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于抑郁症的患者,这种常见的陪伴方式,不如“撒手不管”
'

为人父母的生活里充斥着数之不尽的小意外、循环往复的矛盾和亟待解决的突发事件。

我们都宁愿相信,只有心理变态的父母才会用损害孩子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遗憾的是,即使是充满了爱和善意的父母,也免不了对孩子进行责备、羞辱、指责、嘲笑、威胁、贿赂、否定、惩罚、说教和宣讲。”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

我们的诊室来了一名16岁的少女,和她一起来的还有她的妈妈。
 
与其他花季少女给人活泼阳光的形象不同,这位少女脸上心事重重,仿佛头上笼罩着一大片乌云。
 
这份压抑不像16岁孩子拥有的样子。
 
但是趴在她肩上的玩具小熊提醒着我,她内心还是一个充满童真的孩子。

 图片来源:GIPHY

意识到她是第一次来,于是我打算先了解她的诉求便问道:“可以给我讲讲你的情况吗?”

少女正打算开口,与她同行的妈妈却抢先一步答道:

'这孩子不知道怎么回事?最近几个月她总是哭,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做好饭叫她出来吃饭也不吃,和她沟通又什么都不说。

我真的是没办法了,所以才带她来这里。”

我观察到少女暗暗叹了一口气,我意识到这种情况应该不是第一次发生

 图片来源:GIPHY

接下来的问诊也证实了我的想法。

每当我问一句情况,妈妈总是安耐不住,帮女儿抢先回答......

我能理解为人父母的着急,在上面妈妈抢先一步的倾诉中我能感受到妈妈对女儿的关爱,对女儿的异常行为很着急。

透露出了一种很想为女儿好,但却不知道怎么帮助她的无力感。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焦虑式陪伴”非常常见。

在我的工作中,有很多来访者向我表达了他们对父母陪伴的无奈:

“我的妈妈很担心我,但她只担心我的吃饭睡觉问题,但不体谅我的情绪,而是总说:我辞职回家陪着你,但你总将自己关在房间,连饭都不吃,你到底想让我怎么样?”

“我的爸爸听说运动对抑郁的康复效果好,他鼓励我并陪着我一起出去跑步,一开始还是挺开心的,但是次次跑到一半,我爸总是忍不住开始叨叨我,你这种状态不行的。每次他一说,我就特别生气,直接跑回了家。”

“我妈知道我得了抑郁症后,非常焦虑,买了一堆关于抑郁的书让我看。但我实在是看不进去啊。”

 图片来源:GIPHY

对于孩子患了抑郁症这件事,父母都非常担心,孩子是他们的心头肉啊,他们这样伤害自己怎么行呢。

而这种担心很容易转化成焦虑,当父母带着焦虑用尽一切方法去陪伴孩子时,却没想到自己的焦虑反而压得孩子更加“喘不过气”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的一部很火的电视剧《小欢喜》。

乔英子,她学习成绩好、自信阳光、懂事又听话,简直是别人家孩子的范本。

按道理说,这样的孩子怎么会得抑郁症呢?

但细看下去,发现她妈妈的“焦虑式陪伴”导致了她一步步陷入了抑郁当中。

宋倩是乔英子的妈妈,是金牌物理教师。早年因为误会和丈夫离婚,成为了一名单亲妈妈。

英子升入高三,她起早贪晚地照顾着英子的起居。准备好一日三餐,还时不时地给英子进补。

对待英子的学习也毫不含糊,给孩子辅导功课。在生活和学习上,宋倩无疑是一个非常合格负责的母亲

宋倩作为单亲妈妈抚养孩子长大,一路并不容易,但是或许也正是这份不容易,导致她异常的焦虑,所以她将压力和焦点转移到女儿身上:

她会无时无刻忍不住看孩子

英子的房间有扇窗,通过这扇窗她能看到英子的一举一动。

从自己的角度,以“为你好”之名,干涉女儿的决定。

她知道女儿喜欢天文,但不允许女儿参加天文馆演讲、把女儿报名参与的南京大学冬令营取消、反对女儿报考南大天文专业,想要女儿留在北京,上清华北大。

个人情绪极其不稳定,经常打一下给个甜枣。

她对英子很严厉,经常厉声呵斥,但过后又安慰女儿来一句“妈妈都是为了你好。”但妈妈为你好这句话,带给英子很大的心理负担。

在这种陪伴下,英子压得喘不过气。

最终经历一些刺激事件(母亲教导过的学生跳楼自杀、知心邻居阿姨患病)后,她的神经绷不住了,她开始失眠、经常性哭泣。

最后想通过跳海的方式来和爱她的妈妈抗衡,并喊出了心中压抑很久的话:

“你从来都是用自己的想法来决定我的人生。我不是非要去那个南大,我就是想要逃离你。”

这样的父母在现实中很多。

但不代表他们不爱孩子。

只是因为自身的局限和焦虑,很多父母比较难去认同孩子的想法和情绪,并且急迫地想让孩子变好,所以会给到孩子一些更多的压力:

出现抑郁的情绪是不应该的,我好吃好喝供你吃喝,你怎么能这样对我?

