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水经·赣水注》考略(上篇)

○赣水

△赣水出豫章南野县西,北过赣县东。

《山海经》曰:赣水出聂都山,东北流注于江,入彭泽西也。班固称南野县,彭水所发,东入湖汉水。庾仲初谓大庾峤水,北入豫章,注于江者也。《地理志》曰:豫章水出赣县西南,而北入江。盖控引众流,总成一川,虽称谓有殊,言归一水矣。故《后汉.郡国志》曰:赣有豫章水。雷次宗云:似因此水为其地名。虽十川均流,而此源最远,故独受名焉。刘澄之曰:县东南有章水,西有贡水,县治二水之间。二水合赣字,因以名县焉。是为谬也,刘氏专以字说水,而不知远失其实矣。

赣水,即今江西赣江。《山海经·海内东经》:赣水“出聂都东山,东北注江,入彭泽西”。此指赣江西源章水,源出大庾岭,流至今江西赣州市与源出武夷山之赣江东源贡水合,始称赣江。北流经万安、泰和、吉安、峡江、新干、樟树、丰城等地。至丰城北分为二派,一支东北流,会旴江,主干北流,会锦江而复与支流合,到南昌市以下分为十数支,主流在星子县蛟塘东入鄱阳湖。《水经·赣水注》:“刘澄之曰,() 县东南有章水,西有贡水,县治二水之间,合赣字,因以名县。”江亦因章、贡二水汇合而得名。[1]但值得注意的是此处郦注却认为“二水合赣字,因以名县焉。是为谬也,刘氏专以字说水,而不知远失其实矣”。

聂都山,在今江西崇义县西南。章水出其下,山南为南源,山北为北源。《山海经·海内东经》:“赣水出聂都山,东北注江”《明一统志》卷58南安府:聂都山“在府城西南一百二十里。相传昔有聂姓者开都以居民,故名。其山出矾”。《清一统志·南安府》:聂都山“在崇义县西南九十里……《县志》,高一百六十仞,连亘四十里。西接湖广界。本属大庾县平政乡,明正德中,割属崇义。山之东有双鹤岩”。[2]

彭泽,古泽薮名,即今鄱阳湖。《韩诗外传》卷三:衡山在南,岐山在北,左洞庭之波,右彭泽之水[3]

南野县,即南壄县。秦置,属九江郡。治所在今江西南康县西南章水南岸。西汉属豫章郡。东汉始改作南野县。三国吴属庐陵郡。西晋属南康郡。隋初废入南康县。[4]

湖汉水,《汉书·地理志》所载的湖汉水,指今赣江干流及其上源贡水;(《汉书·地理志》豫章郡雩都县:湖汉水东至彭泽入江,行千九百八十里。” )《水经·赣水注》所载的湖汉水仅指今赣江上源的贡水。[5]

大庾峤水,亦名连水。即今广东南雄县西北之凌江。《水经·溱水注》:涟水南流,注于东溪,谓之涟口。庾仲初谓之大庾峤水也[6] 

庾仲初,即庾阐,晋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人,字仲初。好学,九岁能属文。少随舅孙氏过江,母居项城。永嘉末,母没于石勒,遂不婚宦,绝酒肉,垂二十年。后为西阳王司马羕太宰掾,迁尚书郎。苏峻之难,出奔郗鉴为司空参军。峻平,拜彭城内史,召为散骑侍郎,领大著作。出补零陵太守。以疾征拜给事中,复领著作。作《扬都赋》,为世所重。年五十四卒。[7]

章水,即赣江西源。又名章江。在江西省南部。源出崇义县聂都乡境内。由聂都水等诸水在大余县乳江镇汇合而成。东北流,经大余县、南康市,在赣州市八景台汇合贡水后称赣江。古名豫章水,又称南江[8]

贡水,赣江上源之一。又名贡江。古名湖汉水,亦名东江、会昌江。源出石城县南部,武夷山脉西北麓。西南流经石城县西南边界,在瑞金市穿行日东水库称绵江。至会昌县湘江镇汇合湘江后折向西北流始称贡水。[9]

