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水经注》里的浙江(一)----《水经.渐江水注》略考

卷四十

○渐江水

A

△渐江水出三天子都。

《山海经》谓之浙江也。《地理志》云:水出丹阳黟县南蛮中。北迳其县南,有博山,山上有石,特起十丈,上峰若剑杪。时有录鼓潜发,正长临县,以山鼓为候,一鸣,官长一年,若长雷发声,则官长不反。浙江又北历黟山,县居山之阳,故县氏之。汉成帝鸿嘉二年,以为广德国,封中山宪王孙云客王于此。晋太康中,以为广德县,分隶宣城郡。会稽陈业,洁身清行,遯迹此山。

渐江水(浙江),古浙江的别名。《汉书·地理志》 丹阳郡县:“渐江水出南蛮夷中,东入海。”《说文》作渐水,释同《汉志》。《水经》有“渐江水” 专条,云: “渐江水出三天子都,北过余杭,东入于海。”郦注:“《山海经》谓之浙江也。”即《山海经·海内东经》 所谓“浙江出三天子都,在其 ()东,在闽西北入海,余暨南”。以源出今安徽黟县古黟山南坡的章水、吉阳水等水为正源,南至渔亭称横江水,东会率水为屯溪,再东合练江所汇诸水为新安江。桐庐以下,东过钱塘,称钱塘江,再东连余杭等山阴之地,统称浙江,即今钱塘江流域的干流。[1]

三天子都,古山名。又称三天子鄣、天子鄣。始见于《山海经》海内南经、海内东经,所在地说法不一:三国魏张氏《土地记》指东阳永康县(今浙江永康市)南的石城山;晋郭璞注《山海经》指新安歙县(今属安徽)东的三王山;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指寻阳的庐山(今属江西);《大清一统志》指今江西省婺源县西北黟山支脉的率山。近人或以为天子都本有三,各称三天子都,即石城山、三王山、庐山。[1][2]按上述郦注所述,此处《水经》“渐江水出三天子都”的浙江水上游的三天子都,很可能便是晋郭璞注《山海经》所指新安歙县(今属安徽)东的三王山。[3]

黟县,一作黝县。秦置,属鄣郡。治所在今安徽黟县东五里。《说文》 黑木也。从黑,多声。丹阳有黟县。《元和志》 28黝县:按县南有墨岭,出墨石。又昔贡柿心木,县由此得名。西汉元封二年 (109) 属丹阳郡。鸿嘉二年 (19) 改置广德王国,东汉复为黟县。建安十三年 (208) 属新都郡。西晋太康元年 (280) 属新安郡。隋开皇九年(589) 省入海宁县,十一年 (591) 复置,移治今黟县。十二年 (592) 为歙州治。大业三年 (607) 属新安郡。唐武德四年 (621) 属歙州。北宋宣和三年(1121) 属徽州。元至元十四年 (1277) 属徽州路。明属徽州府。民国初属安徽芜湖道。1928年直属安徽省。[4]

黟山,即今黄山在安徽省南部。《方舆胜览》:“旧经:黄帝栖真之地”,故名。另据《元和郡县志》:“上有泉水,泉侧多黄连”,故名。东北—西南走向。由花岗岩构成,形成峰林地貌。主要山体在黄山市。古称“三天子都”。秦称黟山,唐天宝六载(747)敕改今名。因传说黄帝在此修身炼丹,故名黄山。

舒甘来认为上述《水经注》的这段话有四个意思:一是“江水出三天子都”,古今许多学者都认为三天子都是黟山余脉的张公山(亦称率山、大鄣山),出自率山的率水是渐江主源;二是“水出丹阳黟县南蛮中”,就是说渐江水出自丹阳郡的黟县,“蛮”是当时对南方山越的一种贬称。三是“浙()江又北历黟山,县居山之阳,故县氏之”史书上说的“县”的地理位置,多指县城所在地,根据文物考古和《元和郡县志》等史料记载,黟县古城在距今县城五里的古城村,居黟山之阳。四是“会稽陈业,洁身清行,遁迹此山”,和历代《黄山志》记述“汉末会稽太守上虞陈业,身清行,遁迹此山”相符。这些都说明《水经注》中所说的黟山即后改名的黄山,不可能是与位于黟县县城之南同名的黟山(石墨岭)[5]

