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诸城刘氏:“清廉爱民”对接官风家风

诸城刘氏:“清廉爱民” 对接官风家风

  • 2014年04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张其凤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刘氏后人刘照手绘的刘氏村庄地图。
  清爱学园内的书画大多与刘氏没有关系。
                   2008年建的清爱学园专门展示刘氏家族的辉煌过去。
         刘氏后人刘照翻看自己整理的刘氏家族资料。
   清爱学园里挂着刘墉(左)和刘统勋(右)的画像。
  诸城刘氏家族自六世刘必显之后,官运亨通,出现诸如刘统勋、刘墉等朝廷不可缺少的股肱之臣。刘氏家族的子孙们,无论上至一品,还是下至七品,都秉持“清廉爱民、造福一方”的做官准则,受到百姓爱戴。
  这个伴随着清王朝兴起而兴起的家族,在清王朝腐败时,开始转型,投身医学,从而未遭遇真正意义上的衰落。也许就是弥漫整个家族的正气与清廉,使得刘氏家族在今天依旧书写着自己的辉煌。

  文/片 本报深度记者 刘帅 
本报《今日潍坊》记者 赵磊
实习生 葛若佳            
官显莫夸,不立碑传
  3月23日,记者来到高密市逄戈庄时,这个村庄与附近村庄并无不同,同样被郁郁葱葱的麦苗环抱,无石碑牌坊,平淡无奇。
  但就是这个逄戈庄,诸城刘氏居住地,曾三世之内出了刘统勋、刘墉等4位翰林,从逄戈庄共走出11位进士,149个监生。
  “你无法从村子里找到任何关于刘氏家族的古迹。”按照村民指引,记者唯一能发现的建筑物是2008年新建的缅怀祖辈的清爱学园,诉说着这个家族清廉爱民的家风。
  守候刘氏后代辉煌的是诸城刘氏十七世刘照,他告诉齐鲁晚报记者,明末刘氏迁入诸城(后逄戈庄划入高密市),“起先为奴,到四世时,才开始有读书人。到五世刘通一代,诸城刘氏开始转型。刘通为家族第一次赢得社会声誉,上了官修诸城县志。”
  “刘通有一股不甘人下的倔强之气,只有不甘人下,方有崛起的可能。这是世家开创者的一种基本气质。”研究诸城刘氏家族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张其凤告诉齐鲁晚报记者。靠个人努力,刘通最后成为邑庠生。
  到六世时,刘必显考中清朝顺治年间的进士,官至五品员外郎,成为真正的官员。
  明朝天启年间,刘必显就中举了,但此后数次会试不第。但他继承了父辈的倔强之气,努力了28年,终于在53岁时,中了清朝的进士。
  “余性傲急,且无宦情,惟思得进士二字,启牗后人耳。这是刘必显自己讲的。刘必显如此重视功名,是为后人做楷模,要重科举。”张其凤说。也许就是在刘必显的激励下,他的儿子刘棨、刘果中皆中进士。
  勤学苦读,重科举铸就了刘氏家族。哪怕地方为官,刘氏后代也重视文化教育。刘棨在陕西担任宁羌知州时,特意设立书肆,建立义塾。有时甚至亲自授课,使得三百年未曾中过举人的宁羌之地,有两人中举。
  自13岁开始钻研刘氏家史,72岁的刘照说,刘必显为官清廉,为自己后代立下家规。“要当官清廉,积善行德,官显莫夸,不立碑传,勤俭持家,丧事从简。”
  清廉爱民的家风,也为刘氏家族崛起助推了几次力。刘棨在升任宁夏中路同知,未及赴任,母亲便去世。但刘棨刚刚替百姓缴纳赋税,负债累累,没有盘缠赴任,不得已给四弟写信求助,请求他代为变卖自家田产。但是刘棨的田产贫瘠,不易出手,刘棨四弟无奈只好把自己的田卖了,为刘棨筹得盘缠。
