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百年剧院,以精准定位赢得90%上座率(附照片)
人民大舞台在经历了15年的“空档期”之后,没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沉寂,而是越做越“热”——
百年剧院,以精准定位赢得90%上座率(附照片)
2012年10月,根据香港知名作家张小娴的成名作《面包树上的女人》改编的同名舞台剧在人民大舞台首演。
本报记者 徐璐明
自去年11月9日起,由何念工作室打造的财经喜剧《女人一定要有钱》在人民大舞台进行跨年演出。该剧每周三至周日演出5场,日前档期已经排到了今年的3月份,共计88场。一出戏的演出场次之多,在上海各剧场颇为少见。更难得的是,《女人一定要有钱》的平均上座率达到了9成以上,周末场次更是场场爆满。
这并非偶然。尽管人民大舞台刚恢复营业时,遭遇了大部分观众不认识这座崭新的“老剧院”的尴尬状况,然而,它找准自身定位,树立艺术品牌,很快在上海演出市场上独树一帜:据统计,2012年全年在人民大舞台上演的剧目达到150余场,平均2天多就有一场演出,平均上座率达到90%以上。不少曾经担忧大舞台前景的业内人士不禁感叹:人民大舞台这个百年剧场又“热”起来了。
百年老剧场重获新生
对于上海的老戏迷来说,人民大舞台是不可磨灭的记忆。然而15年的“空档期”对一个剧院来说,是致命的。近百年来培养的观众群体,早就被其他剧场分流。上海的演艺市场,也早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观众和剧团都不熟悉这座新开张的“老剧院”,让不少业内人士担忧人民大舞台的市场前景。
对于上海的老戏迷来说,人民大舞台是不可磨灭的记忆。这个剧场始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砖木结构的三层观众厅,共有2800余座。就以当今的标准来衡量,老大舞台都可以称得上是一座大型剧场。这里是上海现存最早的京剧演出场所,亦是上海历史最久、一度最繁荣的专业戏曲剧场。解放后,经过装修重新在九江路开业的“人民大舞台”成为当时上海规模最大的演出场所,上海、华东以致全国各主要地方戏曲以及歌剧、舞剧、话剧、歌舞剧纷纷在此亮相。1953年底至1954年上海歌剧院的前身华东实验剧团在人民大舞台连演40天音乐舞蹈,场场满座。上世纪60年代,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把南下的演出地点放在了人民大舞台。上世纪80年代,人民大舞台演出戏曲的盛况是现在无法想象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到上海演出期间,观众排队买票的队伍一直绵延到广西路。
1995年,大舞台整顿歇业,渐渐淡出观众的视野。直到2011年5月,大舞台才重新恢复舞台功能。重建竣工的人民大舞台主剧场位于九江路663号亚洲大厦裙楼,大楼立面具有欧洲巴洛克风韵。从九江路正门走进大厅,半圆形穹顶上硕大的创世纪油画让人惊艳。观众厅共设置1006个座位,五个休息厅的墙上都镌刻着浓浓怀旧感的铜雕画。昔日老上海南京路一带戏院风情生动地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
新建的大舞台兼具芭蕾、歌剧、以及其他综艺活动的演出功能,其设计理念更是超前——舞台与观众相互交融。传统的剧场演出,一般都局限在舞台范围内,大舞台的设计突破了这种局限性,在观众厅设置了可以贯穿任何部位的机械设备,从而使演出从舞台扩展至观众厅。
