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灭灯”“转椅”, 热闹背后的寂寞
  配

 

  2012年电视荧屏,婆媳剧仍是热点,宫斗剧继续火爆,一部《甄嬛传》成为各大电视台一抹久不落幕的风景;最突破底线的是干露露母女录节目时大爆粗口,荧屏低俗化现象再次引起警惕……但要说这一年荧屏留给人最深印象的,无外乎“灭灯”与“转椅”。《非诚勿扰》走红之后,“灭灯”几乎成为相亲节目一张撕不掉的标签,并迅速席卷到各类求职节目;而自《中国好声音》火了之后,各种音乐选秀节目纷纷采用“转椅”这一盲选形式。在荧屏火爆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乐此不疲的山寨与跟风,商业创新理念和原创力的匮乏,仍是国内电视荧屏的痼疾。

  “灭灯”、“转椅”,荧屏遍地开花

  “昨天拿遥控器换了一圈台发现,当下中国电视节目的现状基本表现为两种形式:灭灯和转椅。”孟非的这条微博用“灭灯”和“转椅”简单而直接地概括了2012电视荧屏最流行的两种表现元素。

  2009年《非诚勿扰》登录江苏卫视,把相亲这个电视界的老话题玩出了新花样。与传统一对一的相亲模式不同,它通过创意的流程设置,以“灭灯”来展现男女嘉宾选择与被选择之间的博弈,使其结果充满悬念。正是依靠这种强烈的代入感与悬疑感,“灭灯”模式迅速在全国走红,《我们约会吧》《爱情连连看》《谁能百里挑一》《非常完美》……这些从周一到周日轮番上马的相亲节目里,总有一群美女或冷静或霸气或娇嗔地在亮灯、灭灯。

  随后,这样的博弈模式也为求职节目所借鉴,《职来职往》顺势而生,而后《非你莫属》《步步为赢》《天生我才》不甘示弱——只是在灯光璀璨的舞台上,求职者取代了男嘉宾,企业老板代替了女嘉宾。

  “转椅”则来自火爆的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评委只听歌声,认可选手后按键,转到面对选手的位置,这种所谓的“盲选”成为今夏最时髦的听歌方式。于是,各家卫视都玩起了“转椅”,广西卫视《一声所爱·大地飞歌》设立海选盲听环节,云南卫视《完美声音》邀请“盲人歌手”坐镇评委席,山东卫视《天籁之声》则打出了“盲听选天籁”的口号……

  “灭灯”也好,“转椅”也罢,都是对传统综艺节目的形式创新,它们本质上构建了一种博弈关系,从而赋予了节目戏剧化的可看性。但是,当它们在荧屏上遍地开花时,其带来的审美疲劳也让观众不胜其累,不胜其烦,消耗掉了他们对这类节目最初的热情。

  “话题”胜“内涵”,娱乐进行到底

  国内综艺节目一窝蜂地克隆,各大卫视在“转椅”与“灭灯”的模式间你追我赶,互不服输,造成的后果是,荧屏综艺“千人一面”,看似热闹,实则寂寞。

  端出来的菜活色生香,却也大同小异,如何让观众的遥控器停留在我这里?编排故事、炒作话题成为很多综艺节目抓取眼球的法宝。

  有的制造争议事件,以提升节目的曝光率与知名度。比如求职节目《非你莫属》中,选手刘琳琳与主持人张绍刚、BOSS团爆发激烈的口水战,选手郭杰因主持人质疑文凭而晕倒,这两起事件虽然让《非你莫属》身处风头浪尖、备受批评,但知名度大幅提高、收视率暴涨、广告价值飙升,就连天津卫视的收视率也一度排名全国第二;有的无中生有、以八卦话题赚足眼球。比如相亲节目《谁能百里挑一》由导演安排男嘉宾海维与女嘉宾橙子假牵手,这一“真爱”桥段赚足了当时不明真相观众的眼泪;有的玩煽情、以各种情感故事给节目加分。比如《中国好声音》常常出现选手哽咽、评委饱含热泪的场景,让电视前的观众感动不已……

