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辩证法的角度论事物背后运转规律

人永远都无法脱离自身的现实条件,一切无力的表现都不是对于现实的反应,而是对于自己无法清楚认识自己与现实的反应,只有清楚的认识自己与现实,人才能立足于自身现实条件的可能性而突破自己,从而改变自己与现实。

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们一般的理解这里的道就是事物背后运转的规律。只是用了不同的“名”来表述,那么这里的“规律”到底是什么?在我看来就是因果律。“因”之源头就是道,律之结果,就是事物运转呈现的方式。“因”的变化进而也就会引起相应结果的变化。

那么事物运转最终呈现的方式有几种形式?以及这些方式背后的规律又是如何支配事物运转的?这是今天这篇文字主要要探讨的问题。

如果我们对于自然界进行划分,可分为无人参与的自然属界,和有人参与的自然属界。因此这两种属界就构成了三种相互关系:即无人属界与无人属界的关系、无人属界与有人属界的关系、有人属界与有人属界的关系。因此从大的角度来说,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存在这三种大的规律。其余所有的子一级的关系都隶属于这三种大的关系。

比如自然界中的风雨会侵蚀岩石,随着时间的积累,岩石会逐渐风化。风雨侵蚀是因,岩石风化为沙土是结果。这是无人属界之中的子一级相互因果关系。随着风雨的搬运作用,这些沙土又会被搬运至别的地方堆积,再随时间堆积,有可能会压实成岩。再比如干旱洪水等,可能会影响到农作物的收成,进而会影响人类的食物安全,这是子一级的无人属界对于有人属界的影响。再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有人的关系构成了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与个体的关系又构成了个人的人际关系,这是三种关系之中最为复杂的一种关系,因为人是带有主观能动性,喜怒哀乐等感性及理性色彩,这些色彩又构成了人的喜恶好善等价值观,因此在分析这种关系时是最为复杂的。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去发现事物背后的规律?唯物辩证法给出了具体的分析和操作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万事万物都处于联系与运动之中,这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因此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分析事物背后的关系及规律时,要用联系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那么什么是练习发展的眼光?唯物辩证法给出了四个字“实事求是”。大多数人都知道这四个字,但是真正把这四个字的理解到位并发挥出这四个字力量的人却很少。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指出“实事求是”的内涵,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一次对“实事求是”做出了解释,“事实”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规律,“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关键在于一个“求”字,就是怎样才能去发现这些事物内部之间的关系及规律,进而应用这些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说通俗一点,就是凡事要立足于自身现实的可能,去做现实的可能。

那么什么叫做立足于自身现实的可能?就是要分析出符合于自身所有的客观的实际条件,我有什么条件?我没什么条件?哪些是有利条件?哪些是不利条件?要做成这件事又必须去创造哪些条jian ?在这些与自身相符的客观事件条件上,尽最大的主观能动性,让事物向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

在这里我们用三个案例来进行说明。

第一个案例,看毛主席是怎样用“实事求是”来指导中国革命的。这里我们主要来分析一些在中国革命中的五次反围剿。

类目

时间

兵力对比

战术

结果

第一次反围剿

1930.11~1931.1

红军:4万

敌人:10万

运动战

歼敌1.2万余

第二次反围剿

1931.4~1931.5

红军:4万

敌人:20万

运动战

歼敌3万余

第三次反围剿

1931.7~1931.9

红军:3万

敌人:30万

运动战

歼敌3万余

第四次反围剿

1933.2~1933.3

红军:7万

敌人:40万

运动战

歼敌3个师,俘敌1万余

第五次反围剿

1933.9~1934.10

红军:10万

敌人:100万

短促突击,堡垒对堡垒

损失惨重,被迫长征

从这张表我们能很清楚的看出敌我力量对比及战术和结果,从客观的实际来看,每次反围剿兵力上与敌人悬殊巨大,并不占优势,其次装备上更是不如敌人,但是前四次反围剿为什么我方红军都能胜利?唯独第五次改变了战术损失惨重被迫长征。这里面显而易见可以看出采用战术不同,其结果不同。为什么在敌我力量如此悬殊下,运动战就可以打胜仗,而堡垒对堡垒短促突击就不行?其原因就是脱离了现实的客观实际条件。

