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乔家路的故事 | 10听王孝方先生讲述“梓园”的往事

乔家路113号是“梓园”的前门,药局弄36号是后门。梓园原名“王立德堂”。因为这个花园是王家的,所以附近的居民又叫它“王家花园”。

▲梓园俯拍照(摄于2001年)

▲梓园现状

在王一亭曾孙王孝方先生的家里,王孝方先生告诉我说,许多人都不知道梓园的原名叫“王立德堂”,他拿出了一大堆照片和八九十年前王一亭的遗物给我看。

作者在王一亭曾孙的府上查阅资料

1962年,王孝方先生离开梓园去了香港。现在,定居在上海的王一亭后人,只有他一家人。

有一次在王家用过午饭后,王孝方先生特地陪我去了一趟乔家路,他指认了镶嵌在乔家路梓园门口与药局弄36号后门墙角上的“王立德堂”地界碑。他还告诉我说,从巡道街194号、186弄、到170号,然后拐进药局弄,一直到36号的后门,这一圈都是“王立德堂”的地盘。

1918年10月13日,王一亭以“养老娱亲”为名,购得郁氏“宜稼堂”的一角,重建屋宇。修葺园林鱼池。那时,园内东侧靠巡道街的位置上有1座南北走向的楼房,叫“立德堂”。王一亭在世时,全家的起居生活与接待来客都在“立德堂”里。

史载,1922年11月23日,55岁的王一亭在园内设家宴招待途径上海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夫妇。

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发生大地震时,王一亭组织义卖赈灾,将义卖书画所得款项全部捐赠给日本有关方面,因此,日方为表彰他对中日关系作出的贡献,特派日本建筑师来上海在园里造了一个外观不中不西,一副日本式样子的楼房。那时,因内有一棵百年梓树,故将“王立德堂”改称为“梓园”。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于8月13日大举进攻上海。是时,梓园遭日本侵略者抢劫毁坏。如今的梓园遗址内尚存一幢塔式楼房,一座两层佛阁和北面的一长排佛堂平房。乔家路113号梓园门楼上的二楼里,现在还住着王孝方父亲王忠模一辈人的家庭教师朱信之的女儿、73岁的朱湘绮。

过去,人们都只关注梓园这幢建筑,却忽视了王一亭是一个爱憎分明的爱国商人。曾有人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认为王一亭靠与日本人做生意起家,长期任日商买办,是个汉奸。其实,事情并非外界所说。“九一八”事变后,王一亭曾以满腔的义愤和爱国的激情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在抗战期间,日本人试图迫使他出任伪职,但被他拒绝,出走香港,显示了一个中国人的骨气。1938年11月13日,王一亭病故于上海觉园住所。

王一亭出身贫苦,作为一名著名的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不辞辛劳、不计得失,成为上海最著名的慈善家和慈善界领袖人物,表现出高度的近代人文主义精神。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风云际会、狂飙突进。王一亭,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领军人物。他不仅是辛亥革命的功臣与造诣深厚的海派书画大家,与吴昌硕并尊为“海上双璧”,而且在金融、工商、教育、佛学、外交等诸多方面都颇有作为,尤其在慈善方面更是贡献巨大,曾以亿元巨资投身慈善事业,当之无愧地享有“民国慈善第一人”的美誉。

王一亭在经商成功以后,投入巨资创办了一系列的慈善机构,开展了广泛的慈善救助活动。在20世纪初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三十多年间,王一亭主要发起创办了上海孤儿院、中国妇孺救济会、中国济生会、广益中医院、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中华慈善团联合会、华洋义赈会、浦东医院、上海中国红十字会时疫医院、上海乞丐教养院、上海慈善团体联合会、上海收容灾民办事处、上海救丐协会、华洋救护妇孺协会……

这些慈善机构的经费,王一亭除了自掏腰包和在商界募集外,还采取举办书画展、菊花会、戏剧义演、游园会等多种形式募集。通过这些慈善机构,王一亭向寡妇、孤老、孤儿、灾民发放生活补助以及衣服大米,帮助穷人过冬,向饥饿的流民施粥,向穷人提供免费的防疫和诊疗,向因贫不能殓的死者施舍棺材,掩埋露尸,收养那些丧失劳动力的人,收容、教化游民、乞丐、妓女和孤儿等。

除了资助救济活动,出资创办慈善机构之外,王一亭还积极资助已有的慈善机构。由于出资金额大,有些慈善机构就请他直接主持慈善救助工作。1927年,南京当局曾对上海的慈善团体作过一次不完全的调查统计,在调查统计的30个慈善团体中,由王一亭任主持人或第一主持人的慈善团体有12个,占40%。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王一亭用在慈善事业上的资金之巨、时间之巨、精力之巨,难以想象。

