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整合中提高教学的效益
教学简案
  一、由板块组成导入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第四个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的第一个板块——谛听天籁。
  这个小板块由两篇课文组成,一篇是《江南的冬景》,一篇是《西地平线上》。课前要求同学们先熟读课文,感受课文,并且提出在阅读感受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课前,课代表已经把同学们的问题收集了一部分交给我,我已经对问题进行了整理,很多问题我已经整合到下面的学习过程之中。有些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可能没有直接解决,但我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一定能自己解决。
  当然,我们今天的学习不仅仅是要解决这些问题,更主要的是,我们要一起走进这两篇课文,走近作者,丰富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交流阅读初步感受
  1.自由交流。
  同学们课前都阅读了这两篇散文,说说你们的阅读感受。
  2.比较交流。
  两篇散文风格不同,说说更喜欢哪一篇,并简要说说理由。
  先举手表示,然后指名交流。
  提示:
  1.交流过程中穿插朗读。
  2.教师评点并随机示范朗读。
  学生发言例举:
  生1:我读了《江南的冬景》,感觉这篇文章的语言给人一种细腻和灵动的感觉;而《西地平线上》的语言给人一种刚劲苍凉的感觉。
  生2:《江南的冬景》体现了一种悠闲,和北方的冬景相比,江南的冬景更加悠闲,更加舒适自由。从《西地平线上》中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庄严,死亡有时也是一种庄严或者有尊严的事情。
  生3:《江南的冬景》的描写细腻而且具体,使人觉得仿佛景象就在眼前;而《西地平线上》这篇散文辉煌的描写,更震撼人,更振奋人心。
  三、题目还原
  入选教材时,《西地平线上》这篇文章的标题被删掉了几个词。根据文章内容,补出题目后面省去的词语。
  1.学生互动。
  学生发言例举:
  生1:我想是“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
  生2:我觉得是“西地平线上的辉煌”。
  生3:应该是“西地平线上的震撼”吧。
  生4:“西地平线上之大美”。
  生5:“西地平线上的生命与死亡”。
  生6:“西地平线上的燃烧”。
  2.师生互动。
  教师点拨散文标题选择的标准,引导学生依据文本内容推敲标题。
  点拨片段示例:
  师:同学们都通过自己的思考,发挥自己的才气,给这篇文章加了我觉得都是不错的题目,但有些题目还可以推敲。一篇散文的标题,除了首先要考虑切合文章的内容,还要尽可能考虑语言的简洁,要有艺术性,要有形象性,要能吸引读者。现在我们首先从内容的角度来看看,大家觉得有没有哪一个题目,不足以概括这篇散文的内容。有没有?
  (生全体沉默。)
   师:好,我们来看“西地平线上的生命与死亡”这个题目。《西地平线上》总共写了几次日落啊?
  生(全体):三次。
  师:那三次都是写“生命与死亡”吗?
  生(大多学生):不是。
  师:只有一次写生命与死亡,是这样的吗?所以这个题目不太好。
  师:其他还有吗?其他没有了?那么“西地平线上的震撼”怎么样?不好?为什么不好?“震撼”主要是作者看到西地平线上落日以后的感受。这篇散文的主体内容是写感受吗?对,不是。所以可以暂时排除这两个题目。另外还有“辉煌”和“燃烧”,也是如此,因为文章内容不是写“辉煌”和“燃烧”。因此这些题目都不是很切合文章的内容,而且都有些空泛,单看题目,就不知道是写落日。大家同意我的意见吗?不同意的可以表达。所以,我觉得“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对内容的表现要实一点。“三次落日”内容很具体,不过,同学们想一想要不要“三次”?
  生(全体):不要。
  师:不错,文章的确写了三次落日,但作者要表达的美又不仅仅是这三次。有了三次限制了文章的空间。没有三次,文章的空间要更大,文章的标题也更简练。
  其实,我很喜欢“西地平线上的大美”这个题目。“大美”,的确很大气,但又觉得还是稍微“大”了一点,太笼统了,内容不具体。
  四、分组研习
  1.学生阅读文章,思考同学课前提出的两个问题:
  问题1:江南的冬景是什么样的冬景?
  问题2:三次落日分别有什么不同?