然而,完备的硬件设施并不代表大舞台的前景一片光明。毕竟,l5年的“空档期”对一个剧院来说,是致命的。现在的观众群体,早就被其他剧场分流。上海的演艺市场,也早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2011年底,上海各类剧场总数已经达到106家,既有上海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上海文化广场等地标性剧场,也有上海音乐厅、天蟾逸夫舞台、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兰心大戏院、上海马戏城、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等特色剧场,还有艺海剧院、宛平剧院、上海戏剧学院实验剧院等综合性剧场。此时的人民大舞台,面对的竞争是空前的。
“刚开业的时候,观众经常把‘人民大舞台’和‘上海大舞台’搞混。有的观众买了票,都不知道人民大舞台在哪里,还打电话过来问我们是不是徐汇区。”人民大舞台总经理张耀明告诉记者,重新开业时,他们遇到的这样尴尬场景可不少。观众和剧团都不熟悉这座新开张的“老剧院”,让不少业内人士担忧人民大舞台的市场前景。
开业半年就开始通宵翻台
在现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如果剧院还是一门心思当“二房东”,等着剧团上门,迟早要被淘汰。在人民大舞台开业初期,剧院方就定下了剧场以后的经营思路:场租、场团分成、买断和场包团同时进行,多元的经营思路才能够确保大舞台“天天有戏”、“场场爆满”。
人民大舞台总经理张耀明意识到,要让这个百年剧场重新热闹起来,不但要选择符合观众口味的戏,更要打造自己剧场的品牌和特色。而第一步,就要以降低场租吸引剧团开始。在大舞台工程竣工后,投资方提出以现在的硬件设施,可以将场租费定为4万一场。从事演艺事业40余年的张耀明深谙剧团的难处,认为应该在大舞台推行较低的场租费,减轻剧团的负担。在他的坚持下,大舞台的场租定格在了2万一场,比预计的降低了一半。
剧团是降低场租的最直接受益者。据悉,上海市中心大部分的中型剧场的场租都维持在2万至2.5万之间,但论硬件设施和交通便利,人民大舞台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有了这样的优势,剧团纷纷抛来橄榄枝:台湾果陀剧团的《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把人民大舞台作为上海首演的剧场,连续三天的演出场场爆满。而由台湾娱乐大师王伟忠监制的《疯狂电视台》在人民大舞台上演,第一天出票,窗口票房就达到6万左右。一票难求的局面让人民大舞台只能再次安排演出,第二轮的日夜7场也场场爆满。“开业半年以后,就出现了通宵翻场的情况,买票、看戏的观众络绎不绝,大舞台就这样‘热’起来了”。
然而,如果只单纯靠剧团演出的场租费,剧场容易陷入“被动”局面。张耀明告诉记者,以往剧场经营者只要做“二房东”,靠收场租就能过活,但在现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如果剧院还是一门心思当“二房东”,等着剧团上门,迟早要被淘汰。在人民大舞台开业初期,剧院方就定下了剧场以后的经营思路:场租、场团分成、买断和场包团同时进行,多元的经营思路才能够确保大舞台“天天有戏”、“场场爆满”。
2011年人民大舞台开张伊始,剧院方贯彻“场包团”的经营模式,先后策划主办了经典芭蕾舞剧《白毛女》、滑稽戏《乌鸦与麻雀》、歌舞演出《满庭芳》等一系列优秀剧目,在开业初期就让人民大舞台在上海的演出市场中站稳了脚跟。6月,山东红枫剧社在大舞台上演的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略萨的《琼加姑娘》、《塔克纳城的小姐》等魔幻主义话剧,又在申城掀起一阵魔幻风暴。