作为沪南商会会长、上海总商会协理、上海商业联合会主席的王一亭,在上海商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很强的号召力。他将这种影响力和号召力充分运用到慈善事业中,一次又一次地发起和号召开展各类慈善救助活动,成为沪上慈善事业中最热心、最积极、最活跃的商界领袖。

宣统元年(1909),千里之外的甘肃发生严重旱灾,王一亭得知这个不幸的消息后,想灾区人民之所想,急灾区人民之所急,立即与李平书等人发起成立甘肃义赈协会,募集善款赈灾,还派员前往灾区调查灾情。

1920年7月,王一亭与朱葆三、徐乾麟、宋汉章等人组织上海各慈善团体赈济湘、陕、闽3省灾民,并任中华慈善团合办湘、陕、闽筹赈处副干事长,承担具体赈济工作。与此同时,他还组织自己任会长的沪南慈善会与中华慈善团合办湘、陕、闽筹赈处,全力参与这次赈灾活动。8月17日,他又与朱葆三、徐乾麟以正、副干事长身份假“一品香”餐馆邀集各界开会,为湘、陕、闽赈灾募款万余元。9月25日,他又亲自主持华洋义赈会成立大会,参与该会赈济直隶旱灾的活动,亲任劝募队红队队长,劝募赈款。

1926年12月和1929年1月,王一亭和施省之、关絅之、虞洽卿、冯少山、王晓籁等两次邀请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王凤卿、李万春等义务演剧,所得票款全部用于赈灾。

1931年夏,我国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16个省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水灾,受灾人口五千多万。王一亭和虞洽卿、陈光甫、吴蕴斋等沪上绅商发起上海筹募各省水灾急赈会,“以拯我呻吟痛苦之同胞,而尽披发缨冠之天职”。经过王一亭和各位绅商、善士的共同努力,募得善款二百六十多万元,分赈各省灾区。为了筹措赈灾善款,他还和许世英、王晓籁等发起上海筹赈各省水灾游艺大会,并协助发行慈善香槟票10万号以筹款。这些救济,有效地缓解了灾区人民的苦难。

王一亭与高凤池等人新建的上海孤儿院、龙华孤儿院在当时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反响。由宋庆龄担任院母,社会名流张君康先生担任院长。

王一亭是一位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慈善家。1923年9月1日,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他与朱葆三等人在《申报》上刊登《救济日本大灾召集会议通告》,及时垫募白米六千担,面粉二千多包与药品、木炭等生活急需品,急速运往日本,为最早抵达的外国救援船,并向日本灾区寄赠一座梵钟,日本人称其为“王菩萨”。

王一亭对上海的艺术教育事业也作出了突出贡献。1912年,王一亭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创办之初出任校董,出资相助,并亲自授课。后又创办上海昌明艺术专科学校,培育青年英才,弘扬海派艺术。王一亭又是一位促进对外艺术交流的使者,曾多次组织中日书画家互访及办展,影响巨大。

台北故宫博物院学者赖毓芝说:“其多重的身份大概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一生致力于追求“政治上强国、佛教上救赎众生、艺术上保存传统文化”的理想,身后被人们赞誉为“一代完人”。

1983年,王一亭墓迁于吴县洞庭东山杨湾,日中友协会长宇都宫德马题词“恩义永远不忘记”,感念当年救济之恩。

不管是生前还是生后,王一亭因为与日本人的特殊关系而遭来不少非议。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又因其买办资本家与其他多种身份以及与蒋介石等国民党高层人员的特殊关系,成为批判的对象,受到不公正的评价。直到2004年,浙江省湖州市人民政府在湖州历史文化名人园里为王一亭塑像立碑,才洗去了许多蒙在他身上的各种污泥浊水。

作者要说的是:王一亭的梓园固然值得关注,他的字画也固然很值钱,但更使后人值得关注的是他的思想与人品。尽管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王一亭成了一个被人们遗忘的历史人物。然而,他终究是要被写在历史里并被人们记住的,因为,他是一个爱国的实业家、激情的社会活动家、勇敢的抗日救亡战士、书画俱佳的艺术家,更是有着一颗菩萨心肠的大慈善家与友善的民间使者。

▲王一亭的家人平时都在“立德堂”里起居生活与接待来客

▲早已被毁不存在的“立德堂”原貌(图为王孝方先生提供)

▲图为王孝方先生指认乔家路113号“梓园”门口左右两边的“王立德堂”地界碑。后门药局弄36号大门两边的地界碑,被水泥覆盖着(摄于2019年12月)

▲“国民政府令”褒彰王一亭捐了一亿元的碑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50年7月19日,无锡师范附小教员吴...
中国当代书画名家——王立群
近代史上民间'花样慈善'招式一览
往昔|情系汶川,千里驰援 ——上海市红十字会“5·12 地震”抗震救灾实录
解读我国第一套赈灾邮票T168背后的故事
古代赈灾为什么一般都是熬粥而不是做干饭?看完心里有底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