  2.分组完成。
  一组学生主要思考问题1。
  一组学生主要思考问题2。
  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兼顾两个问题。
  3.激发兴趣。
  师:有的同学可能心里犯嘀咕:老师,我又不喜欢你指定的这一篇!其实,对一篇文章喜欢不喜欢,常常是我们阅读的直接感受。也许你本来不太喜欢的,你用心读了,就会喜欢上它!希望同学们在研读的过程中,去喜爱你本来并不太喜欢的那篇散文,对你本来就喜欢的文章有更深的理解。
  4.方法指导。
  归纳文章的内容,归纳文章内容的特点,可以直接从文中找出一些关键的词句,可以抓住文章中一些具体的描写加以概括,也可以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进行加工。
  你可以根据你的习惯默读或者轻声诵读。请注意思考的速度和效率!
  5.心得交流。
  问题1:《江南的冬景》是什么样的冬景?
  (1)自由表达。
  (2)指名发言。
  (3)规定概括:用几个关键词概括江南的冬景的特点。
  (4)筛选明确。
  片段示例:
     生1:江南的冬景是可爱迷人的,有一种明朗的情调,充满生气,没有肃杀之气,让人感觉到一种生气,很悠闲,充满生机。
  师:可爱的,迷人的,明朗的,悠闲的,没有肃杀之气的,充满生机!挺好。
  (生1自己坐下。)
  师:我还没请你坐呢!我想请你再回答一个问题。你刚才说了很多词句概括江南冬景的特点。如果就用两三个最关键的词来概括,你觉得哪些词语要保留?
  生1:生气。
  师:第一个是生气。江南的冬景是富有生气的。好的。
  生1:其次是悠闲。
  师:哦,其次是悠闲。好的。
  生1:第三个是迷人的。
  师:第三个是迷人?
  (生1点头。)
  师:好,请坐!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呢?
  师(问右边两排):你们有没有不同意见?(一位男生举手。)
  师:哦,这位男同学,你不同意他的意见?
  生2:明朗。
  师:你要加个明朗?
  生2:温和、明朗。
  师:温和、明朗。你是在这三个的基础上加进去还是要在里面替换掉两个?
  生2:我觉得江南的冬景并没有他说的多么的迷人,而是给人一种温和的感觉。
  师:我的想法和你一致。——这位同学补充了两个词语!一个是明朗,还有一个呢?
  生2:温和。
  师:温和。好。请坐。
  问题2: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有什么样的特点?
  (1)指名发言。
  (2)互动补充。
  (3)规定概括:用几个关键词概括西地平线上落日的特点。
  (4)筛选明确。
  片段示例:
  师:好,我们再来看看这一组同学对西地平线上落日特点的把握。
  这个问题难度要大一点。我是看了好几遍,琢磨了好长时间,才觉得捕捉到了这个特点,而且我也没有非常大的把握概括得就非常准。我想听听同学们的意见。你们说不定概括得比我还好!哪一位?(请一位举手的学生。)
  生1:我觉得他第一次是写对落日的留恋,依依不舍,十分贪恋的样子。感觉上写落日就像在写和我们告别一样。我觉得除了写落日,还写出了对生命的珍惜。第二个落日——
  师:等一等,你刚才那个理解很丰富,有很多自己的感受。那么第一次的落日留给我们的印象,概括一下说,你觉得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生1:恍若一场梦。
  师:恍若一场梦境。这是你的感受。很好,第二次落日呢?
  生1:第二次落日他说的是感到死亡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尊严和庄严的事情。我觉得这次落日给了他一种震撼。他看到落日之后,发现落日在最后一刻竟然能发出那样的辉煌。所以说,他被落日临下山以前最后一刻的辉煌给震撼了。第三次落日我是觉得他看到落日之后联想到很多以前的事情。然后感到落日见证了许许多多的史实,感到自己的卑微,感到生命的渺小。
  师:这位同学有一点很值得肯定。他始终抓住作者看了落日这个景象之后的强烈的感受来解读。非常好,但我想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西地平线上落日的特点。你能不能做到?——没想好就坐下想一想,好吗?
  (生1坐下。)
  师:我们听听这位同学的回答!
  生2:我认为第一次应该是神秘的。
  师:第一次应该是神秘的。
  生2:第二次是辉煌的。
  师:第二次是辉煌的。
  生2:第三次是伟大的。
  师:好,请坐。这位同学你再说说!
