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力量才是文字的意义
力量才是文字的意义

  书与人

  为什么我偏偏选择去读某些文字而不是其他文字? 或者,为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拒绝某些文字而拥抱另一些文字?这个问题一直纠缠困扰着我。

  2011年岁末,我在《上海书评》发表了一篇关于《托尔金的袍子》的作者杰寇斯基的文章,文中写了这样一段话:

  “秋夜里,藉着杰寇斯基记忆的光亮,我真切看见了那些织进作者生命肌理的书页怎样像永恒的投影,有力地掠过他生命变幻的天空。不,怎么会是掠过?是停留,是占有,是彻头彻尾的征服。没有亲密而刻骨的交集,生命何以会从书中或者书何以会从生命中获得真正的意义和力量?”

  此时,一个渐渐清晰的答案利落地劈开了我的困惑——岂止杰寇斯基,“力量”何尝不是我选择、拥抱文字的全部动因?!

  《我们》的作者扎米亚京说过:“有些书具有炸药一样的化学构造。唯一不同的是,一块炸药只爆炸一次,而一本书则爆炸上千次。”说得一针见血。真的,我坚信文字只可能呈现出两种存在——“有力量的”存在和“没有力量的”存在。“有力量的文字”必然蕴含着“摧毁一切”的能量,无论这能量试图摧毁的目标是“感知的愚钝”,是“诘问的苍白”,是“想象的匮乏”,是“思想的偏狭”,是“道德的伪善”,还是“自我的陈旧、呆滞、局限”。套用辞世不久的古代哲学史大家、法国的阿杜先生的话,“有力量的文字”旨在“型塑”而不是“告知”。它们必得不断摧毁“昨天的我”,甚至“今天的我”,才可能型塑出那个完全不同的“明天的我”。然而,时间长河里,面对人类越积越多的文字垃圾,“有力量的文字”竟显得那样“珍稀”。难怪,读书破万卷的周作人从汉代至清代千百年漫长的中国思想界里也才艰难找到王充、李贽、俞正燮这 “三盏灯火”。“有力量的文字”本该就是“珍稀”的。唯其“珍稀”,它们才是唯一值得你用全部生命去拥抱的,因为它们毫不留情毁了你的同时,还给你的必是崭新的生命。

  《读书毁了我》的文字沉寂了许久。徐晓顽固地说服我:它们还会有读者。现在这个书名也是她坚持的,且对此不无得意。我得承认:她的确看穿了我提笔为文的“大秘密”。  

  王 强(《读书毁了我》作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40岁前每个人应读的20本书
一本能治抑郁的奇书:《活出生命的意义》
馆藏【兰亭序20-24行】生命的脆弱:珍惜当下,感悟生命的意义
书之美
醒「阅」|最近的阅读记录
深深影响我的那些书(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