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海顿之手接过莫扎特的精髓
从海顿之手接过莫扎特的精髓
田乙苗
  田乙苗

  1787年,17岁的贝多芬被波恩宫廷送去维也纳,到莫扎特那儿深造。关于这次会面,留下了不同版本的传说。流传最广的一则,是贝多芬到莫扎特家中弹琴给他听,莫扎特说出他那流芳百世的预言——“注意这位年轻人,他会震惊世界的!”后来的莫扎特学者经过周详考证,认为这则故事纯属虚构,贝多芬去维也纳的时间与莫扎特的档期有冲突。

  后来贝多芬再次听说莫扎特,就是他去世的消息了。

  海顿去伦敦时途经波恩,此时少年贝多芬已是波恩冉冉升起的音乐明星。宫廷安排他陪大师吃饭。贝多芬的几首颂歌让海顿刮目相看。不久法国大革命爆发了,波恩城里到处是逃亡的法国人,时局动荡,贝多芬工作的选帝侯宫廷也快撑不下去了。贝多芬于是下定决心,动身前往维也纳投奔海顿爸爸。他坐了8天马车,穿越战火,一路颠簸到维也纳。这是1792年,他22岁,此后再也没有返回波恩。

  此时海顿正值个人声誉的巅峰,事务繁忙,没有多少时间给贝多芬上课。如今贝多芬的作业本都被翻出来用放大镜批改,学者们一致觉得海顿老师教课不认真,一些对位法的错误都没纠正。大师教学总是有个性有重点的。海顿授他以渔,主要给建设性意见。从这些作业中我们发现海顿用的是福克斯(Fux)的对位法训练体系。这一教学法曾教出过萨列里、魏尔纳等名家,如今仍是各大音乐学院的骨灰级教材。对位法有不少严格的规则,只有真正的音乐家才能让这些规则在音乐中发挥多声部的叙述张力。贝多芬一直以即兴演奏见长,在后来的乐曲中,我们时刻都能听见他用音的精选、线条的凝聚力与艺术表现的概括能力。

  贝多芬最早的三首钢琴奏鸣曲是献给海顿的,但这些作品一点儿也不像海顿。他的浓烈情感冲破了古典格式,音乐变得自由了,变成了表达,真超越了美。据说贝多芬自己最满意的第三首《C大调奏鸣曲》遭海顿痛批。他们的作曲课持续了一年,后来因海顿去了伦敦而告终。

  对于贝多芬这样个性桀骜的为创造而生的人,我们发现海顿对他的影响微乎其微,莫扎特也几乎起不了作用。如今人们常常会在莫扎特的作品中悟出一些贝多芬的端倪。如《幻想曲》K475和《奏鸣曲》K457,叫人想起《悲怆奏鸣曲》,连句法都类似。这两首小调奏鸣曲是莫扎特作品目录中罕见的悲剧性作品。这个一向乐思如流一挥而就的天才,忽然深思熟虑起来:凝重的乐句,暴风雨般的音群和有力的结尾。在生命的某些困惑与挫折面前,莫扎特产生了悲剧心理。但他们是如此不同:贝多芬的悲壮来自他的性格,他蔑视命运,抗争一生;莫扎特的悲怆来自认命,来自对命运不可逆转的自知。

  在贝多芬告别波恩时,他的挚友曾祝愿他“从海顿手中接过莫扎特的精神”。天才之间才有深刻的了解,贝多芬不但在音乐审美、曲式组织上赞同莫扎特,莫扎特的发展音乐中自由灵动的创造力,也一路激励着他。

  在莫扎特的《第20钢琴协奏曲》K466中,他们对悲剧的看法达成一致。这首协奏曲的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的钢琴华彩段是后来由贝多芬补写的,莫扎特以激流般的音型试图冲淡悲伤,而贝多芬将悲剧深化了。真正的天才彼此惺惺相惜,贝多芬懂得莫扎特的每一个音符与每一个休止符,他接住了他传来的球,庄重而充满怜悯地传下去。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位大师前赴后继,为自由而战。从每日搽粉、戴假发、穿仆人制服还得遵守大公口味作曲的宫廷乐师海顿,到挣扎在宫廷与公众欢呼之间进行强烈思想斗争的莫扎特,到摆脱各种束缚自由穿梭于俗世与艺术理想之间的贝多芬,贝多芬是第一位获得完全承认的自由职业作曲家。

  到维也纳不久,贝多芬毫无悬念地成名了,而且名扬中欧。他有种快感,觉得自己为莫扎特报了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看贝多芬和他的《月光奏鸣曲》
贝多芬:从海顿手中,接过莫扎特的灵魂
天才降生——贝多芬
冯八飞:贝多芬之雏凤啼声 | 新刊
贝多芬生平简介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l770-1827)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