浙江又北迳歙县东,与一小溪合。水出县东北翁山,西迳故城南,又西南入浙江。又东迳遂安县南。溪广二百步,上立杭以相通,水甚清深,潭不掩鳞,故名新定。分歙县立之。晋太康中,又改从今名。

歙县,秦置,属鄣郡。治所即今安徽歙县 (徽城镇)。西汉元封二年 ( 109) 属丹阳郡,郡都尉驻此。《说文》 释歙:“缩鼻也。” 以其地形如塌鼻状盆地,为古越语方言地名。旧说以县境诸水交会之口歙浦为名,不确。东汉建安十三年 (208),分属新都郡。西晋太康元年(280) 属新安郡。[6]比对文物地图歙县故城应即今安徽歙县徽城镇北关村土城汉代城址,此地为一处小山岗,面积约 0.5 平方千米。城墙残垣高 1.52 米,宽23 米。西、南两段依山脊,长约 400 米,东、北两段已毁。城址上和城内山坡上有汉墓,出土了陶瓮等。城南有宋新州城址。[7]

小溪,按流向次序考量颇疑约今扬之河中下游。

翁山,按“县东北翁山”推析翁山约徽城镇东北佛岭角一带之山岭。

“西迳故城南”之故城,按扬之河的流向结合相关文普资料综合考量颇疑与安徽歙县桂林乡竦口村竦口汉墓[8]有渊源。而此故城的位置很可能亦大致在址野县故城[9](桂林乡竦口村·唐代)一带。按上述郦注所述不排除址野县故城下有此故城基址的可能。(尽管目前尚未发现有相关考古发掘报告出炉)

遂安县,西晋太康元年 (280) 改新定县置,属新安郡。治所在今浙江淳安县 (排岭镇) 西南仙居村附近。[10]

浙江又左合绝溪,溪水出始新县西,东迳县故城南,为东西长溪。溪有四十七濑,睿流惊急,奔波聒天。孙权使贺齐讨黟、歙山贼,贼固黟之林历山,山甚峻绝,又工禁五兵。齐以铁杙椓山,升出不意,又以白棓击之,气禁不行,遂和奇功平贼。于是立始新之府,于歙之华乡令齐守之。后移出新亭。晋太康元年,改曰新安郡。溪水东注浙江。浙江又东北迳建德县南。县北有乌山,山下有庙,庙在县东七里。庙渚有大石,高十丈,五尺围,水濑睿激而能致云雨。

始新县故城, 古县名。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孙权析歙县东三叶乡置,治今浙江省淳安县千岛湖西北威坪岛附近。为新都郡治。西晋太康元年(280)为新安郡治。隋开皇九年(589)改新安县[11]

白棓(bang)亦作“白棒”。大棍;大杖。《北史·王罴传》:“羆尚卧未起,闻阁外汹汹有声,便袒身露髻徒跣,持一白棒,大呼而出,谓曰:'老羆当道卧,貉子那得过。’敌见,惊退。”[12]

建德县,三国吴黄武四年(225)分富春县置。治今浙江建德市东北梅城镇。属吴郡。孙皓封建德侯,即此。梁属东阳郡。隋开皇九年(589)废。[13]

浙江又东迳寿昌县南,自建德至此,八十里中有十二濑,濑皆峻崄,行旅所难。县南有孝子夏先墓,先少丧二亲,负土成墓。数年,不胜哀卒。

寿昌县,西晋太康元年(280)改新昌县置,属吴郡。治所在今浙江建德市西南五十二里古城山村。南朝梁属新安郡。隋开皇九年(589)省。[14]熊会贞认为此处寿昌县应校正为桐庐县(会贞按:东下当有北字。古寿昌在今县西,在建德之西南。浙江东北流,不得先径建德而后径寿昌,明有讹文。据孝子夏先,桐庐人,则下言县南有夏先墓谓桐庐县也。此寿昌为桐庐之误无疑。[15]