豫章水导源东北流,迳南野县北。赣川石阻,水急行难,倾波委注,六十馀里。又北迳赣县东,县即南康郡治,晋太康五年分庐江立。豫章水右会湖汉水,水出雩都县。导源西北流,迳金鸡石,其石孤竦临水。耆老云:时见金鸡出于石上,故石取名焉。湖汉水又西北迳赣县东,西入豫章水也。

南康郡,系晋代设置的行政区。属扬州。《晋书·地理志》:南康郡:太康三年(公元282)置。统县5(赣、雩都、平固、南康、揭阳)1400”[10]西晋太康三年(282)以庐陵南部都尉置南康郡。治雩都县(今江西于都县东北)。属扬州。辖境相当今江西赣州地区。元康元年(291)改属江州。东晋永和五年(349)移治赣县(今赣州市)[11]  

赣县,西汉高帝六年 (201) 置,属豫章郡。治所在益溪故城 (今江西赣州市西南蟠龙镇) 三国吴属庐陵郡。西晋属南康郡。东晋永和五年 (349)为南康郡治,义熙七年 (411) 徙治葛姥城 (今赣州市东北)。南朝宋为南康国治。南齐复为南康郡治。[12]

雩都县,西汉高帝六年 (201) 置,属豫章郡。治所在古田坪 (今江西于都县东北四里)。三国吴置庐陵南部都尉治此。西晋太康三年 (282) 为南康郡治。东晋永和五年 (349) 移南康郡治赣县,以雩都为属县。南朝陈废。[13]

金鸡石, 古代洞穴传说。见南朝祖冲之撰《述异记》。相传古南康雩都县,沿江西去约三里的梦口有一石洞,状如石室,叫梦口穴。常有一金黄色神鸡从洞中飞出,长声啼叫,若有人看见便飞入洞中,因此这里又叫金鸡石.[14]

△又西北过庐陵县西。

庐陵县,即王莽之桓亭也。《十三州志》称:水西出长沙安成县。武帝元光六年,封长沙定王子刘苍为侯国,即王莽之用成也。吴宝鼎中立,以为发城郡,东至庐陵入湖汉水也。

庐陵县,秦置,属九江郡。治所在今江西泰和县西北三里。《元和志》卷28:庐陵县因庐水为名。西汉属豫章郡。东汉兴平元年(194)改名高昌县。南朝梁废入石阳县。[15]

安成县,西汉置,属长沙国。治所在今江西安福县西严田乡东北竹山下。东汉改为安城县,属庐陵郡。三国吴属安成郡。西晋太康元年(280)改名安复县。隋开皇中改平都县,属吉州。[16]

庐水,泸江古名。即今江西吉安市南之泸水。《汉书·地理志》 长沙国安成县:庐水东至庐陵入湖汉。《水经·赣水注》:庐水西出长沙安复县……东至庐陵,入湖汉水也[17]

△又东北过石阳县西。

汉和帝永平九年,分庐陵立。汉献帝初平二年,吴长沙桓王立庐陵郡,治此。豫章水又迳其郡南,城中有井,其水色半青半黄,黄者如灰汁,取作饮粥,悉皆金色,而甚芬香。

庐陵郡,东汉兴平元年(194)孙策分豫章郡置。属扬州。治石阳县(今江西吉水县东北)。三国吴移治高昌县(今泰和县西北)。辖境相当今江西永新、峡江、永丰、石城诸县以南地区。西晋太康中还旧治。[18]

城中有井,其水色半青半黄,黄者如灰汁,取作饮粥,悉皆金色,而甚芬香”,余于此颇有体味。故乡(山西省应县下桥头村)位于桑干河左岸,地多盐卤;所凿浅井,咸不可饮。饮食用水,须至村东4里之桑干大河肩挑车拉,劳顿之苦,不堪回首。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地方政府于村东打深井一口(约300米),期冀解决群众饮水困难。然打出的深井水虽不咸但甚苦。然有苦亦有甜。此井水最大的利好便是如同上述郦注所言取作饮粥,悉皆金色,而甚芬香。父亲曾言此井水含碱量高,直接饮用不好喝,但用来熬稀粥、煮稠粥,那真叫个绝啊!(或曰当年凿井时,在井窟窿投入大量火碱面,故苦甚。)

