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明节的扬州习俗
“早清明、晚大冬”的
清明节的扬州习俗
“早”字何来?

    又到一年清明时。莺飞草长的早春二月里,因为有这个传统的日子,加上隔三岔五来场淅沥的小雨,而添了几分淡淡的愁思与哀伤。老扬州人是如何过清明的,有哪些必要的讲究?近日,记者采访了民俗专家和老扬州们,请他们来说道说道。

    A

    “早清明、晚大冬”的“早”字何来?

    “纸灰乱舞荒冈草,遮断红桥柳树烟。最好溪边安冢处,儿孙拭泪看游船。”这首描写扬州人清明扫墓的诗,出自清初诗人、戏曲作家孔尚任撰写的《清明红桥竹枝词》。民俗专家曹永森评价说,“这组竹枝词共20首,比较详细地描绘了清明时节扬州北郊红桥一带的所见所闻。”

    “扬州人在清明时,必须是要到郊外上坟的。既然要到郊外,就必须要赶早,去迟了,对已故亲人就不敬了。”66岁的老扬州吴德祥是这么理解“早清明”的。他告诉记者,小时候对清明节就有一个印象——“上坟一定要早,越早越孝顺。如果实在有事去迟了,也不能迟于午时,也就是现在的上午11点多钟。”

    家住工人新村的57岁曾美娣告诉记者,对于那些刚刚故去不久的亲人,就更要早一点去祭扫。“三年之内的新坟,一定要在清明节之前去祭扫。远离家乡的人,哪怕再远,也要提前赶回家。过了三年后,如果再有什么事,路途遥远的,可在清明节后一两天再祭扫。”

    陈奶奶一家也非常重视清明节。每年正月刚过,她家就在盘算清明上坟的事了。“去迟了,上人就在‘巴’(巴,巴望的意思)了!”陈奶奶幽默地说。

    B

    清明节去亲人墓前祭拜为何要“扫”?

    曹永森说,清明扫墓的习俗全国各地都有,历史也很悠久。古代人也有祭墓一俗,《礼记》中规定,没有赶上出殡的,就到死者墓地行礼,以表歉意。同时又云,亲人离开家乡,或从外地归来,都应到祖墓上去辞行,或是告归。这些礼俗都叫做“祭墓”。因为辞行和告归都是正常的礼节,用不着伤心痛哭,因而清明时节前往墓地“哭墓”的,是很少见的。但是后人却在清明时节去墓地扫墓。

    为什么要扫墓?曹永森告诉记者,在上古时凡士大夫阶层都有家庙,他们祭祀祖宗都是在家庙里。后来无庙的阶层兴盛起来,他们也要祭祀祖先,但他们没有家庙,于是就直接到墓地,在墓地祭祀祖先。由此,日常到墓地上的辞行和告归便与清明时节的祭祀结合起来了,从而形成了流传至今的清明扫墓。“再之,扬州处于江淮之间,清明时节已是桃红柳绿,田野里的菜花黄灿如云。扬州的墓地多在西北郊,这一带又是扬州的风景胜地,诱人的景色使人们在祭拜祖先的同时,顺便郊游行乐,这就把古老的礼俗和现世的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

    76岁的老扬州陈金龙说,他家的祖墓在北郊三道山。“那儿的墓群,由‘坟组长’(管理墓群的人)经常去薅薅草,加加泥土,我们就给他些钱。如果哪年有人在外,没赶家里上坟,就由‘坟组长’代为清扫了。”

    C

    扬州人扫祖墓有什么特别的讲究?

    祭扫,不仅要扫,还有几项特别的讲究。曹永森曾撰文《寒食·清明》说,扬州人祭扫祖墓不外乎有这样几项事宜:上供祀祭;焚化纸钱;行礼致哀;芟除荒草;培土上坟; 更换坟帽( 新挖圆锥形土块置于墓顶);绕墓辞行等。

    家住金鱼巷76岁老扬州王烨说:“不仅要把自家祖墓周围扫扫干净,还要把坟包一下,换顶坟帽。要晓得,以前的坟都是土堆的,每年不这么处理,风吹雨打,就会塌平了。”

    四季园的张爹爹每年清明到来之前,都会早早下乡,从老乡那儿借来铁锹,在墓旁边挖一大块土,用铁锹铲到墓顶上,不让土块掉下来;然后再给墓培培土。“一年下来,风吹日晒的,坟塌了不少,要再培高点。不然几年下来,可能都找不到了。”张爹爹告诉记者。

    除了修整祖墓,还有一项费力的活儿就是描墓碑。“每年我都要给父母的墓碑上的字描一遍。”吴德祥说,“今年我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就半蹲着描墓碑。在描的过程中,就是与父母的在天之灵对话,告诉他们,儿子来看你们了。”

    再则,就是墓前祭供了。吴德祥告诉记者,以前的人,家里再穷,也要想着法做几样菜,至少两荤两素,一直送到坟前供在已故亲人墓碑前。“焚香、烧纸,磕头。遇到亲人在世喜欢喝酒的,还要再倒上一杯酒。”

    如今,坟前祭供已由饭菜变成了水果、茶食、鲜花。家住宝应桃园三村的70岁老人张荣柱,每次给先父先母扫墓,都要把兄弟姊妹召集齐了,一早带上纸钱和香烛,茶食、水果到郊外。“到了父母墓前,再按照长幼次序,磕头烧纸,不得马虎的。”

    D

    扬州人为何在清明之际吃“五新”?

