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历史的“水”中感悟北调的“南水”

在历史的“水”中感悟北调的“南水”

张存有 《 光明日报 》( 2012年12月21日   07 版)
丹江口大坝 刘铁军摄
沙河渡槽 南宣摄

    众所周知,中国最早国家的产生,与治水相关,而水与中国的发展紧密相连。

 

 水与中国历史各朝代的命运紧紧相连

 

    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印迹充斥了与水博弈的历程,从远古大禹亲自率领治水大军,三过家门而不入,“辟九岳,掘九泽、通九江、定九州”,并且直接促成了中国第一个国家机器的诞生,使中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以治水定天下的国家,为中华民族的安定和发展打下了基本的根基。三国时期,曹操面对长江,只好望江兴叹,以为天之所以造此大江,正是为了地方霸主的产生。而过了百年之后,长江又成了古代王朝的生命线,摆脱了外族势力吞灭的危险。而地理的优势,在于一条大江充满了奔腾不息的流水。

 

    没有水,就难有中国古代以水为重要基础的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就没有了中国统一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汉唐的盛世,就在于有完整的农业水利灌溉系统,保证了中国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水,就没有运河,就没有货物转运的方便快捷,也就没有中国历史上北南各地统一体的形成与巩固。秦朝修建的灵渠,至今泽被世人。隋朝修建的大运河,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形成了中国水系的一个网络,造就了绵延1749公里、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其长度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这条纵贯南北的中国重要的一条水上干线,构建了中国交通运输的大格局。

 

 水与中华民族精神紧紧相连

 

    西方史学家曾说,人类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是要先具备不好不坏的自然环境,太优越的自然环境与太恶劣的自然环境,都不利于人类文明的生存与发展。

 

    在古代中国,以黄河、长江为核心区域的中华民族,其生活区域的自然环境,有丰年,也有荒年;有风调雨顺,也有水旱风霜,尤其是丰水年的水害与枯水年的旱灾,都让中国人不得不与天斗,与地斗,而其本质就是与“水”斗。通过“斗”,炼就了中华民族爱水恨水的性格,并因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积极进取、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以及艰苦奋斗、代代相承、丰年备荒的忧患意识。因水而造成的灾难,虽然给国人带来了不幸,但同时也铸造了中华民族的国魂。

 

 水与中国各朝代的治道紧紧相连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源水而生。夏朝藉治水而建立,但夏朝后期的统治者却没能坚持这“治”的深刻政治含义,相反却残酷压榨人民。人民痛恨地说“时日何丧,予及汝皆亡。”(《尚书·汤誓》)结果导致亡国。商朝后期,又重复了夏朝末年的错误,最后为周灭亡。西周建立后,对“治”的政治含义进行了反思,深刻地认识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浩》)的真正价值,形成明德慎罚,敬天保民,“治民祗惧,不敢荒宁”的政治理念(《尚书·无逸》)。《荀子·王制》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这是“君舟民水”观念的最早出处。荀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认为君主如舟,百姓如水,二者是一种支撑与被支撑的关系。水可无舟,但舟却不可无水,水可承载舟的正常运行,但也可倾覆之。这句名言的本质是统治者是否顺应民心的社会规律问题。

 

    俱往矣。世易时移。当今说到水,没有什么比南水北调更让政府和国人关心的了。

 

 南水北调与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紧紧相连

 

    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因水而兴,因水而长。水利者,水之利益也;利益者,利民益国也。盛世修水利,乱世整甲兵。西汉武帝时一度出现“用事者争言水利”的官场风气,为其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纵观世界文明发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以兴水利而兴国,是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

 

    试看当下我国水情,干旱缺水严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尤其是黄淮海地区,水资源最为匮乏,人均462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目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地表降水和地表蒸发量都在变化,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长期持续减少。黄淮海地区每年超采的地下水大概在60亿—70亿立方米,北京超采更是严重,每年地下水水位下降1.3米左右。超采深层地下水量占每年黄淮海地区超采地下水总量的40%左右。一些地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已经到了临界状态,尽快提供新的、足量的、稳定的水源,调水已成必然。

 

    早在1952年,毛主席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他不说拿来,他说借;而借,则意味着协商,意味着对自然的尊重与讲求工程科学性;还意味着,天道好还。把南水“借”给北方并非单方受惠,而是通过对水资源合理整合,实现南北互惠战略目标。事实上,南水北调构想与实践本身,就是一个严谨而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立体而系统的全方位工程。

 

    时下的“南水北调”,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工程,北调中的“南水”,已成为亘古烁今的战略性概念。南水北调的价值,不只是在于从经济效益着手,为民族的全面复兴奠定物质基础;而且还在于从吸收优秀的传统民族治国思路着手,为民族的全面复兴制定战略实施措施;更是从社会主义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供水的保障能力,转变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方式,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可以说,中国经济要保持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最大的潜力在城镇化,而城镇化离不开有利的水资源保障。南水北调跨越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地区,也是淡水资源缺乏的地区,通过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可以极大地改善沿线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有利于这些城市群积聚更多的生产要素,发挥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对整个国民经济具有重要的拉动和支持作用。

 

 南水北调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紧相连 

 

    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性工程,是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是生态文明的支撑工程,是科学发展的示范工程。她改变的,不仅是跨区域水资源调配,更是生态文明意识和经济增长方式。南水北调工程整体上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首先,巨大的社会效益。既解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促进这一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还可以解决700万人长期饮用高氟水和苦咸水的问题。南水北调、工程实现以后,将构筑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大水网格局,可以促进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当地的水资源承载能力。

 

    其次,巨大的经济效益。除了间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外,由于对南水北调工程投入了大量资金,据东、中线总体可研阶段来估算,仅此项每年可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0.2—0.3个百分点。调水工程通水后,我国北方增加了水资源的供给,每年将增加工农业产值500亿元。另外,由于调水工程的实施,每年可增加50万—60万人就业。

 

    再次,巨大的生态效益。东、中线一期调水工程实施后,可以有效缓解受水区的地下水超采局面,同时还可以增加生态和农业供水60亿立方米左右,提高受水区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能力,恢复部分湿地,遏制水土流失,降低大气降尘量,使北方地区水生态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并逐步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增多条件下,增加国家抗风险能力,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有此“三利”,足可证明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性。

 

    抚今思昔,在南水北调工程的视阈下,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水文化的重要意义。文化是民族之魂,而水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灵。历史的“水”,让我们看到了水与民族的兴衰密不可分;北调的“南水”,则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理想与希望。

 

    (作者为中国南水北调报编辑部部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水北调主河道 穿黄而过,让北京超千万人享福,你见过吗
毖彼南水 润我北方
依靠人民 服务人民 关于我国西部调水的思考
“南水北调”工程:南来之水润北国
深埋黄河河床下40米的超级工程,近两千万人因它受益,让老外叹服
南水北调:汩汩南水 奔流北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