△又东北过汉平县南。又东北过新淦县西。

牵水西出宜春县,汉武帝元光六年,封长沙定王子刘成为侯国。王莽之脩晓也。牵水又东迳吴平县,旧汉平也。晋太康元年改为吴平矣。牵水又东迳新淦县,即王莽之偶亭——而注于豫章水。湖汉及赣,并通称也。又淦水出其县下,注于赣水。

汉平县(吴平县),东汉中平中分宜春县置,属豫章郡。治所在今江西樟树市西南境吴平、门楼一带。三国吴改为吴平县。[19]

新淦县, 西汉置。因县境子()淦山得名。一说以县有淦水得名。治今江西樟树市。为豫章都尉治。隋开皇十年(590)移治今新干县。属吉州。[20]

牵水,即今江西西部之袁河,为赣江支流。[21]

宜春县,西汉高帝六年(201)置,属豫章郡。治所即今江西宜春市。《寰宇记》卷109宜春县:县侧有暖泉从地涌出,夏冷冬暖,清澄若镜,莹媚如春,饮之宜人,故名宜春县[22]

淦水,即今江西樟树市西南淦水。《汉书·地理志》豫章郡新淦注:应劭曰:淦水所出,西入湖汉也《寰宇记》卷109吉州新淦县:淦水在县北一百里,西流达于赣水[23]

△又北过南昌县西。

旴水出南城县西北流迳南昌县南,西注赣水。又有浊水注之,水出康乐县,故阳乐也。浊水又东迳望蔡县,县因汝南上蔡民萍居此土,晋太康元年,改为望蔡县。浊水又东迳建成县,汉武帝元朔四年,封长沙定王子刘拾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多聚也。县出燃石。《异物志》曰:石色黄白而理疏,以水灌之便热,以鼎著其上,炊足以熟。置之则冷,灌之则热,如此无穷。元康中,雷孔章入洛,赍石以示张公。张公曰:此谓燃石。于是乃知其名。浊水又东至南昌县东流入于赣水。

[xū]水,即盱[xū]:水。今江西临川市之抚河及南城县南之旴水。[24]

南城县,西汉高帝六年 (201) 置,属豫章郡。治所在石下 (今江西南城县东南洪门水库内)。以其在郡之南,故名南城。三国吴太平二年 (257)分属临川郡。西晋太康初迁治盱江西岸塌埠街 (今县北光塔村) 改名新南城县。东晋大兴中复为南城县。南齐为临川郡治。陈属临川郡。隋平陈属抚州,大业初属临川郡。唐属抚州,乾符时移治今南城县治。[25]

南昌县,西汉高帝六年 (201) 置,为豫章郡治。治所在今江西南昌市东。南朝陈移治今南昌市西郊红石岗上。隋改名豫章县。唐宝应元年 (762) 又改名钟陵县,贞元中复名南昌县,为洪州治。[26]

浊水, 即今江西赣水支流锦江。[27]

康乐县,西晋太康元年 (280) 改阳乐县置,属豫章郡。治所在今江西万载县东北四十里罗城乡。隋废。《寰宇记》 109袁州万载县: 康乐故城宋武帝封临川内史谢灵运为康乐侯,以侯就第即此地也。其城周回山水,谢公无日不宴游。有谢公书堂,石砚犹存[28]

望蔡县,西晋太康元年 (280) 改上蔡县置,属豫章郡。治所即今江西上高县。《寰宇记》 106引顾野王 《舆地志》:太康元年,以上蔡人思本土,改为望蔡县。[29]

建成县,西汉高帝六年 (201) 置,属豫章郡。治所即今江西高安县。汉武帝时曾为长沙定王子拾侯邑。东汉改作建城县。 [30]

