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词鉴赏〗毛泽东诗词赏析(二)
〖诗词鉴赏〗
毛泽东诗词赏析(二)
目 录
21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1931年夏)
22 十六字令三首(1934年至1935年)
23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1930年2月)
24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1950年10月)
25 七绝.贾谊
26 七律.咏贾谊
27 七绝.刘蕡(1958年)
28 七绝.观潮(1957年9月)
29 七绝.莫干山(1955年)
30 五律.看山(1955年)
31 七律.有所思(1966年6月)
32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33 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1930年7月)
34 如梦令.元旦(1930年1月)
35 采桑子.重阳(1929年10月)
36 清平乐.蒋桂战争(1929年秋)
37 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
38 菩萨蛮.黄鹤楼(1927年春)
39 沁园春.长沙(1925年)
40 贺新郎.别友(1923年)
21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1931年夏)
白云山头云欲立,
白云山下呼声急,
枯木朽株齐努力。
枪林逼,
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
赣水苍茫闽山碧,
横扫千军如卷席。
有人泣,
为营步步嗟何及!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一九六二年五月号。
注释
〔反第二次大“围剿”〕红军在这次作战中仍取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的战术。一九三一年五月十六日先对由富田(在吉安县城东南九十里)向东固(在吉安县城东南一百二十里)地区前进之敌一个师和一个旅突然猛攻,经一昼夜激战大部歼灭之。然后向东横扫,一直打到江西、福建两省的边境。五月三十一日,第二次反“围剿”胜利结束。前后共歼敌三万余人,缴枪两万余枝。
〔白云山〕在江西省吉安县东南,吉安、泰和、兴国三县交界处,距东固西南十七里,是第二次反“围剿”中毛泽东、朱德指挥打第一仗的地方。
〔枯木朽株齐努力〕西汉司马相如《谏猎疏》:“枯木朽株尽为害矣。”(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说在红军包围歼灭国民党军队的时候,连枯木朽株也发挥了帮助红军反对敌军的作用。
〔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这是倒装笔法。飞将军,指矫捷勇猛的将军。《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这里用来称赞行动隐蔽神速的红军。重霄,高空(参看《蝶恋花·答李淑一》〔重霄九〕注)。当时红军隐蔽集结在山上,敌军由富田向东固地区进犯,红军突然从山上打到山下,好像飞将军从天而降。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当时红军从赣江流域的富田地区打起,打到同江西省毗邻的福建省建宁地区(闽山,指那一带的武夷山),东西约七百里。战役从五月十六日开始至三十一日结束。
〔有人泣,为营步步嗟(jiē皆,又读juē撅)何及〕蒋介石鉴于第一次“围剿”冒进失败,这次“围剿”改用所谓“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办法,但仍遭惨败,嗟叹莫及。
22 十六字令三首(1934年至1935年)
其一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
离天三尺三。【原注】
其二
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
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
赖以拄其间。
作者原注
湖南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面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
这三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
〔十六字令三首〕这三首词都描写作者在行军途中所经过的群山形势的险峻。
〔巨澜〕大浪。这里所说大浪的翻卷和下文“万马”的奔腾,都是比喻群山的起伏。
〔锷(è鄂)〕刀口,剑锋。
〔拄(zhǔ主)〕支撑。
23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1930年2月)
漫天皆白,
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
