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蒲津溯源

蒲津溯源

古镇老街区(蒲津)。

    据《续纂泰州志》和《泰州乡土志》记载,蒲津是白米地区的一个古渡名,曾作为行政区划名。在繁华的白米大街上,相继出现过“蒲津酒家”、“蒲津商店”的招牌,已故乡贤翟玉符先生所作的竹枝词集也名为《蒲津竹枝词》,说明白米曾以蒲津命名。

    顾名思义,先从津字谈起。津,渡口也。白米过去确有一处古渡,一直到民国八年,白米大桥建成以前,这处渡口仍然是人们南来北往的主要通道。

    公元前160年前,西汉吴王刘濞开挖运盐河,平原开凿新河,通途变为天堑,为方便南北两岸群众的生活、生产,便设立渡口。在渡口东北约二里的地方,是大片沼泽水洼地,密密生长一丈多高的青蒲。民间流传着“白米河中淘白米,青蒲岸上晒青蒲”的诗句,可见当时白米附近确实有大片沼泽地长着青蒲。另据麋鹿化石分布情况来看,截至1987年,全国计有168处出土了野生麋鹿化石,姜堰区境内有54处,白米镇境内占5处。而麋鹿就生活在水草丰盛的沼泽洼地。时人便以地方特产及其地理特征,命此地为蒲津,即生长着青蒲的渡口。这与白米古代的特定地理位置及其自然特产的实际状况,非常吻合。

    白米大桥建于民国八年,原渡口是石头码头。民国初年,位于白米河南的华严寺老和尚寿洪发誓要做一件功德事。他除了拿出自己一生的积蓄之外,化缘达五年之久,竭尽辛劳,集钱购料,单桥桩就寻了三年,每边八根。民国八年春动工,历时数月,建成一座木板桥,这是近百年内的事。

    滔滔通扬水畔,巍巍白米桥边,犹见数块磐石,有的袒胸露肚,有的深深地埋在河坎土中,有的稍稍露出一角,这就是古代蒲津渡口的历史见证。

    白米镇名正式见诸史册,在明代万历年间。明代万历《泰州志》“四境图”和“乡都”中都有白米镇的记述,此后,蒲津这一地名逐渐被白米所代替。至1934年,由于行政区划变更,“蒲津”不复存在。随着白米大桥的建成,渡口废弃,北边的沼泽洼地也随着历代居民的日增而逐渐填平,青蒲绝迹,故而蒲津古名,逐渐被人们遗忘。

    回首千年,访踪觅迹。古渡、流水、人家,青蒲、小陌、野洼。这个闭塞、静谧,户不过十,人不过百,方不过顷的桃花源式的乡村旧址,而今已发展成数十平方公里,千户万人,交通发达,工商繁荣的江苏名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东台青蒲琐谈
悠悠4000千年文明史------中国姜堰
黄河出土的四尊大铁牛:水淹千年不腐,为我国最重文物
合河关
留社丛刊第二辑 · 雅集酬唱(二)
山西运城永济蒲津渡遗址黄河大铁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