燃石,关于然石的记载,《酉阳杂俎》、《续博物志》、《太平广记》、《异苑》、《小知录》等书多引用上述说法。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以为然石是石的一种, 并且不复存在了。 正如《辞海》所说, 然(燃)石是传说中的一种石。粟新华认为从《水经注》的(上述)文字表述, 可归纳出然石的特征:石色 黄白, 纹理稀疏, 置之则冷, 灌之则热。用这些特征与我们周围的物质比较,可知然(燃)石即生石灰,它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钙( CaO)。我们清楚, 生石灰是用碳酸钙( CaCO3 ) 含量很高的石灰石在火窑中经900℃以上高温煅烧而成的,张华在《博物志》中提到:“烧白石作白灰, 既讫,积著地,经日都冷,遇雨及水浇,即更燃烟焰起这段文字简要介绍了煅制生石灰的方法,叙述了生石灰的某些特征。将生石灰置于干燥处一段时间后,其温度与环境温度平衡,所谓置之则冷。若以水灌之,就会发生剧烈反应,固状物体开裂、解体,最后变成粉末而成为熟石灰, 即氢氧化钙。在生石灰与水反应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气体,释放出大量的热,这一过程符合灌之则热的特征。然而,熟石灰与水混合是不会出现这种反应的。但如果在生石灰中倒的水很少,就只能使部分生石灰变成熟石灰,剩下的生石灰仍可与水继续发生反应,如此无穷。当然,“无穷说法有些夸张。又笔者曾在农村烧过石灰,并在与水反应的石灰堆中过红薯,以鼎著其上,炊足以熟是可信的。生石灰保持着煅烧以前石灰石的固态形状和纹理, 所以张华称它为然石”,意为经高温煅烧后的石头。如 此命名, 使人的定向思维认为然石是石的一种,所以千百年来也没有找到这种石。[31]

 应宗强认为:王勃作《滕王阁序》,未做事先准备的神话不成立,实则作了相应准备。王勃在未到滕王阁之前极有可能已经“顷乘暇景,历睹众制,伏玩累日”,作了充分准备。滕序中“龙光射斗牛之墟”是从《地理志》转入《水经注·赣水注》的衔接语。而从《水经注》中雷孔章、张公一节可以看出仅读《水经注》,不查阅《晋书·张华传》或《豫章记》,“龙光射斗牛之墟”一句便如何也翻不出来。而滕王阁上不可能当众查书,王勃必在到达滕王阁前的水路上完成此番功夫……若将到南昌,王勃必看《水经注·赣水注》中南昌县部分,以了解当地风土人物。雷孔章、张公然石一节说:县出然石,《异物志》曰:石色黄白而理疏,以水灌之便热,以鼎著其上,炊足以熟。置之则冷,灌之则热,如此无穷。元康中,雷孔章入洛,赍石以示张公。张公曰:此谓然石。于是乃知其名。按《晋书·张华传》:初,吴之未灭也,斗牛之间常有紫气……华闻豫章人雷焕妙达纬象,乃要焕宿,屏人曰:“可共寻天文,知将来吉凶。”因登楼仰观,焕曰:“仆察之久矣,惟斗牛之间颇有异气。”……华诛,失剑所在。焕卒,子华为州从事……于是失剑。华叹曰:“先君化去之言,张公终合之论,此其验乎!”而《晋书》此段史料,来自刘宋豫章大儒雷次宗的《豫章记》:吴未亡,恒有紫气见牛斗之间,张华闻雷孔章妙达纬象,乃要宿,问天文。孔章曰:惟牛斗之间有异气,是宝物也,精在豫章丰城。张华遂以孔章为丰城令,至县,掘深二丈,得玉匣,长八尺。开之,得二剑,其夕斗牛之气不复见……由此合参,《水经注》、《豫章记》中雷孔章,即《晋书》之雷焕;《水经注》、《晋书》之张公,即《晋书》、《豫章记》之张华。[32]