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
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
十万工农下吉安。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一九六二年五月号。
注释
〔广昌路上〕广昌,县名,在江西省东部。一九三○年二月中旬,毛泽东率红军准备攻打赣江西岸江西省中部重镇吉安时经过这里。因当时国民党军调集七个旅十二个团,开始对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和红军进行“会剿”,毛泽东、朱德等遂决定不攻吉安,改在吉水县水南、吉安县值夏一带,打孤军进犯的国民党军唐云山旅。
〔情更迫〕首次发表时原作“无翠柏”,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改为“情更迫”。
〔赣江〕江西省主要河流。由章水、贡水流到赣州市汇合而成,北流经吉安、南昌注入鄱阳湖。
24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1950年10月)
一九五0年国庆观剧,柳亚子先生即席赋浣溪沙,因步其韵奉和。
长夜难明赤县天,
百年魔怪舞翩跹,
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
万方乐奏有于阗,
诗人兴会更无前。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
〔步韵〕照用他人诗词押韵的字依次押韵。
〔赤县〕指中国。《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介绍战国末驺(zōu邹)衍的说法:“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百年魔怪舞翩跹(piānxiān偏仙)〕自一八四○年中英鸦片战争时起,外国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侵略者开始侵入中国。他们和他们的走狗在中国横行霸道,好似群魔乱舞。从那时到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已有一百多年的时间。
〔一唱雄鸡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雄鸡一声天下白。”这里是化旧句表新意。
〔乐奏〕一九五八年九月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中误植为“奏乐”,一九六三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主席诗词》时,照作者的意见改为“乐奏”。
〔于阗(tián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县名,一九五九年改于田。当地人民以能歌善舞著名。这里借指新疆文工团所表演的音乐歌舞节目。
附:柳亚子原词 浣溪沙
十月三日之夕于怀仁堂观西南各民族文工团、新疆文工团、吉林省延边文工团、内蒙古文工团联合演出歌舞晚会,毛主席命填是阕,用纪大团结之盛况云尔!
火树银花不夜天,
弟兄姐妹舞翩跹,
歌声唱彻月儿圆。[原注]
原注:新疆哈萨克族民间歌舞有《圆月》一歌云。
不是一人能领导,
那容百族共骈阗?
良宵盛会喜空前!
附词注释
〔骈阗〕聚会,会集。
25 七绝.贾谊
贾生才调世无伦,
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堕马寻常事,
何用哀伤付一生。
这首诗根据抄件刊印。
注释
〔贾生才调世无伦〕本句用李商隐《贾生》句:“贾生才调更无伦”。贾生,指贾谊(公元前二○○——前一六八),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时称贾生,西汉政论家、文学家。初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迁为太中大夫。文帝想任为公卿,因遭大臣周勃、灌婴等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才调,指才气、才能。
〔吊屈文〕贾谊贬为长沙王太傅后,渡湘江时有感于屈原忠而见疏,作《吊屈原赋》,“因以自喻”。
〔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贾谊后被征拜为梁怀王太傅,因梁怀王堕马而死,他认为自己“为傅无状”,忧郁自伤,不久去世。作者非常赞赏贾谊的才华,认为他因哀伤而死不值得,并感到很惋惜。
26 七律.咏贾谊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
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
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
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汩罗步尘埃。
这首诗根据抄件刊印。
注释
