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口岸桥之最

地理

福星桥拆除后就近新建的南官河大桥。
重建庆元桥远眺。

    □戚正欣(高港)

    口岸桥之最

    口岸地处长江之滨,镇区内水网密布、河道纵横,全靠座座桥梁勾连交通,历史上素有“十庙九桥”之说。与当地耆宿探究“九桥”的名称,众说纷纭。有说“九桥”系泛指的,言其多也。有说“九桥”实有其名的。

    最年长的庆元桥

    庆元桥位于横贯镇区的柴墟河上,据说因建于南宋庆元年间而得名,至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早在此前的北宋乾德二年,因长江岸线崩塌,泰兴县治从距此不远的长江边的济川镇移治于此。当时的柴墟河上只有搭建的简易小木桥一座,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于南宋庆元年间将木桥改建为拱形石桥。此后历代屡有修缮,最后一次大修为晚清时期,所有石料均由当地木商从上江乘木排带来,石质全为花岗岩。

    庆元桥为单孔拱桥,高高的桥身似彩虹凌空,硕大的桥洞如满月出水。桥东西向长16米,宽4米,桥面两侧麻石铺阶,台阶上铺有两道平平的坡道,专供独轮车行走,由于年代久远,平坡的中央已被车轮碾出一道道深深的沟槽。桥的两侧有高约1米的石栏杆,栏杆由栏板和栏柱组成,栏板上雕刻着花卉动物之类的吉祥图案,每根栏柱顶上镌刻着一只栩栩如生的小石狮。站立桥顶,桥两端的街道、桥下的河流以及河两侧的临水房舍尽收眼底。

    记得还在我三四岁的时候,全镇举办过一次规模盛大的提灯会。高高的庆元桥上,用竹木搭起了巍峨矗立的牌楼。入夜,成百上千支蜡烛齐放光彩,远处看去,似天上宫阙降临人间。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摩肩接踵

    地从桥上通过。长大后听人说,那次提灯会,是为庆祝宁沪杭解放而专门举办的。当时,我们这里已经解放,而新中国尚未成立。

    庆元桥拆于1972年,柴墟河拓宽改造,在原址附近建了座钢筋水泥的双曲拱桥。最近,为建设“口岸水景街区”,一个在原址重建的古庆元桥已经完成,虽然已不是原先的旧物,但千年庆元桥的雄姿还是多少得到了一些体现。

    最传奇的跨鹤桥

    跨鹤桥又叫赵公桥、赵家桥,位于口岸东首赵家场通往灯架湾的柴墟河上,据光绪《泰兴县志》记载,该桥始建于明崇祯年间,由地方乡绅赵厚培负责筹建,故又名赵公桥,距今已有近四百年历史。后于清嘉庆三年由生员薛引等倡建为石桥。

    据传,该桥于崇祯年间建成时,适逢朝廷开科考试,桥西侧的赵家一赴考的学子清晨刚跨上桥头,就碰到一对仙鹤在桥上对其鸣叫,随后一路随行飞翔,直至护送到京。后该学子果真金榜题名,众人都认为是仙鹤的引领和庇护所致。此事传开后,众乡亲甚感神奇,认为乃是祥瑞之兆、地方之福,遂将此桥称为跨鹤桥。

    跨鹤桥为三孔,长近20米,宽4.5米,用料为上等麻石(花岗岩)。中间桥面六块,每块长7米,宽0.7米,厚0.45米:两头桥面略短,每边亦六块,桥两侧各有一道高近1米的栏杆,石栏及栏板上雕刻着象征吉祥如意的仙鹤和祥云。

    跨鹤桥位于镇东北城乡接合部,是口岸东北片乡民进镇的必经之地,数百年间,这里不仅因传说而出名,还是进出镇区的必经要道,战争时期就成了扼守镇区的关卡。1941年日寇占据口岸后,在镇区四周构筑了铁丝网,这里就成了日本兵把守的岗哨之一,广大群众从此通过,不但要查验“良民证”,还得对日本兵点头哈腰、打躬作揖,受尽了凌辱。与此同时,新四军与日寇斗争偷袭镇区,以及攻打盘踞寿胜寺的日本兵,也都是从这里闯关。因此,跨鹤桥见证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和中国人民的不屈反抗。

