人自在洗澡,想洗多久洗多久。

洗好澡,李阿婆有时会到二楼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和老邻居们一起打打毛线、做做操。不过,她最常做的,是在旁边的休息室里,躺在按摩椅上舒服的打个盹。睡醒后,再到厨房区域,为自己和家人烧上一顿美味的午饭。

朋友告诉我,“邻家屋里厢”家庭生活服务站的诞生,最初是无奈之举。

2017年至2018年,黄浦区对违章建筑进行大力度整治然而,安全隐患要消除,居民的实际生活困难也要解决。违建被拆除后,一些有条件的居民尚可以在家中恢复厨卫,但那些家中空间狭小,完全无条件安置厨卫设施的居民怎么办?以康家弄42号为代表的嵌入型设施,就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所谓嵌入型服务设施,即街道政府通过筹措周边房源,为居民提供共享厨房,洗衣房和家庭式洗浴间以及文娱活动空间。在嵌入式服务设施中,居民可以洗衣烧饭、洗澡晾晒,还可以借用空间宴请宾客,解决小家庭因缺乏厨卫空间而产生的种种生活困境。

走进邻里屋里厢,老方师傅电器维修屋里挤满了人,桌子上放着各种各样的工具,包括螺丝刀、万能电表,还有各种小零件。老方师傅边检测边和居民讲解维修家电的一些原理及注意事项。

1988年,小东门街道在小石桥街上办了“便民维修一条街”,得知这个消息后,有着一技之长的老方师傅第一时间报了名。就这样,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个小小的摊位在这条街上伴随着他从青年走到了白发。

2016年,小东门街道邻里屋里厢便民服务站正式运营。老方师傅“维修站”也从小石桥街上搬了进来。空间大了,条件好了,这也让他工作起来更起劲儿了。

前不久,一位老伯拿着一台老式收音机过来,请老方师傅修理。经过排查发现收音机配件已经老化严重,甚至有一些配件现在市面上根本买不到了,好在老方师傅有一些平时积攒的器件。看着修好的收音机,老伯很是欢喜。

一年365天,老方师傅只在大年初一那天给自己放一天假,其他时间便窝在维修站里边修理边研究,忙到晚上九十点钟是常有的事。

     我的电脑经过老方师傅一捣鼓,很快就正常运转了……

朋友说,“邻家屋里厢”东街家庭生活服务站,已成为周边居民的“大客堂间”,延续了老城厢独有的历史底蕴;“一站多点”的10分钟便民为老服务圈,实现了“一站式综合服务”“一体化资源统筹”“一网覆盖的信息管理”。

为巩固治理成效,那里部分居民区党总支还牵头引导成立了“片管会”“路管会”“弄管会”等群众自治组织,让老城厢居民共享上海城市建设发展成果,更好地承载上海这座城市的记忆和温度。

老城厢用了数百年的时间,哺育了上海今天的繁荣,蕴藏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上海城市软实力的不断提升,为延续老城厢的历史文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离老城厢不远有一处石库门房子,是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地方。

历史的选择绝非偶然。

正是以老城厢为代表的上海以及海纳百川的胸襟接纳着外来文化的精髓,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跨越千山万水,落脚在这片开放包容的土壤中,为中华民族探索出一条光明之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宁都看过来,你还记得上海的这些老记忆吗?
在上海老城厢,20年里赶上了三次旧改,是怎样的体验?
小南门终成回忆,上海还能剩下多少老味道!
话说那些被拆除的上海旧城区
上海老城厢:董家渡Old town Dongjiadu\漫步在上海
上海旧改按下“快进键”,老城厢居民:房子“独门独户”,化解倒马桶尴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