〔少年倜傥(tìtǎng替淌)廊庙才〕本句是说,贾谊年少有才,豪爽洒脱,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据《汉书·贾谊传》载,贾谊十八岁时,以能诵读诗书,善文章,为郡人所称;二十多岁任博士,一年之内超迁为太中大夫。廊庙,指朝廷。廊庙才,指才能和才气可任朝廷要职的人。
〔胸罗文章兵百万〕胸罗文章,指贾谊胸有锦绣文章。他的政论文如《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等,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策略和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才能。兵百万,比喻贾谊的治国策略好像统军韬略,能指挥百万军队。
〔胆照华国树千台〕胆照,肝胆相照。华国,即华夏,这里指汉王朝。树千台,指建立众多的诸侯国。汉制设立“三台”,即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建立众多的诸侯国则势将设立“千台”。贾谊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王势力。他在《治安策》中指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雄英〕出类拔萃的人。
〔圣主〕借用古代称颂帝王的惯用语,这里指汉文帝。
〔长沙傅〕指被贬谪为长沙王太傅的贾谊。
〔空白汨罗步尘埃〕空白,徒然说。汨罗,即汨罗江,在湖南省东北部。这里化用屈原自沉汨罗江的典故。步尘埃,即步后尘。贾谊虽没有投江而死,但因梁怀王堕马死而忧伤死去,同于屈原的投江,还是步了后尘。尤其是屈贾的政治命运相同,都是因谗遭贬,壮志未酬。
27 七绝.刘蕡(1958年)
千载长天起大云,
中唐俊伟有刘蕡。
孤鸿铩羽悲鸣镝,
万马齐喑叫一声。
这首诗根据作者审定的抄件刊印。
注释
刘蕡(fen)(?——八四二)字去华,幽州昌平(今北京市昌平)人。中唐大和二年(八二八年),举贤良方正,刘蕡对策称:“宫闱将变,社稷将危”,“阍寺持废立之权”,“四凶在朝,虽强必诛”。痛论宦官专权,能废立君主,危害国家,劝皇帝诛灭他们。考官赞赏刘蕡的文章,但惧怕宦官的专横,不敢录取他。令狐楚、牛僧孺都征召他为幕府从事,后授秘书郎。终因宦官诬陷,贬为柳州司户参军,客死他乡。作者在读《旧唐书·刘蕡传》时,对刘蕡的策论很赞赏,旁批:“起特奇。”
〔孤鸿铩(shā杀)羽悲鸣镝(dí嫡)〕孤鸿,孤单失群的大雁,喻指刘口。铩羽,羽毛摧落,这里比喻受挫、失意。鸣镝,也叫响箭,这里比喻宦官对刘蕡的中伤和打击。
〔万马齐喑(yīn阴)叫一声〕万马齐喑,亦作“万马皆喑”。喑,哑。苏轼《三马图赞引》:“振鬣长鸣,万马皆喑。”谓骏马抖动颈上的鬃毛嘶叫时,其他的马都鸦雀无声。后用来比喻一种沉闷的局面。叫一声,喻指刘蕡冒死大胆攻击宦官,名动一时。
28 七绝.观潮(1957年9月)
千里波涛滚滚来,
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
铁马从容杀敌回。
这首诗最早发表在《党的文献》一九九三年第六期。
注释
〔观潮〕指观赏浙江省钱塘江口的涌潮。钱塘潮以每年阴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所见最为壮观。作者在一九五七年九月十一日(即阴历八月十八日),曾乘车去海宁七星庙观潮。
〔钓鱼台〕即钓台,在钱塘江中段的富春江边,相传为东汉严光(子陵)隐居垂钓处。
〔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借喻雄师劲旅。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钱塘江涌潮袭来时,波涛汹涌,如闻“十万军声”。
29 七绝.莫干山(1955年)
翻身复进七人房,
回首峰峦入莽苍。
四十八盘才走过,
风驰又已到钱塘。
这首诗最早发表在《党的文献》一九九三年第六期。
注释
〔莫干山〕在浙江省德清县西北。相传春秋时吴国在此铸“莫邪”、“干将”二剑,故名。为浙北避暑、休养胜地。
〔七人房〕指作者使用的卧车,可坐七人。
〔四十八盘〕泛写曲折盘旋的山间公路。
〔钱塘〕旧县名。这里指杭州市。
30 五律.看山(1955年)
三上北高峰,
杭州一望空。
飞凤亭边树,
桃花岭上风。
热来寻扇子,
冷去对佳人。
一片飘飖下,
欢迎有晚鹰。
这首诗最早发表在《党的文献》一九九三年第六期。
注释
〔北高峰〕在浙江省杭州市灵隐寺后,与南高峰相对峙,为西湖群山之一。在北高峰附近有飞凤亭、桃花岭、扇子岭、美人峰等名胜。根据作者自注,诗中的“扇子”指扇子岭,“佳人”指美人峰。
〔飘飖〕同“飘摇”,飘荡、飞扬貌。这里指鹰翔。
31 七律.有所思(1966年6月)
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
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
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
凭阑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
这首诗根据作者审定的抄件刊印。
注释
〔神都〕古谓京城。这里指首都北京。
〔南国〕中国南方的泛称。作者写这首诗的前后,正在南方巡视。一九六六年五月十五日至六月十五日在杭州;途经长沙于十七日到韶山滴水洞,在这里住了十一天;二十八日赴武汉。