赣水又历白社西,有徐孺子墓。吴嘉禾中,太守长沙徐熙于墓隧种松。太守南阳谢景于墓侧立碑。永安中,太守梁郡夏侯嵩于碑傍立思贤亭。松大合抱,亭世脩治,至今谓之聘君亭也。赣水又北历南塘,塘之东有孺子宅,际湖南小洲上。孺子名穉,南昌人,高尚不仕。太尉黄琼辟,不就。桓帝问尚书令陈蕃:徐穉、袁闳谁为先后?蕃答称:袁生公族,不镂自雕。至于徐穉,杰出薄域,故宜为先。桓帝备礼征之,不至。太原郭林宗有母忧,穉往吊之,置生刍而于庐前而去。众不知其故,林宗曰:必孺子也。《诗》云: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吾无德以堪之。年七十二,卒。

徐孺子,即东汉徐稺(”)。稺字孺子,徐稚(公元97-168)系东汉豫章南昌人(今丰城白土隐溪村)。他的家境贫穷,自幼勤耕,兼事磨镜,求知好学,熟读《严氏春秋》《京氏易经》《欧阳尚书》等经典著作,学问渊博,见识深远,时称为“南州(江南)高士”,向他求学者数以千计。徐孺子一贯崇尚“恭俭义让淡泊明志”,不愿为官,乐于助人,被人们尊称为“南州高士”和“布衣学者”,成为千秋传颂的“人杰地灵之典范”[33]

徐孺子墓 ,位于南昌市进贤门外十字街东侧。建墓时间无考。墓用红石叠成十层,八角形。墓顶百一红石圆柱,墓后有石碑两块.墓前石刻“汉南州高士徐孺子之墓”[34]

应宗强认为:王勃《滕王阁序》中“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一句。可由《水经注》徐孺子墓一节,比对《后汉书·徐稚传》,则知“徐孺下陈蕃之榻”。再由《水经注·赣水注》往下阅“陈蕃为太守”,参看《后汉书·陈蕃传》则竟是“周璆下陈蕃之榻”!二文人物虽异而情节雷同,范晔史材抉择不精,王勃又一“有不满焉”,故出语“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35]

郭林宗,郭泰(128-169),字林宗,人颂有道先生,故又称郭有道,郭林宗为介休郭家村人,东汉太学生首领,生誓不为官,晚年闭门教授,弟子以千人计。《后汉书》有传。郭有道(林宗)墓位于山西省介休市城关乡郭家村,系东汉墓。墓地面积约1750平方米。封土砖砌,下方上圆底径约8米,高约4米,墓前现存清建郭林宗祠1座。墓前原有东汉建宁二年(169)蔡邕撰文并书丹墓碑1通,明时己无存。清康熙年间(1662-1722)傅山依原拓摹刻,高224米,宽0.9米,厚0.19米现存县博物馆[36]。(山西省文物局,2006

滕王阁上瞰赣江 20200929


[1]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8画以上

[2]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8画以上

[3]古代汉语大词典

[4]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8画以上

[5] -- 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

[6]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1-7

[7] -- 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

[8]中国水系辞典

[9]中国水系辞典

[10]中国历代国家管理辞典

[11]-- 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

[12]--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8画以上

[13]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8画以上

[14] -- 中国传说故事大辞典

[15]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1-7

[16]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1-7

[17]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1-7

[18]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

[19]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1-7

[20] -- 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

[21]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8画以上

[22]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8画以上

[23]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8画以上

[24]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1-7

[25]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8画以上

[26]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8画以上

[27]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8画以上

[28]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8画以上

[29]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8画以上

[30]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8画以上

[31]粟新华,“然石”辨,江海学刊,2004-04-30,第2  页码:41  

[32]应宗强:《滕王阁序》中的秘密,《博览群书》,20110407

[33]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编委会,鄱阳湖平原,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7.11,152

[34]中国旅游文化大辞典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旅游文化大辞典,江西美术出版社,1994.09,403

[35]应宗强:《滕王阁序》中的秘密,《博览群书》,20110407

[36]《山西省文物地图集》(中),2006年,第705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水经注 卷三十九 赣水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九百二十四卷
南康记(辑录本)
水经注 卷三十九
南昌古城址考证(原<南昌城迁考>)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卷二百九十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