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卷二十八沔水9

A10

△又南过邔县东北。

沔水之左有骑城,周回二里馀,高一丈六尺,即骑亭也。县故楚邑也。秦以为县。汉高帝十二年,封黄极忠为侯国。县南有黄家墓,墓前有双石阙,雕制甚工,俗谓之黄公阙。黄公名尚,为汉司徒。沔水又东迳猪兰桥。桥本名木兰桥,桥之左右,丰蒿荻,于桥东刘季和大养猪。襄阳太守曰:此中作猪屎臭,可易名猪兰桥,百姓遂以为名矣。桥北有习郁宅,宅侧有鱼池,池不假功,自然通洫,长六七十步,广十丈,常出名鱼。沔水又南,得木里水会,楚时,于宜城东穿渠上口,去城三里。汉南郡太守王宠又凿之,引蛮水灌田,谓之木里沟,迳宜城东而东北入于沔,谓之木里水口也。

         

骑城,《南北朝时,襄阳城以南的汉江较为平直南流(略偏东),当时的河道在今河道之西。根据《水经注》上述的记载推断,地方学者推测黎丘城在今襄阳县欧庙遗址处;秦洲(缮洲)在黎丘城之下(南),在今欧庙镇以南不远处;古邔县故城在其西面不远处的邹湾遗址处。当时,黎丘城在汉江的东边,其西汉江东南流;黎丘城下对缮洲(蔡洲),邔县故城在汉江西南,即邹湾遗址所在为位置。上述注文提到的骑城,在邔县故城稍北处。(备注:欧庙遗址坐落在欧庙镇东端,以前地势较高,是一台地,现已被削平。其范围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400米。遗址东端有一条约3米深的沟渠,自断面处可见有厚约1-1.2米的文化层,内含大量陶片。由水沟两侧采集的标本较为丰富,地表亦可见到残砖断瓦。遗物的年代,初步判断自东周至东汉,也有部分为六朝。当地传说此处以前有一古城,以土夯筑而成,平面呈规则的长方形,南北长约3500米,东西宽约2000米,四面各开一门。城所存在的年代,不详。)[0]

黄家墓,2017年12月27日,湖北省考古工作者在襄阳市欧庙镇欧家庙发掘出一处重要的春秋中期至汉代的大型遗址,出土文物非常丰富,完整的陶井、大量的筒瓦、板瓦证明这里当时有高等级建筑。据考古专家叶植介绍:《水经注》记载黄尚墓在这一带,墓前有石阙,号称黄公阙。此处是经上世纪70年代进行农田改造时形成平地,大量文物由来可能和黄承彦家族有关,黄氏先祖黄极忠被汉高祖封为邔侯,东汉黄尚曾为三公,其家族至少繁盛至三国时期。[1]

 刘季和大养猪,西晋时期驻守襄阳,被《襄阳耆旧传》列为贤牧的,除羊祜、杜预、山简之外,还有刘弘。刘弘,字季和,沛国相(今安徽睢溪西北)人。晋惠帝司马衷太安二年(303)任荆州剌史,为平定张昌之乱而进据襄阳,大概在永兴三年(306)病逝襄阳。死之时,襄阳“士女嗟痛,若丧所亲”。《晋书·刘弘传》给予很高评价,说襄阳百姓追思刘弘,“虽甘棠之咏召伯,无以过也。”把他比之为周武王时期的召伯。刘弘之所以能获此殊誉与其在荆州刺史任上,身体力行,为民榜样,力发展农业生产密不可分上述郦注援引习凿齿《襄阳耆旧记》载:“木兰桥者,今之猪兰桥也。刘季和以此桥近狄,有蕺菜,于桥东大养猪。襄阳太守皮府君日:'作此猪屎臭,当易名作猪兰桥耳,莫复云木兰桥也。’初如戏之,而百姓遂易其名。”可以想见当年刘弘在襄阳大养其猪的情景。俗话说,猪多肥多,肥多粮多。州刺史带头养猪,百姓效法,因此,襄阳农畜丰收,岁用有年,百姓安居乐业。[2]