不知不觉之中,剧场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张耀明告诉记者,大舞台方面一旦与剧团签下协议,就会全程参与到剧目的制作中去,从市场和观众的角度为剧团出谋划策。由上海歌舞团创排的原创舞剧《一起跳舞吧》在前期排练时就邀请剧场人员观摩。由于舞蹈的肢体语言的独特性,表演时难免让观众产生距离感。大舞台方面提出能否在舞蹈的间隙加入字幕提示,果然在演出现场得到了观众的认可。除了参与剧团的制作,大舞台还投资制作了两台儿童剧《一二三起步走》和《森林消防队》,安排在暑期推出,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
贴心服务吸引剧团“回头客”
人民大舞台不但培养了一批忠实观众,更吸引了不少剧团“回头客”。不少剧团在人民大舞台演出取得成功后,又将其第二轮,乃至第三轮演出放在大舞台。对于这样的“回头客”,大舞台方面也相应推出了量身定制的服务:剧场腾出仓库供剧团摆放道具布景。
2012年2月,由著名表演艺术家焦晃主演的莎翁名剧《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作为人民大舞台的“季度推荐”剧目,在大舞台持续上演三周,引起巨大轰动。此戏不仅吸引了沪上万余名观众,还有观众专程从外地赶来,拖着拉杆箱就进了剧场。这样的盛况几乎重现了当年首演时的传奇,成为去年上海演出市场的一大“文化事件”。一票难求的火爆场面让张耀明意识到,经典艺术的魅力是无穷的。“弘扬经典不应该只是剧团的责任,有着百年历史的人民大舞台同样应该承担起这样责任和义务”。张耀明表示,人民大舞台将力求在每一季的“季度推荐”中,给观众带来一部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商业价值的好剧,让观众在2个小时的时间里,得到经典艺术带来的情感熏陶。
有了经营思路和艺术品牌,人民大舞台很快在上海的演出市场中独树一帜。以歌舞、音乐、话剧、小型演唱会为主的演出,不但培养了一批忠实观众,更吸引了不少剧团“回头客”。不少剧团在人民大舞台演出取得成功后,又将其第二轮,乃至第三轮演出放在大舞台。对于这样的“回头客”,大舞台方面也相应推出了量身定制的服务:剧场腾出仓库供剧团摆放道具布景。此举为剧团节约了一大笔仓储和物流费用,也方便剧团下次演出就地取材。台湾果陀剧团的《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上演受到热捧后,剧组决定将第二轮档期仍放在人民大舞台,并将布景道具搁置在剧场仓库。
这样“贴心”的服务,为人民大舞台在剧团当中赢得不少口碑。口口相传之下,越来越多的剧团主动找上门来要求租场演出。张耀明告诉记者,人民大舞台2013年的档期早已排得满满当当。以往怕戏排不满的剧院,如今却因为安排不出档期而不得不推掉不少演出。“上海演出市场潜力无穷,成功的剧场,不但为观众带来艺术的享受,更能盘活剧场附近的经济和消费。”张耀明告诉记者,人民大舞台下一步的目标,不但是持续推出热卖的剧目,更希望能真正参与到剧目的制作当中,为剧场量身定制驻场演出,填补上海演出市场的空白。
相关链接 从文明大舞台到人民大舞台
清末民初,上海出现了“新式舞台”,大舞台(人民大舞台前身)就是其中佼佼者。位于九江路663号的文明大舞台,始创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砖木结构三层观众厅,2800余座,当时大门开在汉口路,称文明大舞台。解放前的40年大舞台历经了清王朝的覆灭、民国的建立、日寇的侵略、国民党的统治及其崩溃。历任“老板”,无一不是同旧社会统治者有着密切联系。创办人童子卿是公共租界巡捕房审讯官出身,靠经营“茶园”发迹,在他给公共租界工部局的禀文中,明确:“贵局前董事长及总办,面嘱建造最新式之大戏院一座,以抢回公共租界权利为唯一宗旨”,耗十二万两巨资向犹太人哈同租地建造。当他的23年合约期满时(1932年)由法租界巡捕房“包打听”出身的黄金荣接手,乘机把势力打进公共租界,在原址翻建,把大门由汉口路改到二马路(今九江路),面向当时第一繁华大街大马路(今南京路),改称“荣记”大舞台。此后几十年,“康记”、“鑫记”老板都是黄金荣的徒子徒孙。这些人经营大舞台时,人事混乱,只知赚钱,加紧剥削艺人、职工,老板争向票房提出取票款,甚至兄弟间拔枪相向。在营业不景气时,逼迫艺人演坏戏,以庸俗不堪的广告招徕观众。