〔凭阑静听潇潇雨〕化用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词“凭阑处潇潇雨歇”句。阑同栏。潇潇,骤急的雨势。
〔故国〕即祖国。
32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
齐声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
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
同心干,
不周山下红旗乱。[原注]
作者原注
关于共工头触不周山的故事:
《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国语·周语》:“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韦昭注:“贾侍中〔按指后汉贾逵〕云:共工,诸侯,炎帝之后,姜姓也。颛顼氏衰,共工氏侵陵诸侯,与高辛氏争而王也。”)
《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当其(按指女娲)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
毛按:诸说不同。我取《淮南子·天文训》,共工是胜利的英雄。你看,“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他死了没有呢?没有说。看来是没有死,共工是确实胜利了。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一九六二年五月号。
注释
〔反第一次大“围剿”〕蒋介石在他所策动的反革命内战中,曾经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过五次“围剿”。从一九三○年十月起,他布置反革命的第一次大“围剿”,纠集了十万兵力。十二月,他任命江西省政府主席鲁涤平兼任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即“围剿”军总司令,开始进犯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在十二月三十日乘雾对进入龙冈包围圈内的敌军主力张辉瓒第十八师发起总攻,激战至晚,把敌军全部歼灭,俘获张辉瓒以下官兵九千余人。接着乘胜追击逃至东韶的敌军另一主力谭道源第五十师,又歼灭其一半。两仗共歼敌一万五千余人,缴枪一万余枝,余敌纷纷逃窜。第一次反“围剿”胜利结束。这首词作于第一次反“围剿”胜利以后,第二次反“围剿”交战以前。
〔霄汉〕霄指云天,汉指星河。
〔龙冈〕在江西省永丰县的南端,南与兴国县相连,西与吉安县相接,是险要的山区。
〔嶂(zhàng障)〕高山。
〔二十万军重入赣〕蒋介石在第一次“围剿”失败后,又调集二十万兵力至江西,以何应钦为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一九三一年四月发动第二次“围剿”。
〔不周山下红旗乱〕这里用触倒不周山的共工,来比喻决心打倒反革命统治的工农红军和革命群众。红旗乱,红旗缭乱拥挤,描写革命队伍士气之盛。
《作者原注》注释
〔共工、颛顼(zhuānxū专需)、炎帝、高辛、女娲(wā蛙)、祝融〕他们都是传说中古代部族的首领。
〔天柱、地维〕维,大绳。古人设想天圆地方,天有九根柱子支撑,地有四根大绳系缀。
〔虞(同娱)于湛(dān丹)乐,淫失(同佚、逸)其身〕贪图享乐,纵欲放荡。
〔堕(同隳,huī灰)高堙庳(yīnbēi因杯)〕平毁山丘,填塞沼泽。
〔以水乘木〕乘,接替。古代有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以解释朝代更替的说法。《三皇本纪》称女娲“亦木德王”,共工想用水德来代替木德。
33 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1930年7月)
六月天兵征腐恶,
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赣水那边红一角,
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
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国际悲歌歌一曲,
狂飙为我从天落。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一九六二年五月号。
注释
〔从汀州向长沙〕一九三○年六月,红军第一军团(开始称第一路军)由福建省汀州(长汀)进军江西省。八月,从江西向湖南进军,在浏阳东北同彭德怀领导的红军第三军团会合,并决定共同组成红军第一方面军。九月,红一方面军进攻长沙未克。守敌强而有备,红军不宜攻坚。同年夏由于蒋、冯(玉祥)、阎(锡山)正在河南等地混战,数月之内江西、湖南一带,除长沙、南昌等大中城市外,都无强敌。因此,毛泽东说服红一方面军的干部改变当时立三路线的党中央指示的夺取湘鄂赣三省省会的冒险方针,分兵攻取茶陵、攸县、醴陵、萍乡、吉安、峡江、新喻(今新余)等地,占领了大片地区,扩大了部队,为粉碎敌人的第一次“围剿”准备了条件。这首词写的是红军六月、七月进军中的豪迈心情。
〔天兵征腐恶〕指红军征讨腐朽凶恶的国民党军阀。
