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干本分事,守平常心,做自在人

作为马祖道一的得意弟子,南泉普愿禅师一生都在践行着师父关于“平常心是道”的理论。

他喜欢借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来引导弟子“开悟”,他获得过许多人的赞扬,也收到过来自他人的不屑。

也许这就是那个时期,禅宗僧人最真实的模样。


文|眯眼老鱼
编辑|齐乎巽
图|源自网络


1

南泉普愿禅师俗姓王,平时和弟子们聊天时,他总是自称“王老师”。

王老师喜欢回忆过去,比如“想当年你们王老师曾放过牛,一开始还纠结让它在哪里吃草,似乎哪里也不合适的样子,不过后来也就随遇而安了。”

当时弟子们的心神,仿佛也随着大水牛一起,自由自在地吃草去了。

王老师喜欢假设场景,比如“如果有一天,把王老师我卖掉的话,你们谁买呀?”

有人说他买,另一人说他买不起,于是大家纷纷笑了起来,禅堂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有时候,王老师对待弟子的状态,是机锋俊俏,言句凌冽的,总是蹦出些惊世骇俗之语,仿佛一位手持戒尺的严厉老先生;

比如他说,“三世诸佛不知有,狸奴白牯却知有”,说佛祖有时候也比不上一只小猫、一头老牛,想以此打破弟子们对佛的执着妄念。

而更多时候,王老师谈论的内容,尽是些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

比如他说,“要眠即眠,要坐即坐,热则取凉,寒则取火……”

这似乎和后世的儿童歌曲“打雷要下雨(雷欧),下雨要打伞(雷欧)”没什么不同;

但如果和说话时机的把握,说话地点的选择结合起来,简单的话语同样能蕴含着不简单的力量。

毕竟,王老师的老师是马祖道一禅师,而道一思想的核心,正是“平常心是道”。

日常生活里的很多看起来再平凡不过的东西,都蕴含着这宇宙最深沉的“道”,都值得人们去感悟。

也许普愿自称“王老师”,除了那一份对佛法的自信外,本就有着要把自身置于普普通通的生活中的一种平常心吧。


2

当然,王老师的“执教生涯”,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他也遇到过那些难缠又聪慧的学生,让他满怀欣慰,又不免头疼。

比如当他夸赞前来参学的洞山良价禅师“虽后生,甚堪雕琢”时,得到的回应却是良价的针锋相对:

“和尚莫压良为贱。”

“老师父,您这么说,我可就不乐意了哟。”

王老师苦笑,但心中对良价的认可愈发坚定,他从良价的反驳中,看到了一个独立而自由的灵魂。

而另一个有名的刺头学生,是赵州从谂禅师。

某天,王老师面对从谂的某个问题,决定用“沉默”来启发学生,让他们明白禅宗“不立文字”的理念,却不料从谂在一旁开口道:

“这老汉寻常口吧吧地,今日被我一问,直得无言可对、无理可伸。”

“啧啧,这老头子平时不是很能说会道么,今天哑口无言了吧。”

恍惚间,王老师想起自己身为弟子,在马祖道一身边修行的日子。

那时的某天,道一为引导弟子,指着桶里的粥饭问:“桶里有什么?”

普愿心有灵犀道:

“这老汉合取口,作恁麽语话。”

“老头子快闭嘴吧,说那么多话干啥呀!”

那时的道一师父确实不再言语,但离去时扭头看自己的眼神,却是充满了喜悦。

当时的自己,和眼前的从谂很像,有点儿调皮,有点儿自信,都有着灵动的思想,也都有着对佛法和禅意的属于自己的理解。

此时的王老师似乎体会到了那时的马祖道一的心情,他感受到了老师的良苦用心,也触摸到了自己的这一份禅心。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也有更多的晚辈,恰似年轻时候的我们,拥有着令人欣喜的思想,拥有着无限可能的未来。

后来,洞山良价成为了曹洞宗的开山祖师之一,赵州从谂也被人称为“赵州古佛”,他们的身上,或多或少地都有着曾经教导过他们的王老师的身影。

也许这就是师徒传承的斩不断的深刻羁绊,也是禅宗思想最好的“以心印心”。


3

王老师给后人留下过一段有名的禅宗公案,“南泉斩猫”。

故事的梗概,大概是东西两堂的僧人,为了争抢一只小猫起了冲突,王老师见状顺势道:

“道得即不斩,道不得即斩却。”

“你们如果能说出关于“道”的本意,那这小猫便能活下来,若是说不出来的话……”

众人顿时哑口无言,王老师便将那小猫杀掉了。

后来,王老师和赵州从谂说起这件事,问道:“当初如果你在的话,会怎么办呢?”

从谂默然,脱下草鞋,放在头顶,径直出门而去。

房间的里王老师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可惜了,若是你在,那小猫便能活着了。”

后人谈起这段公案,总是赞誉王老师斩猫的行为,说如此行径是为破除僧人们心中对于猫的执念;

而从谂头顶草鞋,是在对僧人们争猫这件事进行否定,因为他们的争抢,实在是本末倒置了。

但是话说回来,王老师对猫的这一“斩”,就真的是恰当且合理的吗?

他希望用“斩猫”来点醒僧人的念头,是不是其实也算得上另一种执念呢?

猫不应该被争夺,恰如鞋子不该顶在头顶,那么刀便该去斩猫吗?

也许从谂的做法,不但能救猫,还可以更为高明地打破僧人们内心的谜障。

王老师看着从谂远去的身影,蓦然地想起了昌黎先生的《师说》: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这句话对弟子而言是种激励,对老师而言却不免残酷,而放到此刻来看,似乎很是合适。

一瞬间王老师觉得自己有些老了,辛酸混杂着欣慰涌上心头,他想说些什么,却发现屋子里已经没有学生在身边了,于是一点感慨,便也化作了又一声的叹息。


4

南泉普愿禅师,这位喜欢自称“王老师”的僧人,终其一生未曾书写过理论著作,却给世人留下了语录一卷。

从他的语录里,我们看到了他和师父的对话,看到了他和弟子的交锋;

我们能还原出一位践行着“平常心是道”的僧人形象,也能还原出一位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引导弟子开悟的“王老师”形象。

也许有时候他的话语莫名其妙,也许有时候他做的事情未必恰当,甚至有时候我们还能看到他被弟子呛得有些狼狈的状况——

但这不正是我们所向往的关于中国禅的理想状态吗?

不盲目地崇拜佛祖,不一味地附和师尊,人们可以有属于自己的对真理的理解,人们可以不受顾忌地发出自认为正确的声音,人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一切,感悟一切,去照见本来面目,去找到自己的那颗真心。

曾有人问南泉普愿:“王老师,百年之后你将去往何处?”

王老师道:“去山下,作一头大水牛,自由自在地吃草。”

那人又问:“那我还能继续跟着老师吗?”

王老师哈哈一笑:“那你得顺便帮我带点儿草来。”

回望一下此情此景,想象一下彼情彼景,是的,都挺好。


参考材料:
1.吴小丽:《南泉普愿禅法的主要特点》,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8
2.尹文汉:《南泉普愿禅学思想及其禅宗史地位》,池州学院学报,2009.08
3.尹文汉:《南泉普愿生平及其法嗣考》,池州师专学报,2003.02
4.万里:《自由与颠覆:南泉普愿禅学思想特征的一种解读》,池州师专学报,2004.1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禅不可说,开口便错。‘
一行和尚
三秋遇三冬7
师父与师傅的区别
南泉寺的王老师
看完电影《达摩祖师传》,豁然开悟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