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总149】议论文写作“十日谈”之三:因果说理是硬功夫

议论文写作“十日谈”之二:确立论点:“管锥型”最给力,见本号148期

 

 第三回

因果说理是硬功夫


昆剧《十五贯》是著名的“公案戏”,请看无锡知县过于执断案的逻辑:


“看她艳若桃李,岂能无人勾引?年正青春,怎会冷若冰霜?她与奸夫情投意合,自然要生比翼双飞之意。父亲阻拦,因之杀其父而盗其财,此乃人之常情。这案情要是不问,也已明白了十之八九了。”


与其名字一样,过于执的确过于固执,过于偏执。貌美一定有人勾引,年青一定难耐寂寞,孤男寡女一定奸淫,色壮贼胆必定杀人。这种“想当然”式的思维方式,是典型的非理性、非逻辑的思维方式。


于漪老师在谈到当代中学生的作文时,说我们习惯于比喻说理,喜欢举例子做简单归纳,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这评价真是一针见血。其实,这也是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某种角度看,算是思维上的缺点。

 

荀子《劝学》传颂两千多年,算是名篇;可仔细看看,从头到尾都是比喻,始终没给个正面的理由。劝了半天,都是打比方。我们完全可以揣测,荀子的目的不过是让读者听他的话,并不需要你明白其中的道理。这就是比喻说理。比喻说理是人类在儿童时代的思维方式,它拿一件我们熟悉的事说一件我们不熟悉的事,常常缺乏理性与逻辑。近代学者辜鸿铭赞成一夫多妻制,他打了个比方:从来都是一把茶壶配四个杯子,哪有一个茶壶配一个杯子的?这不是狡辩是啥?


西方有一个说法,当一个政客要打比方的时候,他准备骗人了。比喻可将抽象、晦涩的道理形象化,将隐性的逻辑显性化,便于读者理解;但它容易模糊不同领域的界限,混淆事物的性质,误导和迷惑人们。因此,使用喻证法要倍加谨慎,否则它就是个陷阱。

 

像“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哄骗了多少家长?其实,它混淆了人生与跑步比赛的区别。人生在世,起点的高低不是由自己决定的。若以起点论成败,很多人生下来就输了。网上流传过一篇文章,题目叫“我用了18年才得到与你一起喝咖啡的机会”。作者是一位来自贫困地区的大学生,他千辛万苦考上了大学,才能与本地同学一起去喝杯咖啡。若以起跑线的逻辑看,这大学生天生就是个失败者。人生是路漫漫,大器晚成的多,一波三折最终创造辉煌的也不在少数,那些起跑很给力最终败得一塌糊涂的,举不胜举。其实,将人生看作比赛本来就是不妥的。人生在世,完全可以不在乎竞争与输赢,只要自己幸福和满足就可以了。像陶渊明,他的人生究竟算是成功,还是失败?

 


 

再一个不讲逻辑的,就是简单枚举的举例论证。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但“事实”并不具有自动证明的力量,要想“雄辩”,得满足几个条件:


首先,所说的“事实”是客观的和公认的。比如祥林嫂,她的第二任丈夫死了,儿子也被狼叼走了。这是事实。当然,这是一个文本事实,出自鲁迅的《祝福》。但因鲁迅及其作品的“公认”的经典性,这个文本事实就有了“客观性”与“公信力”。


其次,由“事实”到结论,必须要有内在的、公认的逻辑关联。祥林嫂认为他的第二任丈夫和儿子之所以倒霉,是因为她嫁了两个男人,是自己的“不贞”导致了灾祸。恐怕那个时代的很多人都持这个态度吧?她对此坚信不疑。但在我们看来,祥林嫂的理解是站不住脚的。可见,同样的事实,可推导出不同的结论,这不仅取决于事实本身,也与个体的价值观、知识和思维方式有关。因此,每个人的理解是有差别的,只有那些被科学证明了的、被社会实践检验过的、世人公认的,才算是真正的因果关联。


最后,即便合乎这两个条件,在写作中也需要分析,展示这个分析过程。其实,议论文议论文,最核心的环节就是议论,就是这个分析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不能算是合格的议论文。

 

分析才能发现谬误,辨析正误,确立真理。为什么嫁两个男人就会有灾祸降临呢?如果祥林嫂能够问问自己,稍加分析,她或许就觉醒了。什么是迷信?什么是盲从?这就是。所以,不要小看了反思与分析的过程,有这个过程与没这个过程,结果可能大相径庭。


切记:举个例子,简单归纳,便“由此可见”,得出结论,恰恰暴露了“不讲理”的一面。

 