猪兰桥习郁宅,朱栏桥又名猪兰桥、朱南桥等位于宜城东南3公里处米,邬家冲水库坝北400米处的古木集上。此桥全为石拱,长约20米、宽约8米,拱宽约5米,高约4米(因已淤一部分入土中,数字凭估计)。此桥至今保存完好,是宜有史记载的号古桥梁,原桥孔西有石雕龙头(文革时被毁),桥孔东有一龙尾(早已断掉了),其上桥东沿石头上留有一半战脚印。传说此桥石为猪精,夜里糟害百姓庄稼被雷神断尾巴,桥上的脚印,为雷公所留。据《宜城县志·卷二建置》所载:“猪兰桥,城南五里,通木里沟,会新河。”《水经注》:“沔水又东径猪兰桥,桥本名获兰桥,桥之左右,丰蒿获。刘季和于桥东大养猪,襄阳太守日:'此中作猪屎臭,可易名猪兰桥’,百姓遂以为名矣,旧志讹作'朱南’乾隆间里民重修(这是至今最晚的一次重修)又别作'朱兰’”。在猪栏桥之北,传说有习郁宅,宅侧有鱼池,天然形成,据说昔出名鱼,遗址在今天朱栏桥北腊树园村中,今池已平,仅留小渠[3]

A11

△又南过宜城县东,夷水出自房陵县,东流注之。

夷水,蛮水也,桓温父名夷,改曰蛮水。夷水导源中庐县界康狼山,山与荆山相邻。其水东南流,历宜城西山,谓之夷溪。又东南迳罗川城,故罗国也。又谓之鄢水《春秋》所谓楚人伐罗,渡鄢者也。夷水又东南流,与零水合。零水即沶水也。上通梁州没阳县之默城山,司马懿出沮之所由。其水东迳新城郡之沶乡县,县分房陵立,谓之沶水。又东历軨乡,谓之軨水。晋武帝平吴,割临沮之北乡,中庐之南乡,立上黄县。治軨乡。

夷水,又名鄢水。即今湖北西北部蛮河。为汉水支流。

康狼山,在今湖北南漳县西八十里。

荆山在今湖北南漳县西。漳水所出。古为豫州荆州界山。《尚书· 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 又,“荆、河惟豫州”。《左传》:昭公四年 (前538),晋司马曰:“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 《元和志》卷21南漳县:“荆山,在县西北八十里。三面险绝,惟东南一隅,才通人径。” 《寰宇记》 卷145南漳县:荆山,“ 《韩子》:卞和得玉于荆山……顶上有池,周回十步,乔松、翠柏列绕其旁,并有石室,相传为卞和宅”。

罗川城,在今湖北宜城市西二十里。按方位比对文物地图颇疑罗川城与今宜城市西朱市镇一带的谢家坡、魏家庄一带的战汉遗址有关联.

沶水又东历宜城西山,谓之沶溪。东流合于夷水,谓之沶口也。与夷水乱流东出,谓之淇水,迳蛮城南,城在宜城南三十里,《春秋》莫敖自罗败退,及鄢,乱次以济,淇水,是也。

沶水亦作祁水。又名零水。即今湖北宜城县西之安家河。

蛮城《职方典》卷一千一百五十二湖北襄阳府关梁考:宜城县有蛮河渡,在县南五十里。唐时曾设蛮水驿,见李骘徐襄州碑。[4]比对郦注“(城在宜城南三十里颇疑蛮城亦在蛮水驿一带。

夷水又东注于沔,昔白起攻楚,引西山长谷水,即是水也。旧堨去城一百许里,水从城西,灌城东入,注为渊,今熨斗陂是也。水溃城东北角,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城东皆臭,因名其陂为臭池。后人因其渠流,以结陂田。城西陂谓之新陂,覆地数十顷。西北又为土门陂,从平路渠以北,木兰桥以南,西极土门山,东跨大道,水流周通。其水自新陂东入城。城故鄢郢之旧都,秦以为县,汉惠帝三年,改曰宜城。其水历大城中,迳汉南阳太守秦颉墓北,墓前有二碑。颉,鄀人也,以江夏都尉出为南阳太守,迳宜城中,见一家东向,颉住车视之,曰:此居处可作冢。后卒于南阳,丧还至昔住车处,车不肯进,故史为市此宅,葬之,孤坟尚整。城南有宋玉宅。玉,邑人,隽才辩给,善属文而识音也。其水又迳金城前,县南门有古碑,犹存。其水又东出城,东注臭池,臭池溉田,陂水散流,又入朱湖陂,朱湖陂亦下灌诸田。馀水又下入木里沟,木里沟是汉南郡太守王宠所凿,故渠引鄢水也灌田七百顷。白起渠溉三千顷,膏良肥美,更为沃壤也。

鄢郢,即楚皇城城址位于宜城市郑集镇东100米,系东周、汉遗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面积约2.2平方公里,文化层厚3米左右。1976年勘查、发掘。城垣土筑,东西长约1840~2000米,南北宽约1080~1500米。城垣由夯筑的墙体、墙基和护坡组成。每面各开二门,内存烽火台、金城、散金坡、跑马堤、金银冢等遗迹。采集有石斧和陶片。东周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泥质黄陶次之,纹饰有绳纹、弦纹、斜方格纹,器形有纺轮、鬲、豆、罐及筒瓦、板瓦等;汉代陶片有泥质灰陶瓮、盆、壶口沿等。(见《江汉学报》1963年第2期,《考古》1965年第8期、1980年第2期)