  就因清廉爱民、风裁峻整,在康熙主持的多次全国官员评比中,刘棨多次进榜,使得他在朝廷中的影响力增大,后来官至布政使,从二品。
  “刘棨是真正夯实诸城刘氏世家之基的重要人物。”张其凤说。刘棨有十个儿子,六子是荫生,十子是监生外,八个儿子都中过举,其中三个是进士。
有实学方能重用
  电视剧《天下粮仓》与《宰相刘罗锅》曾风靡一时,人们为刚正不阿的刘统勋、清廉爱民的刘墉所动容。刘统勋、刘墉父子在乾隆年间同朝为大学士,刘墉之侄刘镮之在嘉庆年间任尚书,3人死后分获谥号“文正”“文清”和“文恭”,被称为“一门三公,父子同宰”,他们身上的清廉爱民作风造就了刘氏代代官运的亨通。
  “风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人人皆生怨恨之心。整个社会怨气丛生,则创业之举无从谈起。”张其凤说,乾隆想励精图治,必先整治官场风气,因此特别倚重清正的刘统勋。
  刘统勋一身正气,使得投机之人无处钻营,他曾严词拒绝“世家子”趁年末之机奉上的大笔钱财,而且对深夜叩门者避而不见。
  正是由于清廉,刘统勋毫不畏惧。1753年发生的南河亏帑误工大案的主角之一是乾隆爱妃的父亲高斌。刘统勋秉公办案,毫不手软,将案情一一查明回奏乾隆,乾隆痛下决心,处死主犯,勒令高斌等赔补,并押解高斌陪赴死刑现场,使其误认为要将其斩首。
  刘统勋谢世后,于敏中独掌大权,无人掣肘,清廷官风随之大变,其后和珅擅权,“政府之事益坏。”幸得刘统勋的儿子刘墉和刘墉的侄子刘镮之等后代也秉持清廉爱民之家风,并受到重用。
  刘墉曾经与和珅利益集团有三次交锋。在厘革粮弊案中,刘墉弹劾大批腐败官员,这批官员形成合力使得乾隆不再信任刘墉。乾隆晚年将刘墉协办大学士降为侍郎衔,驱逐出南书房。
  刘墉走后,和珅一伙更加肆无忌惮,乾隆又不得不借助刘墉的威信,收拾被和珅一伙搞得乌烟瘴气的政局。半年之后,乾隆将刘墉从顺天招回中央。嘉庆年间,刘墉被封为定册元老,拜体仁阁大学士。
  不仅仅官至权要的刘氏后代能清廉,小官也能如此。刘棨儿子刘纯炜担任分宜知县三年,任期届满时因贫困无法回家。九世刘埘担任成县知县,最终积劳成疾,病死在旅舍中,因贫困,尸体都无法运回老家。 
  “官员清廉爱民,百姓才会拥护,关键时候官员也能拥护。如果刘墉贪污腐败,是和珅利益集团中的,那么刘氏家族命运会大大不同。”刘照告诉记者,作为官员,有实学方能重用。
  八世刘统勋、刘纯炜等专注于水利工程,到九世刘墉、刘界、刘炯等,形成了诸城刘氏家族上水利实务的波澜。在《清高宗实录》中,刘统勋的名字总共出现过814次,频率惊人。而因水利被提到的比例占到四分之一。从统计数字上看,水利在刘统勋的政绩中所占比重很大。
  自乾隆元年,乾隆命刘统勋学习海塘、河道工程事务,到乾隆三十四年最后一次出差处理漕运事务,其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将大量的精力投入海塘、赈务、河工水利各项制度建设以及革除河工诸多弊端的水利事业中,成为当时最为乾隆倚重的水利名臣。
  刘统勋曾经三战洪水,治理黄河铜山、孙家集、杨桥大溜漫口,拯救大量农田和农舍。刘墉也处理曹州漫工、漕运等。“有实学的官员治水,则能使得百姓免遭水患;有经济头脑,则能使得百姓致富。有实学才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张其凤说。
辱没祖宗者刀铡油烹
  “‘清爱学园’中的‘清爱’来自于‘清爱堂’。”刘照告诉记者,“清爱堂”是康熙赐给刘棨的匾额。
  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位皇帝与刘氏关系非常密切。除雍正外,其他皇帝赏赐刘氏至少七块匾额。
