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以故事演歌舞

以故事演歌舞

——兼评国光剧团《百年戏楼》


  □翁思再
  戏曲舞台“有动必舞,有言必歌”,王国维总结为“以歌舞演故事”,即以故事为载体,表现的是技术方面的“玩意儿”——唱腔、身段、舞蹈、武打,等等。然而,不久前国光剧团来上海演《百年戏楼》《水袖与胭脂》《孟小冬》三出戏,叙述故事的外围结构未必“有动必舞”,而是生活化的话剧手法。那么戏曲在哪里呢?——随着情节的推进,编导经常会信手拈来“戏中戏”桥段。这些独立的表演结构是脍炙人口的老戏。它们非歌即舞,一段一段地拼接,既表达故事里的内容,又独立地体现戏曲的艺术之美、程式之美,进入戏曲观众的技术观赏点。对于新编剧目的这种新的做法或美学追求,我认为可以把王国维的话倒过来说——称之为“以故事演歌舞”。
  传统戏曲(尤其京剧等传统积淀丰厚之剧种)观众,与话剧、影视观众不同,往往重在看技术,看角儿。纯为看故事情节者,甚至不妨直接去读剧本。国光剧团“以故事演歌舞”的实验与王国维所说殊途同归,其故事照样是歌舞的载体,照样体现了戏曲的艺术特色和技术优势,不过是歌舞的独立性更强,情节为技术观赏点服务的取向更明确而已。
  在这次看到的三出戏中,我最喜欢《百年戏楼》。
  像《百年戏楼》这样,对梨园人生况味和戏班固有矛盾提炼、概括得如此准确而深刻者,在以往剧作中并不多见。该戏呈现了两个故事,都同师傅、徒弟之间的离散分合有关。第一个故事里的一对师徒有着相似的经历:他俩为了男旦的尊严先后改归了老生行当。徒弟不堪师傅的束缚,半夜出走,然而待徒弟成为师傅后,他的徒弟重蹈他的覆辙,也离他而去。为徒弟时往往追求艺术突破,做了师傅就往往会反对徒弟急于求成。师傅认为老戏你照祖宗的样子演就是了,徒弟则说“祖宗不也改他的祖宗吗,为什么我们不能改?”艺术分歧导致感情裂痕。对于这个矛盾,作者没有评判谁是谁非,而是让师傅虽然心里别扭,却一直关注着徒弟的创新,而徒弟则在师傅晚年请求傍演一出《搜孤救孤》。结果是师傅认可了徒弟的改革,又以舞台上公孙杵臼挨程婴的一顿揍,让师傅最后出了一口气。
  这种矛盾的固有性在哪里?在于梨园行中人的一个共性——都想“成角儿”,这就需要挣脱束缚、自立门户,艺术上继承和创新的矛盾即在其中。作者让这对师徒最后和解了,其理由在哪里呢?在于对艺术规律的认同——艺术无所谓新旧,唯在好坏。对于精粗美恶的评判力,使得戏班里种种由艺术而产生的矛盾和人事纠葛得以平衡和协调。作者此处的诠释和立意,有其典型意义。
  梨园这碗饭,吃得好是“戏饭”,吃得不好是“气饭”。《百年戏楼》的另一个故事,所描述的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气饭”——在“大革文化命”的浪潮中,徒弟异化,疯狂地揭发师傅。时过境迁,师傅死后该徒弟成了角儿,她专程来到师傅的儿子那里,请他陪自己合演表现和谐内容的《游湖借伞》。师傅之子是一个“愤恨底下的情痴”,对戏的痴迷,是他消弭仇恨的麻醉剂。他说:“(台上台下)谁能分得清?为什么要分清呢?戏台下的不圆满,不都得到台上去求吗?唱戏,不就是为求个圆满?分清了,那还唱得下去吗?”戏演到这里,我内心大叫一声好。不仅为它的语言张力,更为这种从戏班生活中发掘出来的带着苦涩的哲理。它掷地有声,使得作品进一步具备普遍的社会价值。
  涉及大陆“文革”场面的戏曲作品,目前还很罕见。我很诧异作为海峡对岸的艺术家,能够拿捏得如此得体。剧中,红卫兵抄出了所谓“腐蚀青年演员”的一双戏鞋,厉声质问,又集体反复念叨:“金丝掐红、蟠龙绕凤、牡丹重瓣小绣鞋”,其情状分明是羡慕嫉妒恨。这使我想起当年“造反队”来抄我家时的景象:他们把“封资修”的物件堆在一起后,居然拿起家母的高跟皮鞋反复欣赏,翻阅旧书而不能释手。《百年戏楼》这个“羡慕嫉妒恨”的细节,看似闲笔,却很传神。作者对于戏班“文革”场面的演绎,并非浮光掠影,而是符合本质上的真实。
  如前所言,国光剧团系列新戏的描述方法,具有内外两层。其外围是写实主义的,一进入“戏中戏”则全是虚拟、写意、程式化了。演员的善入善出,类似“说书人”的串场评述,经常产生剧场的间离效果。这种新理念是对话剧、京剧、昆剧、音乐剧的艺术资源的综合,是梅兰芳、斯坦尼、布莱希特表演体系的融汇。我认为国光剧团是在有意解构京剧,进行更高层次的艺术整合。
  这种解构和融合是当前的一种趋势。中国到底有没有三百多种戏曲样式?是否需要三百多种地方戏?我想,只要摒弃狭隘的文化功利观念,这些问题是可以达到共识的。许多地方戏之间,在艺术和技术资源方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自有归并“同类项”的可能。在当下的新剧实践中,许多话剧导演介入进来,他们往往从“泛戏剧”概念出发,自觉不自觉地打破剧种界限,取消地方戏的特色,进行着戏曲资源的重组。应该说其中不乏做得好的,可是无知无畏者难免不“造魔”。
  那么,国光剧团有没有“造魔”呢?——我承认他们几个新戏之间成熟程度不一,探索的道路也是曲折的,可是它们与那些胆大妄为者不可同日而语。国光剧团的基础是三个军队京剧团和一个豫剧团,于1995年实行归并时,去掉了界定其剧种的字样,而称“国光剧团”。剧团名字的这一改动,似于冥冥中预示着使命——要在京剧、豫剧之外实施更大范围的资源整合,进行新型舞台剧的营造。这是一种自我“松绑”举动。有鉴于此,对于目下围绕国光新剧的争论就可以有一个解释:若以京剧为坐标去看,许多老观众会不习惯,会骂街;若跳出京剧范畴,换成从广义的舞台剧角度去观察,就比较容易宽容和理解。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衷心希望国光剧团王安祈、李小平、魏海敏这个“铁三角”创作团队,能够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持之以恒地探索下去,完成历史使命,实现美好的愿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林州 文物鉴赏——古城 古庙 古戏楼
她是红透全国的大明星,教徒弟不要一分钱,还给徒弟洗脚洗袜子
为什么唐明皇是戏曲行的“祖师爷”
李智谈秦腔
河北丝弦戏亮相京城戏曲文化周
会宁县刘家寨子的文艺 || 作者 杨进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