孝子夏先墓,按《一统志》卷三 二严州府:夏孝先墓在桐庐县西孝泉乡(孝门村)[16]。之后的舆地典籍如《寰宇记》、《一统志》等载夏孝先(非夏先)墓在桐卢县西三十里孝泉乡[17]。很可能是因为夏先是出名的孝子所以后世附会为夏孝先。

濑,按《说文》濑,水流沙上也。[18]

浙江又北迳新城县,桐溪水注之。水出吴兴郡於潜县北天目山。山有高峻,崖岭竦叠,西临峻涧。山上有霜木,皆是数百年树,谓之翔凤林。东面有瀑布,下注数晦深沼,名曰蛟龙池。池水南流迳县西,为县之西溪。

新城县,三国吴黄武五年 (226) 析富春县置,属东安郡。治所在今浙江富阳市西南四十八里新登镇。寻废入桐庐。西晋太康末复置,属吴郡,寻废。东晋咸和九年 (334) 再置,仍属吴郡。南朝陈祯明元年 (587) 改属钱唐郡。[19]

桐溪水,即横江,又名分水江。[20]

於潜县,古旧县名。又称於替县(《汉书·地理志》)。西汉置,治今浙江省临安市西於潜镇,属丹阳郡。三国吴宝鼎后属吴兴郡。南朝陈属钱唐郡。隋属余杭郡。唐、北宋属杭州。南宋属临安府。元属杭州路。明、清属杭州府。1958年并入昌化县。[21]

天目山,一名浮玉山。即今浙江西北部天目山。呈东北一西南走向。为长江与钱塘江水系分水岭。最高峰龙王山海拔1587米。《水经·渐江水注》:桐溪“水出吴兴郡於潜县北天目山,山极高峻”。《元和志》卷25:天目山“有两峰,峰顶各一池,左右相对,名曰天目”。《道书》以为第三十四洞天。山有东天目、西天目之分。[22]

翔凤林,此处“翔凤林”指的便是天目山的柳杉林。在西天目山,就有一株著名的柳杉,它被清代乾隆皇帝封为“大树王”树龄约1500多年,宋代称“千秋树”树高26.5米,胸径2.331米。[23]

  向四周望去,满眼葱翠,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95%。

  

  世界上最大的柳杉群落,就在天目山。柳杉高达挺拔,树干笔直,非常美观。早在北魏时期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就有明确的记载,这些柳杉足有千年以上历史。

  山间景色清幽,树木种类繁多,肆意生长,保持着原始森林的形态。

蛟龙池,位于西天目山东麓,分水江天目溪源头的西关溪上。《水经注·渐江水》:“水出吴兴郡於潜县北天目山……东面有瀑布,下注数亩深沼,名曰蛟龙池”。蛟龙池即西关龙潭。潭东、西两峰夹峙,中有一巨岩,紧锁峡口。岩中有裂隙,宽两三米,深约60米,形成3级瀑布,上、中、下3潭,飞流直泻,声震数里,蔚为壮观。1975年于北端峡口建坝,截断水流,潭也填平,瀑布从此消失,唯下池潭壁今尚存“龙潭”两字的摩崖石刻。[24]

溪水又东南与紫溪合。水出县西百丈山,即潜山也。山水东南流,名为紫溪,中道夹水,有紫色磐石,石长百馀丈,望之如朝霞。又名此,水为赤濑,盖以倒影在水故也。

紫溪,一名赤濑。即今浙江临安县西昌化溪,富春江支流分水江的上源之一。源出安徽绩溪县饭蒸尖,东南流至浙江临安县西南紫溪村合天目溪后称分水江。《水经·渐江水注》: 紫溪水出 (于潜) 县西百丈山,即潜山也,山水东南流,名为紫溪,中道挟水,有紫色磐石。故名。唐贞元十八年(802)开紫溪水溉田,即此。[25]