  乾隆主动为刘统勋赐题“赞元介景”、嘉庆皇帝为刘镮之母亲赵太夫人七十寿辰赐题“贞寿延祺”。
  乾隆将刘统勋纳入五阁臣,并对刘统勋评价道,“汉大学士之足资倚任者,张廷玉而后,有刘统勋……统勋练达端方,秉公持正,朝臣罕有其比。”乾隆甚至恩赐刘统勋孙刘镮之为举人,这些都是人臣最高待遇。
  刘氏家族受到皇帝倚重时,刘墉也敢于与乾隆叫板。乾隆禅位时,和珅怂恿乾隆只传位不传皇帝玉玺,从而为内禅制造出一出历史闹剧。大臣们害怕得罪乾隆,不敢向其明言,只有刘墉进宫,劝说乾隆:“传禅而不与大宝,则天下闻之,谓陛下何?”替嘉庆追回了玉玺。
  嘉庆皇帝拘捕和珅后,第一个找的大臣不是纪晓岚,也不是他的老师朱珪,而是刘墉。足见嘉庆对刘墉的重视。刘镮之与嘉庆、道光关系很近。  在清爱学园中,有刘墉给纪晓岚哥哥纪晴湖的墓志铭的拓本。“这是纪晓岚家族后代纪文礼送过来的。在乾隆年间,纪晓岚是刘统勋的弟子,也是《四库全书》馆总裁。刘墉是副总裁,纪晓岚与刘氏一家交好。”刘照说。
  刘氏家族与乾隆、嘉庆朝的不少官员交游较多,但不因私废公。纪晓岚出自刘统勋门下,乾隆年间两淮盐引案案发,刘统勋负责查办,结果发现给前两淮盐运使卢见曾通风报信的人,正是卢的亲家纪晓岚。刘统勋照实奏报,刚授翰林院侍读学士不久的纪晓岚获罪革职、发配新疆。
  同样是刘统勋,以其严谨求实之态度在卢见曾病逝狱中之后依然审慎勘查,上书乾隆详述卢见曾为官时整修西湖水利等业绩,同时指出案发时扬州一些官员和盐商可能狼狈为奸、栽赃陷害,卢见曾实际罪不至死。因此案被贬谪的纪晓岚便有了返京的可能。
  刘氏家风很严。刘必显除了在价值取向上“崇淳厚、黜浮华”外,还家法严厉——“教其子,每不称意即挞之。”刘棨也是如此教子。据“文革”前曾多次到过逄戈庄的高密市督导室主任韩金绶先生讲,刘家大院内有三口铡刀,有一口油锅。据传是刘棨传下的家法,如有不肖子孙辱没祖宗,就刀铡油烹,绝不姑息。
  这造就刘氏后代在外谨言慎行,使得他们能宽容地与他人相处,不会飞扬跋扈,也不会因私废公,遭人诟病。
官运衰败后,靠医学兴家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是许多世家的写照。但世家子弟有一技之能,即使家族没有鼎盛时的辉煌,也能有自己的幸福安康。
  “我老爷爷就是有名的中医。”刘照介绍,诸城刘氏家族除是官宦世家,还为医学世家。出现瘟疫学大家刘奎和药饵学专家刘臶等医学大家。
  九世刘奎自称年少时多病,受父亲刘绶烺影响,对岐黄之术萌生浓厚兴趣。在官场上亦有可为的刘奎在中年抱定“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志愿,决意不走仕途,刻苦攻读医书。刘统勋不但不责备刘奎,反而介绍刘奎跟随名医郭右陶学习临床医术。
  刘奎针对当时瘟疫流行,百姓病死荒野的现实,自己吸收明末瘟疫学家吴又可等人的经验,沉研医理,独树一帜,著的《松峰说疫》和《瘟疫论类编》等,学术成就很高。
  1987年,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古籍整理的指示精神,以及卫生部1982年制定的《中医古籍整理出版规则》要求,《松峰说疫》被纳入《中医古籍整理丛书》书目中,2009年又被点校出版。
  刘照告诉记者,诸城刘氏后代许多人从医。刘奎的三个儿子就从医。后代更不乏其辈,一直延续至今。现年83岁的诸城刘氏十五世刘镜如和女儿刘济英还从医,刘镜如中西医贯通,为青岛市医学会会长、青岛中医学会理事长。
