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味若淡

大味若淡

——刘一闻的书画印


  □曹佩勇
  刘一闻先生书画印文齐头并进,是新海派的标志性人物。他极具个人面目,也不断出新。但,凡真正的创新家,骨子里必定首先是一个服膺传统的保守派,听来矛盾,却一语道中,所谓“尊古为新”,一切伪创新最终都是徒劳的。
  七八十年代的海上艺坛,承续着民国海派的余脉,可谓大师云集,一些硕果仅存的中、西画领袖级的前辈,正当艺术恢复期,以他们几乎诗书画全才型的高度,创造了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辉煌,刘一闻生逢当时,得天独厚。1987年《刘一闻书画篆刻展》的成功举办,使他为人瞩目,名重大江南北。这除了他的慧根和觉悟,应该和当时那种洁净的艺术氛围和那批大师前辈的提携鼓励有着无法割舍的因缘。
  先看他的书法。刘先生书风演变的过程脉络清晰,水到渠成。他的早期作品刚柔得宜,健妍合度,清雅致佳。近年其行书作品表现得更为空灵沉静,线条更趋爽劲老辣,少有盘曲,益显刀刻意趣,书卷气、金石气的融合,使他的行书作品面目清新却古意盎然,看似冷静却大有奔放处。其独造的气息、格局、用笔令人称绝。
  年届六旬之后,刘先生似更多用心于隶、篆,读其隶书如观香篆,循烟云缥缈之迹,得万般变幻,任凭观者骋怀感悟。刘先生写隶不囿于常法,一改波碟的程式,笔法、画意、刀味,相融无间。他的隶书是千军之势的大笔横扫与曼妙勾勒点染的交响融汇,大笔定势,小节扶正、滋养、平衡,兼施以画家墨法,是谓打通文、野两极,求得和谐一处;篆刻家又敏感于结体构筑,故多有神来之笔,总令人耳目一新,成当今书坛隶篆之别调,弥足珍贵。
  再读他的画。刘一闻画的题材仅限写竹,并不旁涉其余,诚非为画而画,聊写胸中逸气耳。寥寥几笔,便有拂云之气,或种竹补石,尽得淑景清嘉之趣。知道画不难,知道不画难,所谓“古人之妙,在笔不到处,古人用心,在无笔墨处”。刘先生和已故海上大家关良先生于此甚有契合,都是深谙此境的高手。
  画向以善书为贵,书不工者,画不能极佳也。刘先生的画,简淡雅逸、笔意高古。文人笔墨,以得书卷气胜,刘先生画上的题诗题词题识着实的很配合他的画面,让人不由调匀了呼吸来轻轻地、静静地品读。他的印又分明活跃、调养、安雅着画面,使三者一堂和气,不争夺,又互为支撑融洽、终究合力提升了作品的品味,此为一闻先生独到。书画印文的合璧,是艺术的天然综合,一闻的竹画因其独特的“一闻味道”也成了当代文人画的一个经典。
  再品其篆刻。刘一闻的篆刻向为艺坛推崇,王镛、石开、韩天衡、刘一闻南北四家因各自特出的面目以及不竭的开拓而成印坛顶尖人物。去年,他携“中华民族印”假台湾国父纪念馆作隆重展出。新近的《中华民族印谱》则是继《得涧楼印选》后的又一次梳理和淬炼,无论朱白,都形成了更为坚定的“一闻印风”。
  刘先生的篆刻,以其固有的散淡不羁的抒写性赋予了将军印以新意,又从将中国文字的装饰意象推至高峰的汉印、镜、砖、瓦当文字中摄取意趣,从容而不显机巧,达到个性和手段的统一,再造了一闻先生的印风。一闻印相,人味其雅逸,我见其典重,两者实在是一体两面。
  其实,刘一闻的书画印不宜分说,应该合议,因其三者一脉之下高度统一,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承继其先祖王献唐公之遗风,学问渊博,见识深闳,至今仍任上海博物馆研究员,终日晤对古人真迹,善择优长,放眼量、聚胆识,终于使他的书画印精神主体明晰清澈、一以贯之,总有一种安静淡定的气度。这是一种本真的态度,一种天然的风范。在这样的作品面前,读者方能渐渐领悟“大味若淡”的深境。先生气质儒雅,待人宽和而不问年齿、尊卑,重情重义,他馈赠朋友的作品从不吝惜,且多更用心于其他作品。若非这样的艺术家,如此古风,岂非只能到各类回忆文章中寻觅和回味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一闻先生书画印:静静的述说
刘一闻先生篆刻作品撷萃
【书画频道】一日一印:刘一闻篆刻——丁酉
海上名士刘一闻
专访名家刘方明·摩崖入画山水画系列作品展
听刘一闻先生讲篆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