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说说“本官”糊涂
□张蓬云
以清朝为时代背景的电影、电视连续剧中,大多数官员在面对同僚、下属或老百姓的对话里,都无一例外地自称“本官”如何如何。如:县官到基层视察,会说“本官这次来……”;知府听了下级汇报,会说“这事本官知道了”等等。说者洋洋得意,听者点头称是。其实,清朝的官员自称“本官”是绝对不会出现的。
自清入关之后,对于官制和官场仪式、礼数是十分严格的。各级官员的自称、互称绝不容许弄错,甚至胡说八道。在清代的衙门中确有“本官”一称,但那是地方州县等衙门中的吏役们用的称呼,就好像如今机关人员谈话说到顶头上司“我们县长”“我们处长”那样,是一种他称,而不是自称。如百姓告状来到衙门口,当差的会说:本县正有要事,没时间,回去吧。
清朝官员是有自称的,如知县对僚属或百姓必称“本县”,知府自称“本府”,道台自称“本道”,臬台或藩台自称“本司”;各省巡抚因都挂着中央某部的侍郎、副都御史等衔,因此,自称是“本部院”。
下级地方官员见到本省的上司时,自称也相当严格,官场规矩一点不能错。如:同知(知府的副职,五品)、知州(六品)、知县(七品)等以下的自称“卑职”,知府自称“卑职”或“卑府”,道台则自称“卑道”,藩、臬两司见督抚时自称“司里”。这些官场礼仪规定,每一个当官的都十分熟练,若此礼仪都不明白,还怎么混?
另外,下属或百姓对官员的称呼也有严格用语,乱叫不是自找麻烦吗?按《清官制》及清代官场礼数,只有正四品及以上官员(如道台)可以被称为“大人”,知府是从四品,只能被称为“大老爷”,五、六品的同知、通判、知州等,也可以接受“大老爷”的称呼,七品知县与其以下的八、九品的吏、佐杂官员只能被称为“老爷”或“太爷”。民间常说的“县太爷”就是这么来的。电视剧中,一些富商、地主见到县官就口称“大人”,那是抬举他,可那当官的是绝对不敢应承的,要让 “上边”知道了,那就该下岗了。老百姓有了冤枉事,县太爷不管不问或有意偏袒时,他们就拦桥告状,口呼“青天大老爷呀”,那便是想越级上告了,因为他呼叫的是“大老爷”(知府或同知、知州);当然,也有点捧捧你县官的弦外之音。可见老百姓对于官场的称呼还是掌握精准的,可惜如今一些影视编导们,却稀里糊涂,整得观众也“本官糊涂”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代官场上的称谓
中国古代官场上的“正、副职”:到底谁怕谁?
最有名望的七品官,地方官最害怕,连巡抚大人也得送礼
「首县十字令」
清代的地方官制:府县
催科与抚字:两难境地下明代地方官的矛盾及施政方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