在议论文写作中,喻证、例证都可用。但首先,要学会基于客观事实与因果逻辑的分析。不借助比喻或者例子,你能展开分析吗?这是硬功夫,这是真本事。有了这个功夫,再辅以恰当的例证或喻证,议论文就能“立”了,能“活”了。

 


我在高一年级做过一个写作训练,题目叫“今天,我们还要不要节俭”。注意,题目中有个“今天”。有的文章通篇都是例证,堆砌古今中外“节俭”的例子;也有作比喻的,以滴水穿石、集腋成裘来凸显“节俭”的价值;还有上场就说“节俭是传统美德”的,言下之意,既然是传统美德,当然我们要继承。那么,“裹小脚”也曾是传统美德,为什么就不继承呢?显然,即便是“传统美德”,也不一定非得“继承”,还需要甄别与选择。


显然,单靠这些论证,还不足以让论点“立”起来。关键在于,还需要正面的因果分析。于是我和学生一起讨论,针对“今天”这个社会背景,归纳“节俭”的理由。学生归纳了三点:


1、从自然资源的角度看,尽管我们有了消费甚至挥霍的条件,但资源毕竟是有限的;

2、从社会公平的角度看,尽管一部分人已经富裕了,但贫富差距还是很大的;
3、从环境污染的角度看,目前情况已经很严峻,节俭有助于减少污染。

有了这三条,事情基本上说清楚了。但这三条都局限在物质和现实的层面,对于具体的个体来说,还缺乏足够的说服力。或许有钱人就会说,资源的确有限,社会确有不公,但这与我何关?于是,在讨论的基础上,我们补充了第四条,这一条很关键:


节俭本质上是一种自我约束,是提高精神品位与人生境界的必要手段。古人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有了这四条理由,再辅以生动鲜活的例证和喻证,文章就有骨头有肉了。

 



附写作题:

 

1、《汕头特区晚报》报道,今年9岁的涛涛(化名),父母都是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家庭条件相当优越。可是涛涛却似乎有点生在福中不知福,上小学三年级的他经常一个人发呆,不愿和小朋友一起玩。在和医生聊天时,涛涛甚至说出了觉得活着没意思,还不如去死的话,让他的父母感到非常的震惊。
     《海南日报》:上学,没意思;运动会,没意思;班队活动,没意思……采访孩子时,听得最多的就是一句没意思。一位有三十多年教龄的老班主任说,她从来没像现在这样困惑。
     如今,没意思几乎成了一句口头禅。大人说上班没意思,小孩说上学没意思,有钱人说钱多了没意思,穷人说没钱活得真没意思……我们究竟怎么了?为什么大家都觉得活得没意思?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请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的看法

 

2、伟大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管理自己,而不是领导别人。我经常跟王石爬山。他爬山大约只用了5年时间,就把七大洲最高峰都爬完了,加上南极点北极点。对于当时四十七八岁,而今五十六岁的人来说,做到这样很不简单。那他是怎样做到的呢?我们发现,在山上,我们和他最大的区别在于他能管理自己。比如他说几点进帐篷就几点进帐篷。为保持能量,食物再难吃他都往下咽,而我觉得不好吃就宁愿挨饿。比如在山上应该下午5点睡觉,若是聊得高兴我们8点才睡,第二天肯定爬不起来了。在珠峰7000多米的地方,不管别人再怎么说外面风景好,他都克制着自己不出帐篷,因为动一次能量就耗损一次。当时跟他一起爬的还有另外一个朋友大刘,大刘就属于兴奋型的,8000米以下你在电视直播里看到的都是他的镜头。他太放纵了,没有管理好自己,结果没劲儿了,到8000米时就打退堂鼓,他恐惧了,知道自己的体力不行了。王石以业余运动员的身份能爬上去,管理自己的能力是非常关键的。而且每次他都认真做爬山前的准备工作,比如涂防晒油,要求涂两层,他一定涂两层,而且涂得特别厚。

“王石爬山”可以说明“伟大就是管理自己”这个道理,但毕竟显得单薄。请对王石进行必要的研究,比如看看其企业管理之道,为人处世之道,在此基础上,写一篇以“伟大就是管理自己”的议论文。 

 

——敬请期待议论文写作十日谈之四:援事析理是巧功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点、论据、论证、论证方法……中学议论文知识点总结
[转载]写出“议论味儿”之七:“还原法”与例证
议论文写作的三要素是什么?
议论的方法——例证与分析
写议论文时如何用好例证?
议论文写作使用例证专题教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