  “在光绪年间,刘氏家族还有许多官员,县令和知府等,但辛亥革命爆发后,刘氏家族转入医学和教育等方面。”刘镜如告诉本报记者。
  刘镜如对记者回忆道,民国时,他的父亲是青岛当地有名的中医,坚持“赤贫无力者免费,亲友送诊”等原则,还经常组织同行在城市中对社会公众进行义诊。刘镜如在过去也经常将父辈的行医规则讲给在青岛市立医院做医生的女儿刘济英。
  在刘照的描述中,过去经常有达官贵人请刘氏家族人去诊断病症,动不动就用大轿子来抬。
  “但达官贵人们派轿夫来请,先辈们很少去。他们要求自己雇轿子。先辈们就让邻居家贫困的人去做轿夫,抬着他们去看病。那些达官贵人也会给轿夫好吃的或者一些钱。这等于变相帮助穷人。”刘照说。
  如今已经离休、只懂西医的刘济英正在跟父亲学习中医。  
清爱学园: 谁在对传统坚持
  本报深度记者 刘帅
本报《今日潍坊》记者 赵磊

  走进清爱学园,所见到的刘氏家族遗留下的文物资料几乎为零,三个展室中,其中两个展室全部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历代书画(复制品)。
  这些复制品主要是刘氏后代刘剑初的功劳。刘剑初堂弟刘剑升告诉齐鲁晚报记者,2008年,刘剑初特地从台湾回大陆,筹划成立清爱学园。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刘剑升的父亲和刘剑初等亲戚离开大陆前往台湾地区。之后,刘剑升和母亲就离开了逄戈庄,不久母亲去世,刘剑升被送往别人家生活,改姓宋。  “上世纪70年代,父亲的书信寄到了逄戈庄,逄戈庄的亲戚再转告给我。就这样,我和父亲通上了信。”70岁的刘剑升告诉记者。
  1989年,相隔两岸数十年的刘剑升终于如愿,前往台湾看望父亲和其他刘氏亲友。在台湾的刘氏亲友随后也回大陆探亲。当时,刘剑初回到大陆,就发起筹备建立刘统勋、刘墉的纪念馆。
  2008年,在刘剑初的倡议下,刘氏家族及企业捐资建立了清爱学园。由于刘氏家族大多数文物都已被破坏,他们只能复制其他文物来填充。刘剑初就利用自己在台湾的关系,复制了郎世宁的《八骏图》等与刘氏家族关系并不大的书画。
  清爱学园的建立也汇集了大陆刘氏家族人的义务支持。刘剑升从潍坊市区搬到逄戈庄村,买下了逄戈庄村一处破旧房屋,进行重建,负责看护清爱学园。2008年他就在逄戈庄住下,每当有游客探访刘墉家时,他就会打开清爱学园,将刘氏家族的辉煌展现给大家,有时甚至带着游客去几公里外的刘墉墓。
  逄戈庄与刘氏家族过去的辉煌都已无法再现,所有的记忆均来自于村中72岁的刘照。刘照告诉记者,他从13岁就开始研究刘氏家族的资料,一直研究到现在。在黑暗的房屋中,他将记载着刘氏家族资料的两本笔记本展现给记者看。当着记者的面,他甚至熟背刘氏家谱上的资料。
  刘剑初建立清爱学园的倡导,也许是对这位刘氏家族研究者的最大安慰。刘照告诉记者,清爱学园关于刘统勋等人简历都是靠他传记下来的。他还将一张手绘的地图展示给记者看,他说民国时,逄戈庄有自己的古建筑和护村河,村子长约900米,宽约500米。
  “河叫向阳河,有个清爱小学位于西北处,四个角落有炮台。”尽管都已经觅不到痕迹,但刘照对这些耳熟能详。
  清爱学园已经成为刘照的另外一个家。刘照每天7点半到清爱学园,除中午回家吃饭外,他一天至少8小时待在清爱学园。
  他还会接到全国各地的电话,声称自己是诸城刘氏后代,“很多人做了官或者生意发达了,就来认亲。”
  “没有证据,我们是不会给他入族谱的。”说这话时,刘照手中握着近百张全国各地前来认祖的人的名片。
  曾在公社里做司法干部的刘照告诉本报记者,受积德行善家风的熏陶,他对于逮住的小偷,时常予以宽容。刘照会告诉小偷,自己不是不逮他,一旦逮住,小偷可能会与政府为敌,也会拖累家庭。“但对于惯偷,我不能纵容。”