秦颉墓,考古工作者推测楚皇城内的金鸡冢就是是东汉末南阳太守秦颉之墓。《水经注・沔水》写到白起所凿的长渠时说,“其水历大城(皇城)中,泾汉南阳太守秦颉墓北。……・・其水又逐金城前・・・・・・又东出城,东注臭池。”今观“金鸡冢”正与金城相对,其间的旷地较低下,想当年长堤水由此而出东城,将城坦冲溃一大缺口,城外正有一大片注地,看来地望相符。那么,我们现在所见的“金鸡冢”即是秦颉墓,而非昭王冢。秦颉――金鸡,应是语音的化传。不过这种化传不会是近代发生的,看来也不会早于唐代。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所写的《记宜城驿》,记载城内有昭王井、昭王庙以及昭王殿城,惟独未言昭王家。秦颉何许人也?据《水经注》和《后代书・灵帝纪》记载,他本是宜城人,“以江夏都射出为南阳太守”,曾残酷镇压过黄巾起义,杀害了农民起义领袖张曼成。灵帝三年,秦颉被江夏兵赵慈所杀。这位太守死后,葬于城中,这就是金鸡(秦颉)家的来历[5]

备注:公元前279年,秦国以白起为主将,率军攻楚。秦军沿汉水而下,绕开楚方城,一路攻打到楚国别都鄢。鄢城有重兵防守,秦军遭遇入楚以来最顽强的抵抗,屡攻不克。为速战速决,白起利用夷水(即靠近鄢城的汉水支流)从楚西山长谷出而流向东南的有利条件,命人在鄢城城西筑堨蓄水,并修建长渠,引水灌溉鄢城。夷水汹汹而入,鄢城全城被淹,军民淹死者达数十万人,鄢城就此被攻克。《孙子兵法》曰:“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到战国时期,兵家已熟练掌握以水佐攻的技能,临水而建的重要城邑成为最易受此类攻击的目标。白起攻下鄢城之后,乘胜进兵,一举攻下楚国国都郢和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并焚烧楚国先王的宗庙和陵墓,之后继续攻城略地,先后攻下郢都周围几百里的广大地区。楚顷襄王溃逃至陈,被迫迁都于此以自保,楚国国势进一步衰落[6]

白起又称长渠。为战国时秦将白起所开,故名。西起湖北省南漳县武安镇,东至宜城市南汇木里沟入汉水,全长约46千米。白起(?—前257),一称公孙起,郿(今陕西眉县)人。战国时秦国名将。传其夺取韩、、赵、楚很多土地,斩首坑杀92万余人,被称为“人屠”。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年),大军攻楚国鄢城(今宜城市楚皇城),不下,乃在鄢城百里外筑土障,壅西山长谷水为渠灌之,淹死楚国军民无数。此渠后人用以发展生产,《水经注》载“灌田三千顷”。唐胡曾诗曰:“武安南伐勒秦兵,疏凿功将夏禹并。谁谓长渠千载后,水流犹入故宜城。”后因天灾战乱,渠渐荒废。今已修复,且增挖38条支渠,总长180余千米,又建中、小水库10座,灌田23万余亩。

臭池又名臭湖、臭陂。在今湖北宜城市东楚皇城东。

县有太山,山下有庙。汉末多士,其中刺史二千石乡长数十人,朱轩华盖,同会于庙下。荆州刺史行部见之,雅欢其盛,号为冠盖里,而刻石铭之。此碑于永嘉中始为人所毁,其馀文尚有可传者。其辞曰:峨峨南岳,烈烈离明,实敷俊乂,君子以生,惟此君子,作汉之英,德为龙光,声化鹤鸣。此山以建安三年崩,声闻五六十里,雉皆屋雊。县人恶之,以问侍中庞季。季云:山崩川竭,国土将亡之占也。十三年,魏武平荆州,沔南凋散。