    1972年,柴墟河取直拓宽,取代此桥的是由此向东100多米处的泰高公路桥。跨鹤桥消失了,拆下的石头被拿去铺路和修建水利工程。

    最富态的福星桥

    福星桥是口岸体量最大的桥,是口岸通往河西及西洲各村重要的通道,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光绪三十年经乡贤栾啟元等倡议,金寿帮各木号等积极捐款,历时四年翻建为石桥,桥长27米,宽4.7米,桥面宽阔平坦,下面的两座石质桥桩将桥洞分为三孔。每逢夏秋涨潮时,从南边江口滚滚而来的大潮,汹涌澎湃地直奔大桥,撞击着桥桩南边锋利的石尖,潮水被劈成两股,向北奔流。落潮时,河水又经桥桩的北锋尖,一泻千里直奔大江。由于水流太急,石桩的锋头太尖,南来北往的大船常有在这里出事的。

    那时,每年端午节的下午,这里成了观看龙舟比赛的最佳场所。从龙窝口划来的龙舟到这里汇集,咚咚锵锵的锣鼓声和船上水手的号子声响彻小镇上空。桥栏杆旁,站满了观看赛龙舟的红男绿女,他们或伸颈高呼,或呐喊助威,不时有人向水中投掷用空蛋壳包裹的钞票和物件,以吸引水手们。有时,也有游泳好手从四五米高的桥栏杆上跃入急流,追逐着龙舟嬉戏,欲和水手们一较高下。

    随着1956年南官河的整治,福星桥被拆除,在原址南100多米处,先是新建了一座木桥,后改建为双曲拱形桥。三年前,又翻建为更为壮观的水泥大桥。福星桥拆除后,原桥面一块刻有“福星桥”三个苍劲端庄大字的长条石至今还安然躺在南官河东岸的河坎上,诉说着当年的风光与繁华。

    最繁荣的金记桥

    金记桥位于与南官河交汇处的柴墟河上,这里北通镇区,南通龙窝口码头,早在柴墟河形成时,这里就建有一座简易木桥,十九世纪中叶以后,随着龙窝港口的繁荣和沿河木商的聚集,金寿帮木号登上了口岸的舞台,沿南一线人流物流量空前增加,原先的木桥已不适应需要,于是金寿帮各木号在兴建金寿会馆的同时(十九世纪末年),为沟通各木号与会馆之间的往来,决定捐款改木桥为石桥,桥建成后取名“金记桥”,并刻石于桥侧。

    金记桥南北向跨柴墟河而建,大大有利于沿河木排业的发展和口岸镇区的繁荣,促进了港、镇一体化的进程,在口岸的城镇发展史上起着重大作用。

    金记桥为石板平桥,长近20米,宽约3米,桥面由南北向的三段组成,每段有并列的三块长条石,中间一段石板略高,两头石板略低,桥下有三孔,有两排石柱桥桩。桥面板距水面较高,大船将桅杆倒下后能够从桥下通过。

    金记桥东的柴墟河北岸为黄鱼滩,百十米长的河滩上住着十多户以服务于黄鱼船为生的人家,每年端午前后,来自吕四、舟山的渔船来此销售黄鱼,黄鱼滩上的人就出面帮助联络与照应,或为渔船做些杂工,或贩些黄鱼转手倒卖。由于金记桥一带经常停泊黄鱼船,往来这里的人又多与黄鱼或黄鱼滩有关,因此,金记桥又被称为黄鱼滩桥。

    1972年柴墟河拓宽取直时,整个黄鱼滩全部被挖去,金记桥也拆除了,在不远的地方重建了临时木桥,再后来,兴建了钢筋水泥的向阳桥,到后来就成了新辟的向阳路上的一座大桥。

    除了上述几座大桥外,镇区还有若干小一点的桥,如宝善别墅门前柴墟河上的小木桥,都天庙东北去孙家巷子路上的磨子桥,白马庙北侧的小石桥。

    此外,值得提起的还有位于镇区城隍庙西北角虹桥口的“三步两张桥”,许多人都认为它们应在旧口岸“九桥”之列。

    “两张桥”的北头相距不到三步,可是到了文人嘴里,便津津乐道成了“三步两张桥”。这“两张桥”已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市政建设中填平了,桥的原址现在已成为宽阔的城市道路。“三步两张桥”的传说印证了人们常说的一句话:百闻不如不见,见后不过如此。(作者供职高港区口岸街道办事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风情】《故乡的河》《故乡的夏季》《故乡的“两通”河》《家乡的小镇》《家乡的小街》《家乡的毛竹》
山河春色 | 千年廊桥的秘密
木桥镂窗 沙溪古镇 (旅游览胜)
马文卫| 赏析一篇情景交融的文字
【江苏】高语欣《​爱心桥》
大连有名无桥的青泥洼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