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那些闽南人带出去和带回来的食物

历史上,闽南人以舟楫为马,不断向海外扩散。凡是舟楫能到达的地方,几乎都有闽南人的身影。如今,闽南华人、华侨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东南亚是主要聚集地。闽南的饮食跟随着他们走过的足迹进入了移居地,另一方面,他们也将世界各地的饮食带回了闽南。

闽南人在海外多从事商业和食品业。那些飘扬过海的闽南先民们从未与故土断绝联系,他们把家乡的饮食带到其移居地,将乡愁塞进食物,以纾解思乡之苦。对于他们来说,食物的重现是感知家乡的捷径

在槟城的大街小巷,茶室随处可见,多是售卖福建及潮汕传统美食。随着岁月的变迁,这些美食进入槟城后,已与当地的生活环境融合在一起,地道的家乡味变成了槟城味道。

槟城与吉隆坡都有一种面,叫“福建面”,是马来西亚具有代表性的食物。顾名思义,两者皆与福建有所渊源。槟城福建面又称“槟城虾面”,在厦门可以发现系出同门的“厦门虾面”,在台湾则是“担仔面”。吉隆坡的福建面则是由早年从福建到马来西亚讨生活的王金莲创立,又称黑面、大卤面。后来他想到自己是福建人,就把自己炒的面命名为“福建面”。这两款福建面虽然由来与风味不同,但它们都使用黄面。可以说,黄面是闽南人的饮食印记,只要有闽南人的地方就有黄面。

槟城福建面是汤面,吉隆坡福建面是干面

槟城蚝煎也是当地驰名的传统美食,其源自闽南和潮汕地区。槟城当地住着很多闽南和潮州地区的后裔,店老板几乎都是闽南人或潮州人。槟城蚝煎分为福建蚝煎和潮州蚝煎,广东人称牡蛎为“蚝”,闽南人则称之为“蚵仔”,因此“蚝煎”在闽南地区叫做“蚵仔煎”。

福建蚝煎为干爽风味,潮州蚝煎为鱼露风味

曼煎糕源自泉州,在闽南地区多称“满煎糕,相传是清时左宗棠为了让其军队能吃饱,利用福建盛产的蔗糖及花生碎改良传统咸味煎饼而成,这种甜食煎糕渐渐在民间流传,后来由闽籍移民带入槟城,成为了当地传统小吃。其同时也盛行于新加坡、文莱、印尼等国家。

槟城曼煎糕与闽南满煎糕相比,皮比较薄

这些食物随着闽南移民者的脚步到了不同地方落地生根,长出了不同的样貌。

闽南人到了海外,在进行贸易时,自然也将闽南语带入其所在的移居地。闽南语是一种神奇的存在,具有超强的扩散能力,尤其体现在食品领域里。闽南人为马来语及印尼语等贡献了大量词汇。

如bakpia、bakso、mie、tahu、lumpia、pangsit,都是闽南语的音译,分别指肉饼、肉酥、面、豆腐、润饼、扁食。



早期,下南洋的华人在文化、语言上受南洋当地影响较大,日常使用马来语或印尼语,但是在他们的语言中仍然保留了大量家乡的汉语词汇。其祖籍一般是闽南、潮汕一带,当他们制作了糕点之后,就以家乡的“粿”来命名,即"kue"。实际上"kue"这个词源自闽南语的“果”,把点心、零食统称为“果”,这一说法自古有之,在许多汉语方言中都有留存。这个字有时候也被写作“粿”,特指米制点心。闽南及潮汕一带有各式各样叫“X粿”的小点心,如红龟粿、油葱粿、红桃粿等。受到闽南方言的影响,直至今时,印尼人仍将点心、小食统称为"kue"。

闽南语除了对马来语和印尼语产生影响,对英语的一些词汇也有所贡献。如 “肉骨茶”, 英文名叫"Bak Kut Teh",其实就是闽南语里“肉”“骨“茶”的音译,它是一种流行于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食物,早期在当地工作的闽南人喜欢喝这种药膳汤,并逐渐将它发扬成了当地的名小吃。又如“番茄酱”,其本身与闽南并无关系,但其英语"ketchup"源自闽南语的“膎汁(鱼露)”,印尼则称之为"kecap",这显然也是根据闽南语来命名。鱼露起源于南洋,为闽南人所喜爱,称之为膎汁。其被殖民者带回欧洲后,数次加工,已不再是原本的腌制鱼酱,19世纪经美国人调制加入番茄,成了如今酸甜可口的番茄酱。