百丈山(潜山),即百丈山。在今浙江临安县西龙岗乡。《水经·渐江水注》: 紫溪水出县西百丈山,即潜山也[26]

紫溪又东南流,迳白山之阴。山甚峻极,北临紫溪。又东南连山夹水,两峰交峙,反项对石,往往相捍。十馀里中,积石磊砢,相挟而上,涧下白沙细石,状若霜雪。水木相映,泉石争晕,名曰楼林。

白山,在今浙江临安县西南与桐庐县界上。《水经·渐江水注》:紫溪又东南流,径白山之阴,山甚峻极,北临紫溪《清一统志·杭州府一》:白山山上有浮石,纯白,故名[27]

楼林,形容层层迭迭的山林。亦指其水中倒影。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渐江水》:“涧下白沙细石,状若霜雪,水木相映,泉石争暉,名曰楼林”清周亮工《予以庚寅冬日出临汀赋此寄怀》之一:“楼林高下水潺湲,曾住汀南一月还”[28]

紫溪东南流,迳桐庐县东为桐溪。孙权藉溪之名以为县目,割富春之地,立桐庐县。自县至於潜,凡十有六濑,第二是严陵濑。濑带山,山下有石室。汉光武帝时,严子陵之所居也。故山及濑,皆即人姓名之。山下有磐石,周回十数丈,交枕潭际,盖陵所游也。

桐庐县,三国吴黄武五年 (226) 分富春县置,属东安郡。治所在今浙江桐庐县西二十五里。《元和志》卷25以居桐溪地,因名。七年 (228) 改属吴郡。隋开皇九年 (589) 省。仁寿二年 (602) 复置,属睦州,徙治今县西八里旧县乡[29]。三国吴黄武四年(225),析富春县桐溪乡置桐庐县,县治设在古城里(漏港滩一带)[30]

严陵濑,又名七里濑、七里滩。指今浙江省钱塘江自建德市东乌石滩至桐庐县南泷口的七里泷峡谷,长22公里。《水经·渐江水注》:(桐庐)县至于于潜,凡十有六濑,第二是严陵濑,濑带山,山下有一石室,汉光武帝时严子陵之所居也,故山及濑皆即人姓名之”1968年于泷口筑成富春江水库大坝,昔日急流险滩已成平湖。[31]

桐庐溪又东北,迳新城县入浙江。县故富春地,孙权置,后省并桐庐,咸和九年,复立为县。浙江又东北入富阳县,故富春也。晋后名春,改曰富阳也。东分为湖浦。浙江又东北迳富春县南,县故王莽之诛岁也。江南有山,孙武皇之先所葬也。汉末,墓上有光,如云气属天。黄武四年,孙权以富春为东安郡,分置诸县,以讨山越,命全琮……浙江又东北迳亭山西,山上有孙权父冢。

新城县,三国吴黄武五年 (226) 析富春县置,属东安郡。治所在今浙江富阳市西南四十八里新登镇。寻废入桐庐。西晋太康末复置,属吴郡,寻废。东晋咸和九年 (334) 再置,仍属吴郡。南朝陈祯明元年 (587) 改属钱唐郡。[32]

富阳县,东晋太元十九年 (394) 改富春县置,属吴郡。治所即今浙江富阳市。南朝属钱唐郡。[33]

富春县, 西汉置,属会稽郡。治所即今浙江富阳市。东汉属吴郡。东晋太元十九年 (394) 避郑太后阿春讳,改为富阳县。[34]