  生3:我认为第一次是柔和的,第二次是神圣的,第三次是灿烂的。
  师:第三次是灿烂的。用词都非常好。请坐。有没有不同意见了?
  (一学生举手。)
  师:好的,你说说!
  生4:我觉得第一次是奇异的,第二次是庄严的,第三次是灿烂的。
  师:好,请坐。看来同学们的理解有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我觉得比较明确的——哦,这位同学还有意见,你说说!
  生5:我觉得第一次是柔美的,第二次是凄美的,第三次是壮美的。
  师:哦,很好,请坐。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师:哦,好的。同学们都有自己的阅读体会,都有自己的思考,都有自己的感受。这是非常可贵的。那么到底用怎样的三个词来概括呢?我觉得的确有点为难,参考书上也没有,黄老师想的也只是黄老师自己的理解。我们可以一起再来走进文本,一起再来看到底怎样理解才比较好。我觉得关键是第一次。因为第一次的分歧最大。有的同学说是柔美的,有的同学说是神秘的,也有的同学说是奇异的。哪位同学愿意来把作者写第一次日落的第三段读一下?哪一位同学愿意来读一读?哪一位?
  (一女生举手。)
  师:好,请你来读。
  (生6读课文第三段。)
  师:好,请坐。大家听了这个片段的诵读以后——可惜是一个很细气的女孩子读的。如果是一个很有阳刚气的男孩子读,同学们的感受会更强烈一点啊!那么这个片段描写以后,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生(大多):柔和。
  师:是一种柔和的美吗?
  师:固然有柔和的美,但它的柔和最主要的是突出了那个不真实的感觉,“它大极了……托扶着它”。(老师范读片段)模糊的群山的轮廓线作一个背景,进一步地烘托出这一轮落日的——
  生(全体):大。
  师:可能相比后面的两次落日,作者写第一次落日更加突出了它的大。——这个大的内涵,我觉得很丰富——我们后面再深入去思考。总而言之,这三次落日作者写出了它的博大,写出了它的庄严,写出了它的神秘,写出了它给作者和我们的强烈的震撼。
  五、比较阅读
  思考:这两篇散文之间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1.随意发言,散点讨论。
  2.定向补充。
  针对学生自由散点讨论的情况,引导学生对一些需要关注的角度进行比较。
  3.梳理小结。
  异同例举:
  相同:比如,描写的对象一致,都是自然景物;语言的风格和景物的特点一致,第一篇是用优美的语言来写优美的景象,第二篇用刚劲的语言来写庄严和雄伟的景象;都在写景中穿插了作者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作者面对大自然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结构都是开头结尾总写,中间是几个并列片段。
  不同:《江南的冬景》虽然写的是冬景,但其中包含了一种生气,一种生气勃勃的景象,而西地平线上的落日,给人一种庄严的感觉;面对不同的大自然的美景,作者升华出不同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感悟;《江南的冬景》用对比和比较来写出江南冬景的特点,《西地平线上》从侧面间接表现地平线上落日的博大、庄严、神秘。
  六、探究升华
  问题:刚才一位同学说,《西地平线上》的题目可以补充为“西地平线上的大美”。那么,什么是大美呢?大美的内涵是什么呢?如果说这篇文章写了一种大美,《江南的冬景》又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美?
  1.问题讨论。
  问题1:“大美”内涵。
  回读课文—从文章中找关键语句(文章首尾两段中“雄伟的风景”“世间有大美”等)—加工概括。
  问题2:《江南的冬景》的冬景是什么美?
  回读课文—回顾“江南的冬景”的特点—加工表达。
  2.“美”的升华。
  引导:在美学里,壮美跟秀美是对立的两个概念,是两种不同的美的风格。请大家回顾两篇文章的内容,就你现在的感受,你现在的认识,说说对大美和秀美的理解。
  可以用文章中的话回答,也可以用你自己的语言概括;或举一个自然景象的例子,引述一句古人的诗句也行。
  学生发言例举:
  生1:大美就像自然界中的钱塘江潮那样给人一种气势磅礴和震撼的感觉,秀美就是在春天温和的景象中突然下起一点春雨的那种感觉。
  生2:大美给人的一种感觉是粗犷,秀美给人的感觉是细腻,是精致。
  生3:长河落日圆是一种大美,小桥流水人家是一种秀美。
  生4:风平浪静的大海景色,那种蔚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那种明朗清丽、安静祥和的气氛就是一种秀美;而大美是那种汹涌的波涛,电闪雷鸣,给人一种伟大的气势,非常壮烈。
  生5:在北京的一个四合院朝四周看,有一种安逸,这是秀美。但如果到了泰山的脚下往上看到高大的群山,就是一种大美!