海派京剧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见证
文明大舞台兴建前后,上海演京剧的场所就有十多家,其中著名的有南市新舞台,还有因梅兰芳首次来沪演出一炮打响而名噪一时的丹桂第一台等。文明大舞台开张前几日,就刊登广告称:“剧场建筑均照泰西形式,规模宏大,伶界上选,行头全新,本台不惜工本,特请京都内城府初次新到超等文武名角一齐登台,实为鼓舞国民精神起见也”来招揽生意。
这一时期,大批京剧名角南下,形成南北京剧交流汇合,相互取长补短,梅兰芳称这种现象为“南北和”。初时交流以同台演出折子戏为主,各演各的拿手戏。随着本戏受上海观众欢迎,南北名角进一步合作同排本戏。清宣统三年(1911年),吕月樵、赵如泉、沈韵秋、龚云甫等,利用大舞台灯光布置、转台的条件,排演全本《目莲救母》,广告称“游十殿双转大舞台”;此后冯子和的《新茶花女》,小达子(李少春父李桂春)、赵如泉、毛韵珂的《沈万山》,林树森、金少山、高雪樵的《大刀王五》等新戏,纷纷在大舞台上演。
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还出现了连台本戏,大舞台成了生产和演出连台本戏的基地之一。主要有《宏碧缘》(14本)、《狸猫换太子》(30本)、《彭公案》、《施公案》(共9本)等。30年代后,日寇侵占东北、入侵华北,人心不定,京剧名角很少南下,连台本戏成为上海京剧舞台主力军,大舞台以张翼鹏主演的《西游记》演出本数最多(42本),时间最长(1935~1939年),影响最大,还挽救了大舞台演出不景气的状况。
解放前的连台本戏,受时代局限,受老板以赚钱为目的之制约,有时艺术不免粗糙,内容也有糟粕。解放后,海派京剧连台本戏以其情节性强,通俗易懂,大胆吸收各家之长的特点,得以独树一帜,脱颖而出。上海京剧院整理排演的连台本戏《七侠五义》、《宏碧缘》等,相继在大舞台上演,受到观众热烈欢迎。
进入“百花齐放”的年代
解放后,文明大舞台改名为人民大舞台。此时的人民大舞台,不再是单一的京剧场子。上海、华东以至全国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优秀剧目,著名演员,纷纷登上大舞台。歌剧、舞剧、歌舞、话剧有影响的新作,也多在大舞台演出。1953年底至1954年初,华东实验歌剧团(上海歌剧院前身),在大舞台演出《音乐舞蹈》,连满40天,轰动一时。1963年,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团(今中央芭蕾舞团前身)首次来沪,在人民大舞台演出著名芭蕾舞剧《天鹅湖》等,时值隆冬季节,当时大舞台又无暖气设备,为保证衣着单薄的演员练功、演出,保护我国第一代年轻的芭蕾舞演员的身体健康,大舞台干部职工在后台化妆室、排练厅和舞台两侧,都安装了火炉,使气温达到20℃左右,保证了演出获得圆满成功。1988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第二次南下,著名演员朱琳还特别撰文,谈到60年代该院首次在大舞台演出《蔡文姬》时的情景。那次她带病坚持演出,不幸晕倒在台上,在场的上海市委副书记石西民,赶到后台关心慰问,大舞台领导职工立即组织起来进行护理,送医院,并妥善处理观众改期看戏或退票工作。时隔20多年,她还念念不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线上版走进剧场 | 人民大舞台选座的秘密
【记忆】历经沧桑的共舞台,你对TA还有印象吗?
戏剧欣赏入门指南
人民艺术为人民 MV《我和我的祖国》唱响壮丽新时代
《麦克白》那么多版本,但英国TNT剧院版可不能错过哦~
拉斯维加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