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桂枝附子汤与白术附子汤方证辨析

桂枝附子汤与白术附子汤方证辨析

王桂彬, 荆琳, 刘兴兴 , 尹炳驿 , 潘丽, 庞博

桂枝附子汤与白术附子汤见于《金匮要略· 痉湿暍病脉证治》 : “伤寒八九日, 风湿相搏, 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 不呕不渴, 脉浮虚而涩者, 桂枝附子汤主之; 若大便坚, 小便自利者, 去桂加白术汤(即白术附子汤) 主之” 。 综观《伤寒杂病论》 , 关于白术附子汤的记载共有两处, 均为桂枝附子汤去辛散之桂枝, 加苦温燥湿之白术而成。 但《金匮要略》 之白术附子汤诸药用量仅为前者的一半。 然相比《伤寒论》而言, 由于《金匮要略》 散佚较多, 故暂以《伤寒论》所载之方为蓝本进行探讨。

1 桂枝附子汤与白术附子汤方证的传统解读

1.1 病邪病位 历代医家对于两方病邪所在病位的注解见仁见智, 多集中在风邪与湿邪、 内湿与外湿盛衰之辨析。 “伤寒八九日, 风湿相搏, 身体疼烦” , 风湿之邪外犯, 邪尚未离表, 搏结于肌表; 闭阻阳气,气血运行不畅, 则见身痛而不能自转侧; “不呕不渴”说明邪未入少阳, 阳明, 病邪依然在太阳之表。 邪气久居易循经入腑, 而致膀胱气化不利; 加之中土素虚,运化失司, 外则营卫生化乏源, 内则津液代谢失常,故出现“小便不利, 大便反快” 之证[1-2] 。 湿为阴邪,易伤阳气, 表阳亏耗, 气血不畅, 故脉浮虚而涩。 因此, 本证属风寒湿邪痹阻肌表, 表阳不足。 桂枝附子汤属风重于湿之证, 痹着肌表, 阻滞营卫, 气血不利。当以桂枝四两为君, 旨在走表而祛风, 与附子相配,有加强温通之意。 且桂枝附子汤证当作为太阳病类证列于太阳病篇, 提示其临床表现以表证为主, 身痛恶寒之证多与太阳表证相似; 而关于白术附子汤证, 中医院校五版教材《伤寒论》 认为是在服桂枝附子汤后,风邪已去, 寒湿之气仍存留于体内, 继服白术附子汤旨在温经祛寒, 除湿止痛[3-4] , 虽言及“风去湿存” 的病机改变, 但并未对白术附子汤具体之病位、 病势作进一步详细阐释。

1.2 药物加减 关于该方药物具体加减, 《伤寒论》

较《金匮要略》 更为详细。 经方制方之法与遣方用药,均是为证情而设。 两方所不同之处, 一为大便硬, 小便自利, 则去桂枝; 二为大便不硬, 小便不利, 则不去桂枝。 如此看来, 对仲景加减桂枝一味的理解, 应当着眼于二便情况来阐述该方所对应的病理状况。 传统解读为桂枝附子汤证为表阳虚而风邪偏盛, 风胜于湿而偏表, 故加桂枝以实表阳而散风气; 白术附子汤证属里阳虚而湿邪偏盛, 湿胜于风而在里, 配白术以敦脾土而燥湿气; 甘草附子汤证为表里阳气皆虚而风湿俱盛, 故术附并用助阳祛湿。 赵志恒等[5]认为, 白术附子汤病机为风湿相搏兼表阳虚证且湿邪偏重, 故治疗上当顾其本, 行温阳燥湿之法, 重在术附; 桂枝附子汤以祛风为主, 辅以温经助阳, 可开寒痹祛风湿,重在桂附。