  七、板块主题探究
  问题1:板块主题叫“谛听天籁”,什么是“天籁”呢?
  明确:大自然的声音,美的声音,大自然的美。
  问题2:我们怎样才能“听”得到这美妙的天籁呢?怎样才能感受到大自然如此的美?
  明确:大自然不缺少美,要有发现美的眼睛,要有解读美的心灵。
  八、小结
  1.在读中感受文本。
  2.在比较中深入研习文本。
  3.在阅读和自然中发现大美和秀美。
  思路解说
  使用新教材初期,普遍的反映是课文篇目多了,时间太紧。解决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说,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其次是要有正确的处理教材的策略,分类处理,因文而教。从具体的方法看,进行整合教学,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方法。这节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执教的一节公开课。
  采用整合教学的形式,可以节约教学时间,加快教学的节奏,提高教学的效益。通常情况,教学这样两篇课文,稍微宽松一点,就要四节课,而现在这样的整合教学,即使不是公开课,两节课也已经足够。我让学生课前做好比较充分的预习,用小纸条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把问题整合到教学中,只花了一节课。如果宽松一点,可以在这节课的前面或者后面再用一节课解决一些遗留问题,效果也非常好。而这样的整合安排,就节省了两节课的时间。
  采用整合教学的形式,可以拓展教学的内容,增强教学的张力。本来是单篇课文的教学,有些活动很难开展;有些活动即使开展,效果也不一样。比如“探究升华”这个活动中对大美和秀美两个美学概念内涵的演绎和拓展,如果不是整合教学,就很难这样开展活动。再比如对景物特点的概括,对课文基本内容的把握、对基本特点的分析,如果不采用比较的方法,就难有这样的效果。
  采用整合教学的形式,可以增强思维训练的力度,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文本的整合,一方面可以使同样一个问题的思维空间更大,增强了思维训练的强度;另一方面,则可以设计出更具有思维张力的问题。这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和思维能力的训练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整合教学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笔者也曾专文介绍过,这里不再论述。运用整合式教学,需要注意这样一些问题:
  首先是要选择适宜的篇目。整合教学,说到底就是比较。比较的目的,就是求同求异。整合教学的优势,整合教学的精彩之处,大多是借助于文本之间的异同设计的。有同无异,就没有教学的张力;有异无同,就找不到教学活动的连接点。而且这种异同,最好有一定的思维质量,如果仅仅是表面的异同,也很难开展高质量的整合教学。
  其次是一定要注意单篇教学的落实。这个“落实”,一是指要以单篇的阅读理解为基础,不能对单篇缺少比较深入的理解,就开展整合性的学习活动;二是整合性的活动,必须是以对单篇的准确把握为前提,不能为了整合,而强解单篇,甚至完全脱离单篇。架空的整合,表面的整合,勉强的整合,不仅不能提高教学的效益,而且会适得其反。
  三是要注意分和合的组合。所谓分,即整合教学中的一些教学环节,仍然是主要解决某一个单篇的问题;而所谓合,就是把有关课文都整合在一起进行的教学活动。即使是整合式的教学,也不可能整个教学过程全部是整合的学习活动,必然是以合为主,有分有合。这就要注意分和合的合理组合。而分,可以是对称的,也可以是不对称的。如这节课中,“题目还原”这个环节就是一个不对称的“分”的教学环节,它仅仅解决的是对《西地平线上》这篇课文的整体把握;而“分组研习”这个环节就是一个对称的“分”的学习活动,解决的是对两篇课文所写景物特点的把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黄厚江课堂实录有感
《西地平线上》公开课教学设计
《西地平线上》课堂教学视频实录
学习笔记|江梅花:六上《围绕中心意思写》的观课感受及课堂实录
苏教版%2C西地平线上%2C课件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实录教学设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