从客观上说每次反围剿我方红军兵力及武器装备都与敌人相差悬殊,但是从地形上和群众基础上来说我方红军具有天然优势,可以主动把握山地地形优势及广大的根据地群众基础优势,在立足于这一符合我方红军优势条件的基础上,在采取运动战调动敌人,诱敌深入,声东击西,在运动战中寻找最佳战机,采取集中兵力伏击敌人打歼灭战,各个击破,这样就在局部把握了战略战术主动,由弱转强。敌人从全局虽说兵力及武器装备占优,但是山地地形,不利于敌人的大兵团施展,再加上敌人不同部队派系间的重重矛盾,这也是我方红军可以利用的优势条件。正是立足于这些敌我间的客观实际优势及劣势的条件基础,发挥了我方自身最大的主观能动性,由此才能在前四次反围剿中以弱胜强。而第五次的失败正是脱离了这一客观实际,放弃了我方的优势,采取堡垒对堡垒,以我方的兵力和武器装备对阵敌人堡垒坦克和飞机完全不占有一点优势,因此才失败。前三次反围剿后,毛主席的一副对联很好地总结了我方红军打胜仗的原因:“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券: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见敌人”。由此可见毛主席真是将唯物辩证法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第二个案例我们用共享单车哈罗单车的案例来进行说明,共享单车早期的风口,市场上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很多公司,大的最火的两家公司就是小黄和摩拜单车,最后在资本的加持下,摩拜胜了,小黄倒闭了,而不起眼的哈罗单车从三四线城市异军突起,成功跻身一二线城市。为什么一开始不起眼的哈罗单车最后能从这样一片蓝海里异军突起,而一开始很强大在资本不断加持下的小黄倒了呢?其中很重要的原因还是小黄脱离了自身客观实际,没有平衡好资本各方的利益,在管理上和战略上对于市场的变化缺乏清晰的应对之策,最终才有了“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高楼起,眼看他楼塌了的结果”。而哈罗单车一开始就清晰自己力量弱小,在一二线城市不占有市场竞争优势,因此他立足于这些巨头未深触的三四线城市的市场,在管理上稳扎稳打,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积聚力量,等待时机,当他具备在一二线城市竞争的力量时才进军一二线,因此才从这一片蓝海中站稳自己的一席之地。华为早期的发展也是知道和那些国际巨头的电信公司毫无竞争力,自己力量渺小,同样也是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通过过硬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才发展出了当今在通信行业的地位。

通过上面的这两个案例,我们都可以看出,一开始的共同之处都是处于力量弱小的一方,最后却都在与力量强大的一方较量中,都脱颖而出。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都能立足于自身的客观实际条件,将自己的优势条件应用在强大一方力量的薄弱之处,进而把自己的弱势条件转化为优势条件,让事物向自身最有利的方向发展。

第三个案例我们说说个体,也就是每一个具体的人,怎样应用唯物辩证法破解自己的困境和难题。每一个人的现实社会和生活中都会形形色色的遇到不同的问题和难题,每一个人对于问题和难题的应对方式和解决思路一般也大有不同。这里只说具体分析问题的方法论,或者说思维模式,并不能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因为每一个人面对的客观实际条件不同。这里我用一本小说里的一个人物关于“实事求是”应用的一个案例。在《天幕红尘》中有这样一个人物老九,老九继承了他爹开的一个面馆,但是面馆的生意一直一般般,也就够维持个生活,老九一直想把面馆做大,但是一直却不知道如何做大,他后来遇到了一个高人指点,最终将其面馆终于做大开出了连锁店。我们一般知道手擀面比机器面好吃,那么问题来了,机器能否做出和手擀面一样的口感?你可能会不假思索的回答,这怎么可能!但是我们如果把这个问题再往深入思考,手擀面好吃是因为人把面粉和水按一定的比例进行调配,然后用手使出一定的力道和面揉面,使面最终按照一定的组织形式呈现出来,最终做出一碗面条。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的过程和要素,就是面粉水的比例,揉面的时间和力道以及形态,以及醒面的时间,也就是说面条好吃是因为面粉的比例、揉面的时间和力道及形态、醒面的的时间这三个要素而决定,既然手可以达到这个效果,那么机器为什么就不能达到这个效果,只要过程按照这几个要素进行适当的组成和完成,那么结果就应该是一样的。正是从这个思路出发,老九立足于自身的现实条件,什么实际条件?就是要做这个面条首先得有面粉,和能为做面条研发的机器的资金,这两个条件他都具备,其次就是要找到能做这样机器的专业人士,前两个条件他都直接具备第三个条件他不直接具备,但是他可以通过朋友来找这方面的专业人士,立足于这些可能性他开始研发做面的机器,比照手擀面的过程,这个过程他进行了严格的实验数据记录和观测,在不断的尝试下,他最终做出了和手擀面口感几乎一样的面条,从而扩张了他的面条产业。这是一个个体应用“实事求是”如何让自己面条产业扩大的案例。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老九在应用“实事求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主要就是先要把问题思考透彻,要能看到事物背后的本质规律,然后就是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条件的可能能大胆的去实践,只有去实践,我们才能知道我们分析思考认识的正确与否。

最后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总结。自然界的规律分为三种:物与物之间的规律,物与人之间的规律,人与人之间的规律。支配这些规律的内在动因是因果律。要弄清楚这些规律,就必须明白事物背后的因果律,要弄清楚因果律抓住事物背后的本质,我们就必须实事求是。怎样实事求是?就是要立足于自身切合条件的可能,什么是切合自身条件的可能?就是自身有什么条件,自身没什么条件,在这个基础上去分析做事情的可能性,才有可能成功,脱离了自身条件的可能都是徒劳的。关键在于不住一法,什么意思?就是不要“唯”,不唯教条主义,不唯经验主义,只立足于自身的客观实际,去分析事物实现条件的可能,在此基础上展开实现路径步骤的可能,核心在于落地,进而来实现自我与现实的改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遵循因果律(三)[七绝]
天幕红尘:决策的法则——见路不走
今日头条
对比彭德怀与林彪的军事指挥艺术
《四渡赤水在古蔺》连载4:古蔺,红军确立运动战思想之地
毛主席指挥的十大经典之战{之五}:四渡赤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