  当然,综艺节目炒作也并不都是名利双收,过度炒作恰恰会伤害节目和嘉宾本身。河南卫视鉴宝类节目《华豫之门》请托儿演绎“干爹赠赝品翡翠”,以出位博眼球,最终牺牲了节目乃至电视台的诚信;《中国好声音》选手徐海星在《花儿朵朵》全国突围赛时,以“爷爷病危、奶奶入院”为由退赛,在《中国好声音》中又表示为“刚刚病故的父亲”献唱,过度地呈现“家变”故事,会自然地让观众心生怀疑。事实上,选秀节目、相亲类节目、职场真人秀节目等已频频爆出“嘉宾身份作假”的新闻,一些嘉宾专业户在这个节目里用一种身份讲述一个感人的故事,在那个节目里又摇身变成了拥有另一种经历的人。炒作对快速提升节目的知名度不无裨益,但过度会损害节目的美誉度与公信力。

  可喜的是,2012的荧屏还是出现一批优秀的人文节目,央视的纪实栏目《魅力纪录》、真人秀化栏目《谢天谢地,你来啦》、纪实专题节目《看见》;浙江卫视的生活服务栏目《完美新生活》、纪录片栏目《人文深呼吸》等。这些节目通过“娱乐嫁接人文”的内容创新,在竞争中掌握品牌创新的主动。

  “制造”到“创造”,路漫漫待求索

  《非诚勿扰》模仿英国的《Take me out》,《中国好声音》引进荷兰的《The Voice》,然后国内电视台疯狂抄袭《非诚勿扰》与《中国好声音》。2012年《中国好声音》取得了非凡的成果,两亿的冠名权足见创新所带来的巨大效益,但它的成功更多是“中国制造”的成功,离“中国创造”仍然很远。

  事实上,中国电视界乃至企业界知识产权意识仍然淡薄。对电视台而言,推出一档新的综艺节目成本高、风险大,能否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更像是一场赌博,只不过对投资八千万的《中国好声音》,浙江卫视赌赢了。同时,跟风也是电视台追求现实利益的无奈之举,相亲节目火了,广告商就热衷在相亲节目上投广告,好声音火了,商家又一窝蜂地争这类节目的冠名权,电视台不得不投其所好,流行什么做什么。

  但回过头来看,《中国好声音》的创意是舶来的,模式是荷兰的,连转椅也是进口的,它的成功更像是一档“中国好生意”。在创意的嫁接与践行上,国内的综艺节目绽放了非凡的活力,但偏偏产生不了非凡的创意。这些创意为什么我们想不到?这或许是电视业乃至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共同问题。众所周知,原创是要付出代价的,甚至要面对千百次的失败,所花费的时间与金钱成本很高。反观当下电视业,急功近利、浮躁之风愈演愈烈。通过简单的拿来主义就可分一杯羹,各大电视台又何须花大力气、大投资在原创上?

  人才问题也是“中国创造”急需解决的困境。2012年电视界人才流动颇大,一边是曹颖、朱丹、邱启明、周立波等主持人纷纷跳槽,另一边是幕后创意团队的挖角与换血,山东卫视《歌声传奇》、深圳卫视《年代秀》的原创都来自湖南卫视。有人调侃说,湖南卫视担任了30余家省级电视台“编导团队训练营”的角色。电视台没有花时间和精力去培养新鲜血液,只剩一批创意团队在各个电视台忙着“走穴”,如此现状,中国电视业怎么能真正实现“中国创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主持人“霸屏”为哪般? 提升能力与时俱进是关键
萧涵有话说 | 第188期:明星艺人选择综艺节目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生命安全比收视率和出名更重要。
快男对战好声音 13档音乐选秀类节目争抢暑期档
中国好声音,你怎么就变成了中国相亲大会
网站自制综艺节目迎来井喷(图)
卫视综艺扎堆周末,赞助商纷纷借机突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