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春联趣话

春联趣话

张雨 《 光明日报 》( 2011年02月02日   04 版)

    春联是中华民族最为普及的一种民间文化。春联俗称对子,它是对联中一种,是春节期间贴在门上的吉言吉语,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而且也能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五代时,后蜀皇帝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亲自写下这样一副对联:“新春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联语对仗工整,含义明白,而且首尾二字连起来便是“新春”,很适合春节气氛。这也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明代画家祝枝山亦善吟诗作对,一次被友人请去写春联,凝思片刻,提笔写下一副对联:“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友人沉下脸来,很不高兴。祝枝山说:“你理解错了。上联不是在‘春’字后面而是在‘好’字后面断句,下联同样要在‘少’字后停顿。”主人照此一念,转怒为喜,置酒相待。

    有的春联,内容奇特。清乾隆年间,安徽有一位乡村理发匠吴鳌,平时能诗善对,名闻乡里。一年春节,他在自家柴门上贴一副对联:“半间茅屋栖身,站由我,坐也由我;几片萝卜度岁,菜是它,饭也是它。”此联托物寄情,直抒胸臆。

    清朝,安徽枞阳有一位秀才陈淡然,刚正不阿,一生贫困。有一年春节,他在自己的书斋门上贴了一副对联:“功名、事业、文章,今岁已无望;嬉笑、悲欢、怒骂,明年可再来。”此联亦庄亦谐,构思奇特,曾在当地广为流传。

    清朝,武昌府城江夏盛传过一桩别具一格的独字春联趣事。其作者是位年过半百的书生,名叫张开东。那年寒冬腊月,张家揭不开锅,老伴急得哀声叹气,他却若无其事,写副春联,一本正经地贴在大门上,上联是个倒写的“年”字,下联是缺少一笔的“老”。过往行人争相观看,不解其意,议论纷纷,很快便传到了官府。众师爷仔细推敲,终于悟出了其中的寓意。原来倒写的年字既“到年”的谐音,老字少一点,即老子一点东西也没有之意。州县官听了这个消息,忙派人送去过年物品,一副奇特对联让他高高兴兴地过了个好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日分享:春联趣话。今天是2013年除夕,孩子们在忙着贴春联,它和放鞭炮、包饺子同样是今天必备的项目。贴春联,早已成为一种民族观念的象征,积淀着悠悠的历史情绪和浓浓的民俗内涵。每逢春节,地无论东西南北
人间联话 傅小松 《楹联趣话》连载(七)
对联趣话之科场名联
对联趣话 (四)
趣话“绝对”
赵孟頫书法集字对联38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