〔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缨,绳索。汉武帝时终军出使南越(古国名,今广东、广西一带),请授长缨,说要把那里的国王缚住带回来(见《汉书·终军传》)。鲲鹏是《庄子·逍遥游》中所说的一种极大的鱼和由它变成的极大的鸟,所以既可分指两物(通常“鲲”不单用),也可合指一物。通常是褒义词,这里作贬义用,等于说巨大的恶魔。
〔赣水那边红一角〕指赣西南的赣江流域黄公略率领的红六军(一九三○年七月改称红三军)所建立的根据地。红六军是赣西南的主力红军,一九三○年六月同红四军、红十二军组建为红一军团。当红一军团的主力红四军和红十二军由福建省汀州向江西省进军时,红六军尚在赣西南的赣江流域,所以下文称为偏师。
〔黄公略〕(一八九八——一九三一)湖南湘乡人。一九二七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一九三○年,任红三军军长。一九三一年九月,在江西省吉安的东固地区行军中遭敌机扫射牺牲。
〔狂飙(biāo标)〕疾风。这里形容正在兴起的革命风暴。
34 如梦令.元旦(1930年1月)
宁化、清流、归化,
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
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
〔元旦〕一九二九年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四军在福建省建立闽西革命根据地以后,十二月底在上杭县古田村召开了对红军发展史有重大意义的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同时,蒋介石组织了江西、福建、广东的反动武装实行“三省会剿”,向闽西革命根据地逐步进逼。当福建敌军先头部队进抵离古田村仅三十里的小池时,红四军在一九三○年一月上旬向敌后转移。朱德率领红四军第一、三、四纵队先出发,挺进江西。毛泽东率领第二纵队掩护主力转移后,向北经福建连城、清流、归化(今明溪)、宁化等县,西越武夷山,去江西和红四军主力会合,使敌人的“三省会剿”宣告破产。元旦,这里指阴历正月初一(这年阳历一月三十日)。
35 采桑子.重阳(1929年10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一九六二年五月号。
注释
〔重阳〕阴历九月初九叫“重阳节”。一九二九年重阳节是阳历十月十一日。这年秋天,红四军在福建省西部汀江一带歼灭土著军阀,攻克了上杭,所以词中说“战地黄花分外香”。黄花指菊花,我国古代菊花的主要品种是黄的。《吕氏春秋·季秋纪》:“季秋之月:……菊有黄华(花)。”古人常于重阳赏菊。
36 清平乐.蒋桂战争(1929年秋)
风云突变,
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
一枕黄粱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
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
分田分地真忙。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一九六二年五月号。
注释
〔蒋桂战争〕指一九二九年春发生于国民党南京军阀蒋介石和广西(简称“桂”)军阀李宗仁、白崇禧之间的战争。毛泽东在一九二八年十月《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曾经指出:“国民党新军阀蒋桂冯阎四派,在北京天津没有打下以前,有一个对张作霖的临时的团结。北京天津打下以后,这个团结立即解散,变为四派内部激烈斗争的局面,蒋桂两派且在酝酿战争中。”一九二九年四月,蒋、桂两派果然爆发了战争,所以词中称为“风云突变”。一九二九年的军阀战争给红军的发展造成了一个有利条件。一九二九年三月,红四军由江西进入福建西部,占领长汀,五月、六月三次占领长汀东南的龙岩,九月占领长汀以南龙岩以西的上杭。这首词作于红军攻占上杭之后,当时闽西新革命根据地正在开展“分田分地”的土地革命。
〔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蒋介石发动新的军阀战争,这场“风云”变出的暴雨,只引起深受痛苦的人民的怨愤;他的武力统一中国的野心,不过是又一场黄粱梦而已。唐沈既济小说《枕中记》说,卢生在邯郸客店里向道士吕翁诉说自己的穷困不得志,当时店主正在蒸黄粱(黄小米)做饭;吕翁给卢生一个瓷枕,要他枕了睡,卢生枕后在梦里果然享尽荣华富贵,醒来黄粱还没有蒸熟。
〔汀江〕韩江上游,源出福建省西部长汀,南流入广东省境内。
〔金瓯(ōu欧)〕瓯是古时杯盆一类的容器。“金瓯一片”,在这里比喻宝贵的革命根据地。南北朝时的梁武帝曾说:“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见《南史·朱异传》)
37 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
