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子游问孝(2—7)

       孔子继续谈论孝。因为在当时那个年代,孝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手段。孔子在这里着重强调人应该对父母心存孝敬。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末吴国人,与子夏、子张齐名,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比孔子小45岁。曾为武城宰(县令)。

       养:yàng,于人类指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于动物指哺育和反哺的本能。

【译文】

      子游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罢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有反哺的本能。如果不心存孝敬,那么(人赡养父母)与犬马反哺的本能又有什么区别呢?”

       对于“至于犬马,皆能有养”,历来有不同解释。一说狗守门看家、马拉车驮物,也能侍奉人;二说犬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但这些说法不尽妥贴。其实,古人早已意识到禽兽也知道爱护它所生育的后代,一个动物种族的繁衍主要依赖于同类哺育与反哺的本能。如乌鸦就有反哺的习性。乌鸦的雏鸟长大,必衔食饲其母。《本草纲目》中称乌鸦为慈鸟:“此鸟出生,母哺60日,长者反哺60日,可谓慈孝矣。”后来人们便将反哺比做子女孝敬父母。束皙在《补亡诗》中说:“嗷嗷林鸟,受哺于子”。苏辙有诗云:“马驰未觉西南远,鸟哺何辞日夜飞。”所指的都是乌鸦由母鸟养大,在母鸟衰老不能觅食时,小乌鸦便衔食喂母鸟,以为回报。由此“乌鸦反哺”便成为比喻子女对父母感恩尽孝的成语。

      孔子对那些不尊敬父母的行为,以动物界的反哺现象作对比,来表达自己的愤愤不平。孔子认为,如果说只是给父母一口饭吃,让父母得以活命,那是犬马都能做到的。如果一个人对父母不心存“敬”,那么这个所谓的“孝子”同犬马有什么区别呢?

       孔子以对父母有无“敬”来区分人与动物,抓住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所在。人自幼长大,无时不刻都有父母之爱,长大后赡养父母是正常的人伦常情。但唯有心存孝敬,从无意识到有意识,达到道德理性的自觉,才是情感的升华,才是真正的“孝”。所以,“敬”作为儒家伦理的重要内容,应该而且必须成为人人践行的美德。孔子这类罕见的愤世嫉俗之语,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代,都是极为严厉的警示。

       当下,留守老人、独居老人已成普遍的社会现象。很多在外发展的子女给老人修好房子、给足钱物,让老人在家能安度晚年。这些做法固然重要,但却不是父母真实的愿望所在。为人子女的应该知道,年迈的父母不是需要物质上的富足与奢侈,而是无法排遣精神上的空虚与无奈。

      20137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常回家看看”写入了法律条文,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然而,如今精神赡养似乎持续遇冷,老人拨打110找民警“陪聊”、上法庭起诉子女要求子女陪伴的事件屡见不鲜。真心希望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为子女们“常回家看看”创造条件;更希望子女们心存孝道,让“常回家看看”成为一种自觉,即使不能“常回家看看”,“常打个电话”应该不是奢侈品,更不需要耗费上天摘星揽月的气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什么是“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永远保持和颜悦色的微笑——《论语》学习23-24
犬马之养
《论语》求知|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为何动物世界很少看到衰老的动物?动物会赡养年迈的父母吗?
为人之道(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