  就是这个对家族资料颇为热爱的人,为了方便自己研究刘氏家族资料,甚至拒绝去担任村支书。
  刘照告诉记者,如今刘氏族人有的做官,有的经商,有的还在村子里做农民。而村子的贫富差距似乎与周围村子无异,“但我们村子风气治安比其他村子好。”
  对于家族的过去,刘照的女儿和刘剑升的后代都已不感兴趣,甚至有些冷漠,这让他有些失落。
  不过,令他欣慰的是,身在青岛的刘镜如的孙辈经常询问刘镜如刘氏家族过去的故事,远在台湾的刘剑初也几乎每年都带着家人回到清爱学园,来瞻仰、拜祭刘墉墓。

刘统勋的 “阳光政治”模式
  刘氏祠堂牌匾“清爱堂”,出自康熙宸翰所赐。其“清爱”两字即“清廉爱民”的简写。“清廉”与“爱民”是刘氏为官子弟践行的重要人生信条,这也是刘墉家族作为清代著名仕宦大族其“家”与“国”相对接、“家风”与“官风”相对接,最后造就两世名相的根本原因。
  刘必显作为第一个进入仕途的刘氏子弟,首先为子孙奠定了清刚廉洁的基调。乾隆《诸城县志》称刘必显“风裁竣著,不可以私干”,而且“教子孙亦以厉(“严守”之意)廉隅(棱角,喻品行端方,有气节)为吏治之本”。
  这种清刚廉洁之气,在其后人身上得到发扬光大,其二子刘果,在太原推官任上“有富人某,讼产先馈黄金五百,做黄鼠以进”,刘果峻却之。当时谣曰:“死黄鼠瞒不过活青天”。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刘统勋既自行“节俭”,又严格要求下属,同时素丝自厉严拒任何贿赂。担任钦差大臣出行,他只带六七匹马和两个仆人,停驻驿站,食宿从简,所用都是州县供应,严格恪守标准,绝无额外要求(许多大臣到驿站的消费是刘统勋几十倍甚至更多,清铮臣洪亮吉讲驿站接待费用豪奢乃是清代国库亏空重要原因之一)。为防止下属招摇,到驿站后,他住前面,仆人住后面,使仆人不得随意与地方人员交接,避免了许多地方大员与重臣仆人勾结酿成的种种祸患。
  即使老朋友的子侄借过节之机以看望前辈名义所行之贿,刘统勋也一文不沾。对于其他投机钻营者更是风骨凛凛,如有暮夜叩门之人,他对其讲“暮夜叩门,贤者不为”,并嘱其明天大堂上相见。这样就杜绝了投机钻营者的门径,同时也解除了天下人猜疑不定的可能,套用今天时尚的话说刘统勋实施了一种“阳光政治”模式,使大臣与下属之间的交流因此可以风绝弊清。
  自古以来,官员受贿,常以无法拒绝为由半推半就接受,一旦开始便无法止步,只能愈陷愈深。而统勋此举,实深得刘必显防微杜渐“厉廉隅”之法,规避了任何受贿的可能,久而久之,举世皆知,行贿者自会望而却步。在其带动下,终于酿就乾隆中期社会清正风气。其后继任者于敏中,大开奔竞之门,遂使社会风气急转直下,到了和珅尤甚,遂使大清王朝走向衰退。体仁阁大学士刘墉,德高望重,在举世奢靡、尤尚浮华的和珅时期以其敝衣恶服的装束,冷静地徜徉于朝堂之上,与奢侈浮靡对着干,为朝廷带来一股可贵的清俭寒素之风。去世后其谥号为“文清”,也说明“清廉”是其重要品行。
  逄戈庄刘氏子弟在刘必显影响之下,不仅人人“厉廉隅”,而且还采取了正反两种措施,以防止后世子弟败坏清廉门风。正面措施就是在逄戈庄刘家大院内分设东西数排平房,自称“官宅里”,用以专门接待因在外为官清廉而在老家贫无立锥之地的子孙。其反面措施就是对辱没祖宗者施以酷刑,如有不肖子孙,就刀铡油烹。
  刘氏庞大的家族官僚群体中,没有一个人因为贪污受贿而获罪或罢免,这就无比雄辩地说明了“清廉”官风的养成,对于一个仕宦大家族多么重要,而在“清廉”官风上做得最为彻底最为杰出的刘统勋、刘墉父子,也终成一家两世名相的历史佳话。
刘墉与袁枚的 恩怨是非
