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辩护与建构

辩护与建构

——评《化蛹成蝶——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断想》

作者:朱承 《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26日 16版)

    《化蛹成蝶——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断想》(齐鲁书社2014年7月版)是中山大学杨海文编审多年来思考中国哲学史方法论以及评议中国哲学研究共同体的文章结集。文集分内、外两篇,内篇是对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专门思考,外篇是对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学术评论。

 

    从中国现代人文学科建制看,很少有学科像中国哲学那样遭到“合法性”的责难。有些学者宁可承认“中国(有)思想”,也不承认“中国(有)哲学”。他们认为黑格尔所谓中国没有哲学的观点是可信的,因为中国没有发展出类似西方那样的思辨系统,故而也就没有发展出西方意义上的“哲学”。按照这种思路,既然中国哲学学科连是否成立都成问题,所谓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就更是空穴来风。

 

    海文先生这本文集以“中国哲学史方法论”为题,显然是对中国哲学学科的辩护和建构。所谓辩护,其意在于该学科有方法论的自觉意识;所谓建构,其意在于该学科的方法论值得反思和完善。文集涉及中国哲学学科合法性、哲学创作的中国话语、中国哲学如何从对话中成就自身乃至重写中国哲学史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具有普遍性意义。海文先生从中国哲学史研究的问题意识切入,力图为中国哲学的合法性进行辩护与建构。其中,“文献学功底、解释学技巧、人文学关怀”的方法论意识,“格言下乡”“故事上山”的具体研究方法,建设性地回应了学科合法性的质疑;中国哲学研究中的“诗词作业”“博客写作”“心灵审美”等理念,立足于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古今沟通,令人耳目一新。

 

    这本文集的篇名大多很有趣,如《诗化编码·引导取向·入世态度:中国传统哲学特征新解》《中哲史研究的“格言下乡”与“故事上山”》《中国哲学的“互联网阅读”与“博客写作”》《中国哲学共同体的“诗词作业”与“心灵审美”》等等。海文先生还善于从故事出发展开哲学论述,许多文章通过它们来讲明哲学义理。这些故事一般源于经典著作(如《孟子》),也有现代学术史上的掌故、轶事。讲故事,目的是引出学术问题。《文献学功底、解释学技巧和人文学关怀——论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一般问题意识”》注意到某些学者把Mencius(孟子)错译为“门修斯”,由此讨论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文献学功底,让严肃的学术问题变得趣味横生。

 

    学术评论也是这本文集的重要内容,既涉及冯友兰、张岱年、王元化、萧萐父、李锦全、李泽厚、方克立等老一辈学者,也涉及郭齐勇、张祥龙、刘小枫、关子尹、李承贵、梁涛等知名学者。海文先生对这些学人的著作、思想均有深度讨论,不独把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思考贯穿于其中,而且彰显了构建中国哲学研究共同体的深切关怀。中国哲学研究共同体内部的学术评议,对于学科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我们不能只是满足于同古人对话,同时应该积极、健康地开展学术共同体内部的对话、交流。

 

    文集自云“断想”,言外之意是未能系统地呈现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思考。不管这是不是海文先生的自谦,但有一点显而易见:正是各种饶有趣味的方法论断想与哲学史写作,逐渐推动并提升着中国哲学史学科的方法论水平,使得中国哲学学科由根深蒂固走向枝繁叶茂。这么说来,作为书名的“化蛹成蝶”,其用意或许即在于此。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哲学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杨海文《化蛹成蝶——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断想》一书序
刘梦溪:什么是国学 什么是传统文化
学术研究 | 张岂之与侯外庐学派
水沟穴对非阻塞性尿潴留有独特疗效
国际易学与哲学学术研讨会暨《刘文英文集》出版研讨会顺利举办
辩证9论中国哲学史(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