1.3 湿邪与二便 关于“大便坚, 小便不利” 与湿邪的关系[6-7] , 诸家对于“大便坚, 小便不利” 的解读,集中体现在: 1) 里湿已祛, 湿邪稽留于表。 患者服用桂枝附子汤后, 由服药前的小便不利、 大便溏泄转为大小便正常, 说明里气已和, 而表湿未除, 此基于“术附并走皮内逐水气” 而言; 2) 此为“脾不得为胃行气津液” 之脾约证。 外湿困脾, 脾失健运, 则不能为胃行其津液, 不可下顺于大肠, 故大便坚, 偏渗膀胱则小便数, 此将“小便自利” 解读为“小便过通、 小便数” ; 3) 脾气散精失职, 水湿泛溢于肌肤。 中土斡旋失职, 不能制水, 湿性重浊, 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若影响到膀胱气化者则可见小便不利; 若影响到脾则可见大便坚, 此大便坚并非热伤津液而是湿邪困脾,致人体水液分布不均, 脾湿而肠燥所致, 此论着眼于“湿邪与二便” ; 4) “大便硬, 小便自利” 应为“大便溏,小便自利” , 认为原文有错简之处。 胡希恕认为桂枝附子汤为太阴少阴合病而表证明显者, 故用桂枝生姜解表, 白术附子汤为太阴少阴合病表证轻而里证重者,但用生姜解表[8] 。 倪海厦则提出白术附子汤证当没有脉浮等表证, 仅为关节烦疼, 此时脾脏湿气下渗大肠而生便溏之证, 故去祛风走表之桂枝, 赖附子温通之力将白术燥湿之功带到四肢关节。 笔者认为, 拘泥于原文以证测方, 易有断章取义之虞。 对于两方的认识,应当从风湿病源头、 病邪位置、 病理反映及药物加减等方面综合辨证分析, 方可正确领悟仲景制方思想。

2 风湿当以微汗而治, 旨在表里气和疾病的发生均是内外合邪作用的结果, 风湿病亦不例外[9] 。 天有六气, 人身亦有六气, 六淫为祸, 源于人体六气之偏。 湿为六淫之一, 性濡滞, 平人素日土德不及, 同气相感故发而为病。 《四圣心源· 湿病根源》[10] : “湿病者, 太阴湿旺, 而感风寒也” , 人体之湿得外淫邪气扰动而发。 笔者认为, 仲景在条文中故意将“风湿” 与“湿家” 区别开来, 湿家即素体中湿之人, 而风湿病是指湿家在邪气感召下而发病。故仲景将风湿病因归结于“伤于汗出当风, 或久伤寒冷所致也” , 风湿为病, 外有邪气戕害, 或风, 或寒,或兼而有之, 内有湿气浸淫。 虽攘外必先安内, 然欲除风湿之害根, 当除外藩之扰, 亦需固内国之安, 是其治也。

关于风湿病的治法, 原文强调“风湿相搏, 一身尽疼痛, 法当汗出而解……盖发其汗, 汗大出者, 但风气去, 湿气在, 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 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 风湿俱去也” 。 后世之人将其归结为“微汗法”[11] , 认为风为阳邪, 其性轻扬开泄,易于从表而散; 湿为阴邪, 其性濡滞, 难以速去, 不可骤汗而解。 笔者认为, 表气和而里气畅, 三焦气血津液运行无阻, 则表里气通, 身和而无病。 然夹风之邪外侵, 气郁于表, 表气不通, 里气不畅, 三焦气血津液运行不利, 或阻于经脉, 发为身体烦疼, 不能自转侧; 或流滞于关节, 发为骨节疼烦, 掣痛不得屈伸。湿病在表者, 汗而发之, 然宜取微汗, 如仲景服桂枝汤后啜热粥所举, 营卫和而表气通。 然表邪易去, 里气难复, 若取大汗, 则胃气必伤, 中气斡旋之功失权,三焦决渎之功失职, 虽外侵之风已去, 然内体之湿益增,失其治也。 故风湿之治, 难在表里气和, 难在三焦气通畅。 但求表邪去, 而里气未和, 易生它证, 后世之人对于白术附子汤的争辩, 便源于此[12] 。

3 两方病邪部位不同, 病理反映亦不同

湿痹之候, 当小便不利, 大便反快。 乃湿邪内淫,饮入于胃, 失于受气, 精气难以上输, 故下流溢于大肠。故素体中湿之人, 当利小便而实大便, 是其治也。 白术附子汤证的“大便硬, 小便自利”则与湿痹之候的“小便不利, 大便反快” 相反, 而仲景反去桂枝加白术燥湿之品, 历来成为诸多医家争论的焦点。

