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乡土文学为何凝聚着浓浓的乡愁

读孙犁的《荷花淀》——

乡土文学为何凝聚着浓浓的乡愁

来源: 北京晚报     2017年04月20日        版次: 37    作者:

    任 捷(17岁)

    每一个有地域特色的所在,都有它的文化特色和历史意义。城市打造出了独特的都市文化,而乡村则像一坛酒,凭借千百年农耕文化的积淀,酝酿出了多样的文化成果。将建筑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政治功用等集合在一起,它是今人无尽的文化宝藏。在现代化进程中越走越远的我们,再度审视乡村乡土文化时,一抹不可忽略的亮色,也是无声无息地进入我们的生活久久不灭的,是乡土文学。

    孙犁先生的《荷花淀》是令生长在那片淀里的人们无法忘却的乡情记忆。每每读起这篇《荷花淀》,或者是其他荷花淀派的文章,都会唤起深处都市之中的我对于那片故土浓浓的眷恋。那里有独属于荷花淀周围村庄的水与船,有雨打荷叶的情调,有野鸭凫水的趣味,有渔歌相和的晚景。这样有荷花淀独有特点的景物不仅仅被纳入文字之中,这些文字传播着乡土的气息,让身处异乡的人们感到血脉里涌动着自己本源的血液。若说不断延展的城市是枝是叶,那么,它的营养来源就是作为根的乡村——让无数在繁华的都市里魂牵梦绕的乡土,是我们永远的精神依靠。

    生长在今日的环境之中,这种源于“根”的艺术形式,将乡村呈现出来,保留了老一辈的记忆,存住了乡土标志,也给了人们一个心灵的归宿。乡愁是失意时,你永远记得《荷花淀》里老人游水推船打鬼子的情景,记得赵树理的《三里湾》和他的《赖大嫂》里精打细算又不失直爽豪放的赖大嫂。乡土文学植根于人们心中,不仅有供人了解体味的作用,也是乡愁的触媒,读之生情,在失意迷茫之时,成为一个心灵的港湾,一个出发的原点,由人们思考。

    如今,虽然作品留了下来,但乡村却无以担当那些文字里描述的样子了。众多古村落的消逝已经让一些人的乡土永远留在了文字的叙述中,现实中却难以再见。越来越多的乡村被开发为旅游景点之时,古建在拆除、在被遗弃,环境在被破坏,名为给乡村一个更好的归宿,实则是在牟利之中断绝了乡村的根脉,让更多的文字难以再描写美妙的乡村事物,乡土文学也会走向终结。

    乡土文学的兴盛,就是乡村乡土的健硕,是人们内心的底气与港湾。

    本文作者女,出生于1999年6月,现就读于北京市第八中学高三(5)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主编推荐】牛士中:浅谈中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乡土文学
大解:城市化进程中的乡土文学到底何为?
石广田:乡土文学不应只会怀旧
含辛鱼“养鸡”记
为乡村写史 为乡亲立传
乡村振兴背景下留住乡愁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