  刘墉与主持江南文运近五十年的袁枚有一段学界至今仍聚讼纷纭的公案。许多人认为两人关系势同水火,甚至有刘墉试图驱赶或杀害袁枚之说。关于这些,袁枚曾在自己的笔记中予以澄清。
  清军入关早期,抵抗最激烈者莫如江南,故清代统治者对江南文人始终保持警惕,不惜大兴文字狱以杀鸡儆猴,刘墉即参与数起,他“风声甚峻,人望而畏之”或许有这方面的因素。袁枚作为江南文坛领袖,桀骜狂放,便有人传言刘墉会拿他开刀。
  袁枚对传言一开始持怀疑态度,直到刘墉专请他作《江南恩科谢表》,终于释然,认为此前所传皆捕风捉影。刘墉离任时,袁枚曾为他献上送别对联和送别诗,其联为“月无芒角星先避,树有包容鸟亦知”,刘墉二十多年后担任会试总裁时,竟然还能向内监试官、袁枚好友王葑亭吟诵此句,让知此事的袁枚感慨万分。
  刘墉数次仕宦江南,但第二次督学江苏时,政风与第一次迥然相异,圆滑温和许多,原因可能有多重,譬如遭遇贬谪之后已知官场险恶、人情冷暖,譬如官至高位后知道藏锋蔽芒,或许袁枚的建议也是原因之一。
刘墉仕途波折
  乾隆二十年(1755)九月,刘统勋因办理巴里坤哈密驻军事宜,附合将军永常办理失宜,被革职解京治罪。盛怒之下的乾隆,还将刘墉革职入狱。
  幸亏乾隆后来天意回转,释放了这父子俩,但刘墉却没有官复原职——左春坊左中允,而是回到了两年前的位置——编修一职上。
  刘墉回到翰林院以后,好运再次降临。乾隆二十一年(1756)五月,刘墉充任广西乡试正考官,九月份,乾隆钦点刘墉以编修放安徽学政。不及三年,又被调任繁难要缺——太原府知府,使其成为独当一面的地方大员,后又被擢为正四品翼宁道台这一更高的地方官职。
  乾隆三十一年(1766)正月,刘墉在太原府知府任内时的下属阳曲县令段成功导致国库亏空事被查出,刘墉以失察罪险些丢掉性命,因乾隆格外加恩,才被发往军台效力,刘墉从好运之巅再度跌入命运低谷。
  戴罪充军效力的刘墉,蒙恩于第二年五月,由军台释放,回到北京。先在修书处工作,后又在国史馆行走,官衔重新回到十五年前的起点——编修,一个七品官的位置上。又过了17个月,即乾隆三十三年(1768)的十二月,刘墉时来运转,被授予地位十分重要的江宁知府。之后一路做了江西盐驿道、陕西按察使、湖南巡抚、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距当时最高的职位——大学士,仅半步之遥。直到嘉庆二年(1797),刘墉在众望所归的情形下,拜体仁阁大学士。

刘统勋 对进士态度
  李道南进士去拜访刘统勋,本来像刘统勋这样被皇帝倚信、被大臣推重的名臣,能给李道南见面机会就很给面子了。刘统勋尽管自己疲劳不堪,仍能在百忙和身体不适的状态下,破例接见,应是超规格的一种待遇。
  但理学出身的李道南却对刘统勋的“偶一欠神”十分较真,竟因此告退。这本来是件令人尴尬的事情,连刘统勋本人开始似乎也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因此不解地问:“方坐未一言,而退何也?”
  当得知李道南缘由时,刘统勋对李道南未表示半点不满,反而予以高度重视。将理学大家张载的名言“学颜子之学,志伊尹之志”赠给李道南。
  摘自或参考《清代诸城刘氏家族文化研究》(张其凤 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今日名人」宰相“刘罗锅”与诸城刘氏望族
明清科举人物传之十三——山东诸城县刘统勋—刘墉家族(五)
山东诸城刘氏家族,祖孙五代同为进士
起底刘氏家族
刘罗锅家族显赫 刘墉父子同为清大学士
清爱堂刘氏源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