其实就是父母的做法,与孩子需求的错位。

 图片来源:GIPHY

于是他们虽然陪伴着孩子,但是却没有和孩子的心在一起。不知道孩子背后的心理需求,也不知道孩子需要的是什么

剧中刘静有句话说得挺好的:“你想让她保暖,可是她只想好看;你想让她吃好,可是她只想吃饱。”

我能明白父母的焦急的心理,但也许放下部分焦虑,才能更好地帮助到我们的抑郁孩子。


著名心理学家戴维·伯恩斯在《伯恩斯新情绪疗法》一书中说过:

“研究表明,导致你情绪混乱的消极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扭曲的。

尽管这些思想看起来很有效,但事实上它们是非理性的,或者根本就是错误的,这种扭曲的思想几乎是你产生痛苦的唯一原因。”

换句话来解释,就是抑郁患者处在一种抑郁状态,他会开始相信事情一直这样消极,而且永远会这样消极下去。

如果他们没有有效地改变他们对自己和自己的生活的评价方法的话,即便治疗医生非常投入,非常用心,就算情感上得到解脱,感觉舒服一点了,但这种改善了的感觉也是很短暂的。

所以,他们得自己真的慢慢感觉到自己变好、感觉到生活的一切有了好转,才能更加根本地缓解抑郁。

这给到父母的启发,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

抑郁患者要自己想变好才能变好,而父母能做的是促进他们发觉自己能够变好的部分。

被媒体誉为“婚姻教皇”的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 约翰·戈特曼曾经说过:

“为人父母其实就是要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时候以他最需要的方式去帮助他。”

那我们应该怎么帮助孩子并做到正确陪伴呢?

说真的,我们可以适当“撒手不管”

控制好我们的焦虑,相信孩子可以好起来的。

在我的患者中有个家属让我印象很深:

因为校园暴力的伤害,孩子患上了抑郁症,经常关自己在房间,将自己封闭起来。

 图片来源:Pexels

这位孩子的妈妈一开始也很焦虑,她像很多家长一样,将孩子带在身边,照料着孩子的一切,带着孩子风雨无阻地来门诊复诊。

但每一次复诊的时候我感觉她的焦虑在一点点减轻,我好奇地问她:“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她说:“一开始我也很焦虑,恨不得他马上好起来。

但后来我想通了一件事,我越焦虑管他越多,他越反抗;所以我尝试了一段时间放手,我们的关系反而缓和了不少,反而更利于他的恢复。

现在我觉得要先做一个自信乐观的母亲,这样我的孩子也会受我影响,慢慢好起来。”

在这种自由有爱的环境下,她的儿子慢慢已经可以自己吃药,出去散步,还能力所能及地帮妈妈干一些小活。

图片来源:GIPHY 

其次,最好的陪伴,是陪伴一个人的情绪。

正如在远古野兽横行的时代,恐惧能让人类保留生命。

抑郁的出现也类似。

它提醒我们是时候要进行自我调整,放弃过高的要求,需要接纳自己,才能更好地重新出发

所以,不要将抑郁这件事看成洪水猛兽,当孩子出现抑郁之后感觉天都塌了。

其实抑郁的出现,也是一个转机,推动着你去思考背后的原因,接纳和陪伴孩子的情绪,去调整与孩子的互动关系,实现真正的接纳孩子和自己。

图片来源:GIPHY 

如果可以的话,可以给孩子提供成长的空间

要知道陷入抑郁后,抑郁成为了孩子人生的一部分,需要他们去经历和面对。

但是我们可以提供帮助,我们可以在日常让他从小事开始尝试去做,让他体验到成功做成事情的感觉,帮孩子找会自我,找回自身“遗失”的价值。

这一点可能很多父母意识不容易做到,但是没关系,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和成长。

当然,如果孩子状况很不好,已经到严重的程度,我们需要寻求专业人士介入治疗。

中重度患者要及时找医生治疗,轻度患者可以寻找心理咨询师帮忙,例如家庭治疗,一起探求抑郁的根源帮助孩子。

最后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话结束:“当孩子感到被爱、被信任,奇迹不久就会出现在你眼前。

希望阅读文章的你,能陪伴和帮助孩子驱赶抑郁的阴霾,收获一段幸福美好的亲子关系。

图片来源:GIPHY 

END
编辑 | 琪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欢喜虽小,倍要珍惜——试析《小欢喜》中的教育话题
心理学家李玫瑾:比上名牌大学更重要的,是给孩子阳光
李玫瑾教授:我宁可让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学,也一定要让他活得快乐
“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爸为你做了啥” | 恋爱式母女关系把女儿逼出抑郁症
热搜上不堪入目的“连衣裙”事件,撕碎了多少家庭的遮羞布
“我爱你”演变为“我控制你”,这不是爱,而是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