冠盖里,汉末,大族名士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一支核心政治力量。在全国政治经济等地位并不高的南郡北鄙襄阳——宜城间却出现一个“冠盖里”豪族群,深刻地影响了三国前后的中国历史,是一个值得深人探究的问题。黄惠贤先生首次对襄阳“冠盖里”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考订,指出该记载出自东晋当地史学名家习凿齿的《襄阳耆旧记》;系“记叙一次特定的聚会,包括特定的时间、人物和地点”;计有中央中级官僚8人,地方长吏17人,合总25人;事件发生在东汉灵帝末年;地点在襄阳岘山南至宜城百余里的大道旁,为一贵族的聚居地。[7]《襄阳耆旧记》载:冠盖山。汉末,尝有四郡守、七都尉、两卿、两侍中、(一黄门侍郎、三尚书、六刺史),朱轩高盖会山下,因名冠盖山,里曰冠盖里。盛弘之《荆州记》载其事称:襄阳郡岘山南至宜城百余里,其间雕墙峻宇,闾阎填列,汉灵帝末,其中有卿士、刺史、二千石数十人,朱轮骈辉,华盖连延,掩映于大山庙下,荆州刺史行部见之,雅叹其盛,敕号大山庙为冠盖里。

叶值分析认为一位刺史在辖地一个名叫太(大)山庙的乡间小地方同时遇到25位本该就职于全国各地的大官僚,其中刺史竟占去全国的一半还多,这于情理如何都说不通。但该记载出自当地史学名家之手,被诸多史籍反复引用,其事又应不虚,其间自当另有蹊跷。叶值以为,这批官僚很可能是灵帝时大规模卖官活动的产物。灵帝于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始开西邸卖官,公开甩卖自关内侯、虎贲、羽林等中下级官吏,令左右私下或半公开卖公卿等高级官吏,其中公千万,卿五百万;以德才当选者,减半或减三分之二取费;郡县官吏则直接以地方大小、肥瘦论价;有钱的商贾,先交钱,后到任,贫穷的赊账缓交,上任后再加倍付款;地方政府都积极推动这一活动,卖官收钱甚或是其政绩的一部分;居官在位的也需掏钱续职,否则官位难保......刘表作为一个优秀的地方官,充分依靠地方势力,聚集八方人才,施行了有利于荆州发展的政策,使荆州地位变得举足轻重,对襄阳冠盖里的崛起和三国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没有冠盖里的积极支持和参与,这是完全办不到的。刘表不是那个时代的枭雄,坐拥强大的资源却屡失争天下的机会,成为常被世人轻视甚至讥讽的对象;刘表在荆州聚集和培养的一大批人才并没有在历史上消失,大多在其身后参与了逐鹿天下,是引起建安局势剧变,三国局面形成最重要的一支新生政治力量,他们不仅大批进入魏吴两大政治集团,更是刘备蜀汉政权得以建立的人才基础。[8]

木里沟,又名木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为战国时期所修,距今2000多年了。按郦注所载:“沔水又南,得木里水会,楚时,于宜城东穿渠上口,去城三里,汉南郡太守王宠又凿之,引蛮水灌田,谓之木里沟。”可见木里沟始建于楚,首扩于汉,而后多次湮废,又多次疏凿。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淝川人朱纮到宜城当县令,将渠疏凿通畅,宋人郑懈赋诗赞颂:“去年出谷借牛耕,今年买牛车连连”,喜悦之情跃然纸上。连当朝时任参知政事的大文豪欧阳修也作《书宜城修水渠记後奉呈朱寺丞》一诗盛赞朱纮的功绩。据清同治年间《宜城县志》载:“木里沟源出故中庐县之清凉河堰……东注大沟桥,由是而东南,过龙门桥、鲤鱼桥,迄木瓜园入汉。”由于历朝的挖凿与改进,其上游除部分并入白起渠,或改为水库外,绝大部分已湮废不可见,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是从小河镇黄集村(经鲤鱼湖水库)过鄢城腊树、木渠至黄家沟口下汉江的一段。[9]


   


[0] 高介华,刘玉堂著,荆楚文库  楚国的城市与建筑,湖北教育出版社,2017.03,第162页

[1] 湖北襄阳发掘出春秋中期至汉代大型遗址,人民网,2017年12月27日

[2] 魏平柱著,临汉文史考析,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第88页

[3] 宜城县地名领导小组编,武汉市宜城县地名志,宜城县印刷厂,1982.09,第320页

[4] 李之勤校释,《析津志  天下站名》校释,三秦出版社,2017.12,第129页

[5] 田野著,重放异彩  楚文化考古重大发现,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03,第22页

[6] 于涌泉:鄢郢之战 - 中国国防报 - 中国军网,2023年1月12日

[7] 高军主编,汉江讲坛  3辑,中国戏剧出版社,2014.03,第1页

[8] 叶植:略论汉末襄阳冠盖里,汉江讲坛3辑,中国戏剧出版社,2014.03,第1页

[9] 全国锋,踏访木里沟,襄阳文明网,2018-11-1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一百五十五卷
长渠(白起渠)的“前世今生"
解密:秦楚鄢郢之战之后留下了哪些轶事故事?
湖北宜城
襄阳白起渠,比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都江堰还早23年
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襄阳为何如此受兵家瞩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