〔井冈山〕位于江西、湖南两省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在江西省宁冈、遂川、永新和湖南省酃(líng灵)县四县交界的众山丛中,周围有五百多里。一九二七年十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在这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一九二八年四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转移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胜利会师。随后,两支军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改称红军第四军。(第四军的番号系沿用北伐战争中声威昭著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的番号,这是因为该军所部叶挺率领的独立团中共产党员很多,政治素质优异,战绩辉煌,纪律严明,所到之处,坚决支持工农群众的革命斗争,备受人民爱护。)一九二八年八月三十日,湖南、江西两省敌军各一部,乘红四军主力还在赣西南欲归未归之际,向井冈山进犯。红军不足一营,凭借黄洋界(在井冈山西北部,是进入井冈山五个主要隘口之一)天险奋勇抵抗,激战一天,击退敌军,胜利地保卫了这个革命根据地。这首词是毛泽东在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后所作。
〔旌旗在望〕指山下的部分红军和井冈山一带的赤卫队、暴动队等地方武装。这里用“旌旗”是为了增加诗的鲜明的形象感。作者说,其实没有飘扬的旗子,都是卷起的。
〔鼓角〕战鼓和号角。古代军队用鼓角发号施令,指挥队伍行动。这里指红军的军号等声音。
〔岿(kuī亏)然〕形容高踞屹立。
〔众志成城〕《国语·周语下》:“故谚曰:众心成城”。意思是说万众一心,就坚如城堡。
38 菩萨蛮.黄鹤楼(1927年春)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
〔黄鹤楼〕旧址在湖北省武昌市区之西长江岸边的黄鹤矶(一作黄鹄矶)上,即今武汉长江大桥南端西侧。楼在历史上曾几经毁坏修复,一九五五年修建大桥时拆去遗留建筑物,一九八五年六月在重新扩建后开放。《南齐书·州郡志》说有个叫子安的仙人,曾骑黄鹄(即鹤,古“鹄”、“鹤”二字通)经过黄鹄矶。《太平寰宇记》说骑鹤仙人叫费文袆(huī灰),一作费祎(yī衣),每乘黄鹤到此楼休息。楼因此得名。许多文人曾题诗抒慨,唐崔颢的名句“黄鹤一去不复返”,尤为历代传诵。作者借这个题目,抒发了革命家的截然不同的感慨。
〔九派〕派,水的支流。相传在长江中游一带有九条支流同长江汇合,所以称“九派”。鲍照《登黄鹤矶》诗:“九派引沧流。”
〔中国〕指中国的中部地区。
〔一线〕指当时长江以南的粤汉铁路和以北的京汉铁路。一九五七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两条铁路已接通,改名京广铁路。
〔龟蛇锁大江〕龟蛇指龟山和蛇山,蛇山在武昌城西长江边,龟山在它对岸的汉阳,隔江对峙,好像要把长江锁住一样。
〔把酒酹(lèi泪)滔滔〕酹是古代用酒浇在地上祭奠鬼神或对自然界事物设誓的一种习俗。这里是对滔滔的长江表示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
〔心潮〕作者自注:“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
39 沁园春.长沙(1925年)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
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
〔长沙〕作者的青年时代,大部分时间在长沙学习和进行革命活动。词中所说的“百侣”和“同学少年”,即指作者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八年在长沙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的革命友好。
〔湘江〕湖南省的最大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海洋山,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橘子洲〕一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的一个狭长的小岛,西面靠近著名的风景区岳麓山。
〔舸(gě戈上)〕大船。
〔浅底〕指清澈可见底的水下。《水经注·湘水》引《湘中记》:“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众多动物都在深秋的自然环境中争着自由地活动。
〔寥廓〕广远空阔。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大。西汉司马相如《大人赋》:“上寥廓而无天。”
〔谁主沉浮〕由上文的俯看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怅”)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这句问话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在这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国家兴衰和人民祸福的命运呢?