孙武皇之先所葬也……孙权父冢,据《三国志吴书孙破虏传》称:“吴郡富春人”。富春是孙氏地望,即今浙江富阳。《水经渐江水注》“淅江又东北迳富阳县南,……又东北迳亭山西,山上有孙权父冢”。杨守敬《疏》云:“权字定是坚字之误,若是权父,则直当称孙坚冢,盖钟名晦而坚名显也。”孙钟,为坚之父,见刘敬叔《异苑》。如此,则孙氏地望及旧墓”亦均在吴郡富春。[35]田余庆先生认为:富春孙氏本属“孤微发迹”,无强大的乡土势力可言。《孙坚传》注引《吴书》谓“坚世仕吴”,这是韦昭在吴而为吴修史,不得不有的虚美不实之辞,《宋书·符瑞志》上以及《太平御览》卷五五九引《幽冥录》,皆谓孙坚之祖孙钟与母分居,遭岁荒,种瓜为业。这证明陈寿所谓“孤微发迹”不诬。孙氏门寒,家世不详,孙钟与孙坚关系,除上述祖孙之说外,六朝还有父子之说。刘敬叔《异苑》载孙钟为孙坚之父。《水经·渐江水注》富春亭山“有孙权父冢”。杨守敬《水经注疏》谓“权”字为“坚”字之误,因为若是孙权父冢,当径称为孙坚冢,不必累赘为言。杨守敬之说实际上是赞同《异苑》,谓亭山之冢即孙钟冢。同时我们知道,孙坚先葬曲阿,后迁葬吴,坟茔并不在富春。《宋书·礼志》三谓孙权称帝,不立七庙,但有孙坚一庙在长沙临湘,又有孙策一庙在建邺,这与东晋末年桓玄篡晋立楚,唯立桓温神主于建康,庙祭不及于祖,以此遮掩其先世隐情之事,颇为相似。[36]

以讨山越,命全琮……,此句似有脱漏文字。按《三国志.吴书.全琮传》 “琮,吴郡钱唐人……中州士人避难而南依琮居者以百数,琮倾家给养。遂显名远近。后权以为奋威校尉,授兵数千人,使讨山越[37]”。则此句可校补为“以讨山越,命全琮为奋威校尉

亭山,在今浙江绍兴市南。《方舆纪要》卷92绍兴府:亭山在府南十里[38]


[1]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8画以上

[2]-- 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

[3]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8画以上

[4]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8画以上

[5]舒甘来:黄山原本不叫黄山》;冯骥才,李辉,钱念孙著,可惜从此无徽州,海天出版社,2019.01,120

[6]--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8画以上

[7]国家文物局:《安徽文物地图集》(下),中国地图出版社,第 486

[8]国家文物局:《安徽文物地图集》(下),中国地图出版社,第 486

[9]国家文物局:《安徽文物地图集》(下),中国地图出版社,第 486

[10]--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8画以上

[11]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8画以上

[12]《汉语大词典》第113548 198

[13]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8画以上

[14]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8画以上

[15]《水经注疏》,第3280

[16]陈健梅著,孙吴政区地理研究,岳麓书社,2008.06,70

[17]会贞按:《寰宇记》,夏孝先,桐庐人,父亡,负土成坟,庐其侧。《名胜志》,独山在桐庐县西二十二里,旁有孝子泉。晋夏孝先,父亡,负土成坟于此。《一统志》,夏孝故宅在桐卢县西三十里孝泉乡,孝先墓亦在孝泉乡。诸书并作孝先,与此异,未知谁脱谁衍?《水经注疏》,第3281

[18]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8画以上

[19]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8画以上

[20]日本《支那省别全志·浙江省》杭州史料译(三)——杭州县城概况&施茂华翻译,王利民主编,杭州文史,杭州出版社,2016.12,124

[21]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8画以上

[22]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7画以下

[23]西天目古木参天,徐建春著. 钱塘江风光[M]. 2013

[24]

[24]来源:《浙江省志丛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水经注 卷四十
史部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卷四十 渐江水、斤江水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九百七十三卷
西天目山禅源寺
【浙江】临安天目山联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卷二百八十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