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骑驴觅诗得真趣

骑驴觅诗得真趣

作者:胡武生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20日 16版)

    今人写作,多坐于桌前,面对电脑,伴随着键盘的敲击声,一个个汉字如蚁兵出列般依次而出,整齐而规范。古人写作,自然也有面壁而书的,不过他们似乎更喜欢走到外面去,在与大自然的亲切交流中,一俯一仰,或行或坐,边吟边唱,出游归来,一首好诗、一篇美文也就贮于腹中了。

    骑驴觅诗,是古人最惬意、最浪漫、最见性情的一种文学创作方式。

    最早骑驴觅诗的古人是大诗人孟浩然。据宋阴幼遇《韵府群玉》载:“孟浩然尝于灞水,冒雪骑驴寻梅花,曰:‘吾诗思在风雪中驴子背上。’”宋李颀《古今诗话》亦有一则类似记载,说的是晚唐诗人郑綮,“相国綮善诗……或曰:‘相国近为新诗否?’对曰:‘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此何以得之?’”于是,“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遂成千古名言。

    唐、宋两代,骑驴觅诗是文人创作的一种自然状态,本无标榜性情之意。李商隐在《李贺小传》中说,“诗鬼”李贺“恒从小奚奴,骑巨驴,背一古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由于所觅诗句太多,李母心疼道:“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而“苦吟派”诗人贾岛则有两次骑驴觅诗的经历——

    一次是初赴长安赶考,贾岛在驴上吟出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将“敲”字改为“推”字,不禁在驴背上吟哦起来,引手作推敲之势,不想冲撞了京兆尹韩愈。韩愈对贾岛此举大加赞赏,最后二人并辔而归,共论诗道,流连累日,结为布衣之交。

    另一次也是在长安。时值深秋,落叶纷纷,贾岛骑驴慢行,触景生情,吟出一句“落叶满长安”,又开始想下联,忽得“秋风吹渭水”,喜不自胜,不觉又一次冲撞了京兆尹的车仗,不过此次的京兆尹已非韩愈,而是刘栖楚,最后的结果是贾岛被关押一宿,次日早上方被放出。

    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经常乘驴出行,由一名老卒牵着,“或相公欲止即止,或坐松石之下,或田野耕凿之家,或入寺,随行未尝无书,或乘而诵之,或憩而诵之”,就是在这种走走停停中,创作出了“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迟归”(《北山》)、“临溪放杖依山坐,溪鸟山花共我闲”(《定林所居》)、“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钟山即事》)等观察入微、意境幽远的好诗,被誉为“王荆公体”。

    明代,骑驴觅诗的形象不仅入诗,且入画,成为文人标榜性情、以示孤高的举止之一。徐渭创作有《驴背吟诗图》,图上树枝间所盘青藤纷披垂落,树下一老翁乘驴缓缓而过,仿佛正在吟哦诗句,悠然雅适,他还写有《雪中骑驴访某道人于观追忆曩日栖霞之约》一诗:“昨日雪深驴没蹄,今日雪晴驴可骑。此时去访杨道士,青天犹压杨花垂。太平门外虽多景,莫妙梅花水清冷。栖霞有约不得行,孤负千峰老鸦颈。”而唐寅则有《骑驴归思图》,其题画诗云:“乞求无得束书归,依旧骑驴向翠微。满面风霜尘土气,山妻相对有牛衣。”沈周亦有《灞桥风雪图》,其题画诗则是:“灞上驮归驴背雪,桥边拾得醉时诗。销金帐里膏梁客,此味从来不得知。”这些诗画中的人物,显然是作者自身的写照。

    历经数代文人的吟咏、渲染,“骑驴觅诗”最终成为一个经典诗歌意象,进入文学、艺术作品中。正如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所咏:“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仿佛诗人都应该骑驴吟诗,不骑驴吟诗就算不得真正的诗人似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灞桥风雪与驴背诗思
骑驴吟诗的趣闻
骑驴诗客
驴子的黄金时代
踏雪寻梅
灞桥风雪:从柳絮到冬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