〔挥斥方遒(qiú求)〕挥斥,奔放。《庄子·田子方》:“挥斥八极”。郭象注:“挥斥,犹纵放也。”遒,强劲。挥斥方遒,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击水〕作者自注:“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40 贺新郎.别友(1923年)
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
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
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番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
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人有病,
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
照横塘半天残月,
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
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
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重比翼,
和云翥。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一九七八年九月九日《人民日报》。
注释
〔贺新郎〕词牌名。词牌就是词调的名称,如本书中的《沁(qìn揿)园春》、《菩萨蛮》、《西江月》、《清平乐(yuè月)》、《采桑子》、《如梦令》、《减字木兰花》、《蝶恋花》、《渔家傲》、《十六字令》、《忆秦娥》、《念奴娇》、《浣溪沙》、《浪淘沙》、《水调歌头》、《卜算子》、《满江红》、《虞美人》、《临江仙》等都是词牌名。“词”原来是歌唱用的唱词,都配有曲调,因此最早叫做“曲子词”。后来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绝大多数的词调都已失传,变得只能吟诵而不能按原调唱了。词的句子大都有长短,字音平仄和押韵方式都有一定的格律,但也有少数词人在个别地方对格律不太严格(本书对这些地方一般都不加注,免涉烦琐)。词牌最初有一部分是根据词意命名的,后来的作词者大都只按照一定词牌的格律来“填词”,词意不再与词牌有关,而在词牌之外可依词意另标题目。如本书中的《长沙》、《黄鹤楼》、《井冈山》等就是。本词最近发现作者有一件手迹,标题为《别友》。这首词是作者写给夫人杨开慧的。
〔一九二三年〕这年六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毛泽东出席了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大会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九月至十二月,毛泽东在湖南从事党的工作,年底奉中央通知由长沙去上海转广州,准备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据此,本词可能作于这年十二月底离开长沙的时候。当时革命形势在上升,作者“割断愁丝恨缕”而为革命事业献出全副身心的豪情,以及作者所预想的未来革命风暴的猛烈壮阔,在词中“昆仑崩绝壁”、“台风扫寰宇”的比喻中得到强烈的表现。
〔挥手从兹去〕本于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
〔过眼滔滔云共雾〕云雾比喻误会。本句意为误会再大也只是过眼即逝的云雾。
〔东门〕指长沙城东的小吴门。古诗词中常用东门泛指送别之地。
〔横塘〕指长沙小吴门外的清水塘,因塘东西长,南北窄,作者特称横塘。并暗用横塘之典,借指妇女居住的地方。唐崔颢《长于曲》:“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清水塘附近有火车站。
〔凭〕意思是借以,包含两方,非单“请求”彼方。
〔昆仑崩绝壁〕昆仑山的峭壁倒塌。这和下面的“台风扫寰宇”都用来表示“割断愁丝恨缕”,参加革命斗争的强大决心,同时也烘托了未来的大革命的声威。
〔重比翼,和云翥〕指在将来的斗争中会晤时再在云霄中比翼双飞。翥(zhù注),鸟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顶山诗社专刊:诗词】贾文娟 | 七绝五首
毛泽东诗词的中国气派群文阅读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锦线银针穿乱梦,何时笛曲嫁婵娟——千里江雪诗词欣赏
端午诗词十首
毛主席诗词手迹赏析
长沙过贾谊宅译文及注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