    “甜菜头(即枸杞头)、黄黄子(即秧草)、芦蒿、马郎头(即马兰头)、香椿是扬州人在清明的时候,必须要吃的‘五新’,也叫‘五青’。”吴德祥告诉记者,“说起来这是讲究,其实是一种食俗,也是上市货、养生菜。”

    吴德祥说,以上所列的“五新”都是清火、败毒的时令野菜,都有一些苦味。“我们小时候,缺油少糖的,一吃到这些东西,就觉得苦,一苦就要想起亡故的亲人了。”如今,这些菜都是价格很高的“滋补菜”。“凉拌枸杞头,香椿炒鸡蛋,味道不要太好哦。”  

    除了新鲜可口的“清明五新”,老扬州还有不少特定的“清明菜”。“雪里蕻烧大粉”就是其中一道。陈金龙回忆说,除了上坟,清明节这天肯定要在家里给祖供菜供饭。“煮鱼、烧肉、青菜、豆腐自然不得少,还有一道菜就是‘雪里蕻烧大粉’,把大粉切成块块放油锅里慢慢煎,再放上生姜、葱、雪里蕻丁子,再用大火烧一下,起锅,才香呢。”

    清明螺,赛肥鹅。扬州人喜欢吃螺蛳,清明提前几天,不少老扬州人也会买上斤把活螺蛳,滴几滴香油,放在水里养上一两天,让螺蛳把泥吐干净,再剪尾下锅炒着吃。或者清明当天,买些螺蛳和韭菜,把螺蛳放清水里,上锅“响”一下,然后把肉用针挑出来,螺蛳头炒韭菜,是一道特别受欢迎的家常菜。“过了清明我们就不怎么吃螺蛳了,怕里面有蚂蟥籽。”张荣柱说。

    E

    寒食节是清明节的另一种说法吗?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至今仍有老扬州人保留着清明吃冷食的习惯。“不能动火,要不然老亡人在阴间不得安哦。”85岁的吴巧英老太太在每个清明节的当天,只吃些金刚脐(改成食字旁)、桃酥,喝点水,不生火做饭。这个习惯从小时候保留至今。

    曹永森介绍,寒食节是在清明的前一天,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文公流亡时的从臣介子推。晋文公重耳归国登基后,提拔奖赏了一批和他一起度过流亡生涯的随从,介之推耻于要求奖掖,晋文公也把他忘了,即史书上所说的“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后来介子推隐居深山,晋文公派人去邀请他。派去的人在山中找不到他,便放火烧山,以为介子推会逃出来,谁知介子推竟拒不出山,“抱木而死”。介子推为人品性高尚,人们为了纪念他,以后每年的这一天,家家户户概不生火做饭,只吃干粮,谓之“寒食”。

    此俗在隋唐年间十分盛行,因为没有炊烟,天空清明,故姚合在诗中指出“广陵寒食天,无雾又无烟”。直到当今,“寒食”的习俗还有遗存,扬州人喜食的油馓子、金刚脐(食字旁)、熟藕、青团等,据说在古代都排在“寒食”食品之列。

    F

    为何说“清明不打牌,死了没人抬”?  

    “清明不打牌,死了没人抬。”“清明不看戏,死了不如意。”在记者采访中,多次听到诸如此类的顺口溜。“其实,就是给自己清明节玩牌、看戏找借口或者托辞。”70岁的殷云珠认为,“清明节本来是一个怀念已故亲人的悲伤日子,怎么能出去打牌、看戏呢?所以有些好玩的人就编了这些顺口溜。”

    陈金龙也表示,在他小的时候,都没有听过这些“段子”。“不得什么名堂,就是想趁清明节外去玩玩。不过,清明节期间,春意盎然,大家在家里宅了一个冬天,确实是该出去踏青、郊游。这些俏皮话可以理解。”

    相对以上的顺口溜,“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清明到,吹麦哨。”这些谚语,挺让扬州人喜欢。前者是说,清明这天,妇女往往编柳球挂于鬓角,展示青春美丽。后一句是讲,麦子已经长到一尺来高。调皮的小孩把麦子的叶子折成哨子,吹出来的声音尖细。孩子们玩这个游戏,百玩不厌。

    曹永林在文章说,祭墓是怀念先人,寄托哀思,祭扫时人们悲哀恭敬、庄严肃穆。但离开了墓地,人们便心情舒畅、尽情游玩。“走马放鹰”、“斗鸡蹴鞠”、“童稚纸鸢”成了扬州人郊游踏青的娱玩项目。此种风习在明清时期尤为盛行,清代张岱在他的《陶庵梦忆》中以“扬州清明”为题,专为撰写了一个章节,描述了当时扬州清明郊游的盛况:扬州清明,城中男女毕出,家家展墓。虽家有数墓,日必展之。故轻车骏马,箫鼓画船,转摺再三,不辞往复。监门小户,亦必携肴核纸钱,走至墓所,祭毕,席地饮胙。

    “张岱的这段描述,自扬州城的南端始,沿路逶迤向北,直到扬州北郊的平山堂,这一线正是扬州踏青郊游的好去处!”记者 张庆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明节是怎么来的?(清明节五种传说)
苏州清明节那些旧习俗
上坟——农村记忆100系列
秒懂寒食、清明、清明节
慎终追远话清明 任蒙
【清明节习俗】汕尾海丰西坑过清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