肉骨茶是一种用排骨加中药材一起炖煮的汤水

闽南人给移居地带去了多种多样的食物,当他们返回家乡时,也带回了当地的食物和语言,或多或少地改变了闽南人的生活习惯。

“沙茶”非“茶”,为一种南洋调料,据说是由印尼的闽南华侨传入厦门,厦门人另辟蹊径,将其加入面汤,做成了“沙茶面”,成了当地的名吃。“沙茶”一词源于印尼语"Satey",原本应读作“沙爹”或“沙嗲”,到了嗜好泡茶的闽南,因为“嗲”和闽南语“茶”的发音很相似,便顺口将“沙嗲”本土化,称作“沙茶”。

据说朱古力在治疗胃寒以及妇女产后体虚进补有着特别功效

昔日,许多在菲律宾务工或经商的华侨返乡时,会将朱古力作为手信带回闽南。由此,作为新潮而风味十足的饮品,朱古力进入了闽南人的生活。有善于经商的闽南人——菲律宾百年老店“老顺德”创始人抓住了这一商机,其品牌风靡东南亚、港澳台及闽南地区。

说到传至闽南地区的饮品,还有南洋咖啡,闽南人直接按照马来语"kopi"的音译,将其读作[ko pi]。在南洋喝咖啡的地方,本地人称之为"Kopi Tiam",是马来语"kopi"和闽南话"tiam"的结合,意为咖啡店。

“番薯”二字出自闽南语,也叫地瓜。在闽语中习惯把外族人、外国人称为“番”,因此,从外族地域、外邦传入汉地的东西自然也带了“番”字。据记载,番薯是由明代吕宋(今菲律宾)经商的福建人带回的,当时闽地粮食紧缺,而番薯产量高、易种植,他便将其偷偷带回国,引种闽南。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它是闽南人的主要粮食。

在闽南地区带“番”字的外来食物还有很多,如番石榴、番茄、番木瓜等水果。番石榴原产自秘鲁、墨西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由西班牙传至世界各地,但是具体由哪一国传入闽南、何时传入,已不可考。有一说是南洋华人从曾为西班牙殖民地的菲律宾带回福建,另一说是由荷兰人带至台湾,再由台湾引入闽南。

凤梨与菠萝在植物学上其实是同一种水果

不带“番”字的牛油果、菠萝也是外来水果。20世纪,牛油果经由南洋华人引进厦门鼓浪屿种植。菠萝原产于南美洲,17世纪传入闽台地区后,多被称为“凤梨”,闽南话谐音“旺来”。

这些被闽南人带回家乡和带去异域的食物,成了过往活跃交流的见证。如今,闽南的对外交流仍在继续,未来,或许闽南食物能实现它的环球旅行,走遍世界各个角落,让更多人看见闽南。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1]郑子宁.文化交流中的深层暗流——食品词的传播[EB/OL].

[2]范亚昆.地道风物·闽南[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北京:2019(3):236-241.

[3]任韶堂.餐桌上的语言学家:从菜单看全球饮食文化史[M]. 游卉庭.城邦-麦田文化:台湾,2016.56-62.

[4]古大勇.泉籍东南亚华文作家创作中的"原乡"情结[J].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5(03):32-37.

闽南话到了东南亚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原来这些外国地名,在闽南话中有自己的叫法?

听说你们福建人很会做生意?!

闽南地区还有哪些外来食物?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补充!

文稿:床头白月光

图片:网络

排版设计:床头白月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勺沙茶酱的前世今生
闽南语其实也是“国际语言”?
闽南话为什么把骑楼叫做“五脚基”
江门五邑华侨文化
学好普通发,走遍东南亚都不怕
中国“吃海鲜第一大省”,搞起生蚝来有多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