3.1 微汗之义, 顾护里气 关于治风湿之法, 《痉湿暍病脉证治》 提及“若治风湿者, 发其汗, 但微微似欲汗出者, 风湿俱去也” , 故微汗之法是治疗风湿病的要领所在, 临床应当根据病邪之深浅、 病性之虚实,“其在皮者, 汗而发之; 其实者, 散而泻之”[13] 。 笔者认为, 桂枝附子汤为卫阳不振, 风湿袭表之证, 然素体之湿仍须重视。 临床所见风湿诸症, 病人主诉亦多围绕“烦疼不利” 之表证, 是故表象易现, 内象难详。平素内湿之人, 未受外邪扰动, 形体尚可, 不见诸多烦扰之证; 恰内外合邪之际, 外邪内扰, 为祸始烈。故仲景言“汗之微者” , 是着眼于在里之气, 疏表之时而顾护里气, 此为证情而设, 亦为治未病而设。 “风湿相搏, 一身尽疼痛” 以风湿浸淫于外为著, 故云“法当汗出而解” , 微汗之法重在和表气, 祛表邪而不扰于内, 轻扬取汗, 使得外疏内通, 在内之湿自可分消而散。 若取大汗, 必伤及里气而变生它证。

3.2 湿邪辗转, 流滞皮下 药随方变, 而方随证转,故遣方用药当以证为着眼点。 然则风湿既滞留于表,法当从汗而解, 而仲景又另制白术附子汤, “若大便坚, 小便自利” 是顺承上条桂枝附子汤证而来, 即用桂枝附子汤治疗之后出现的症状。 此处唯以二便作为辨别点, 着实有深意在。 桂枝附子汤证当有湿痹之候,故用桂枝附子汤温散其风湿, 使其从表而解, 当属正治。 然而白术附子汤证, 是由于“风气去而湿气犹在” ,桂枝附子汤使用不当而出现大汗, 大汗已发, 中土之湿从内骤散, 而外存留于皮中。 细究原文之“大便硬” ,一为湿不在里(肠胃) , 加之小便利, 则里气已通,湿气已散, 故虽现便坚津亏之表象, 实为中土之湿转而流滞于皮下。 然则大汗发, 脾胃之气必伤, 故此皮下之湿, 无力鼓动, 需用白术健脾胃之气, 土气运行,中土斡旋之力, 使得流滞之湿气外达皮肤, 而治其死肌也。 尤在泾[14]云: “去桂枝之辛散, 加白术之苦燥,合附子之大力健行者, 于以并走皮中, 而逐水气, 亦因势利导之法也” 。 再则方后所注服后“其人如冒状,此以术附并走皮内” , 说明此方术附相配以祛皮下肌腠之湿。 甘草附子汤证亦用到桂枝、 白术、 附子三味,桂枝附子相合以治疗“骨节疼烦、 掣痛、 难以屈伸、恶风” 等卫阳不振, 风湿稽留体表之证。 且桂枝有降逆气之功, 故治疗“汗出短气, 小便不利” , 白术附子相合以并走皮中, 治疗“身微肿” , 如此一来, 甘草附子汤制方之理明矣。 故认为, 桂枝附子汤与白术附子汤两方症状相同, 而证候不同, 病理反映亦不同,临床应细辨之。

4 从两方药物加减角度再认识两方证

4.1 制方演变 从药物组成来看, 桂枝附子汤为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亦由桂枝汤发展而来。 “太阳病,下之后, 脉促胸满者, 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 太阳病虽误下, 未有传变, 脉促者, 病在表, 下伤脾阳, 阳衰胃逆, 浊气壅滞在上, 则生䐜胀, 故去芍药酸寒收敛之性, 恐其留胸中之邪, 而夺桂枝之性, 以此便更为辛温扶阳之剂[15] 。 “太阳病, 发汗, 遂漏不止。 其人恶风, 小便难, 四肢微急, 难以屈伸者, 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 太阳病发汗太过, 令汗出如水流漓, 固表之阳已衰, 见汗漏不止, 故加附子温阳走表以实表阳之力, 附子温通, 由内达外。 由此可见, 桂枝附子汤去芍药酸收之性, 畏其流滞关节湿气, 更加附子通之力, 实表阳而走四肢, 由此可见, 桂枝附子汤证应以表阳虚证为主, 风湿入于荣卫, 羁留于表而现诸多烦痛之证。 宜用桂枝汤去芍药之收敛以和荣卫, 脉涩为无阳, 宜用附子补阳以散风湿[16] 。 故徐灵胎曰:“此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但彼桂枝用三两, 附子用一枚, 以治下后脉促胸满之证; 此桂枝加一两, 附子加二枚, 以治风湿相搏身疼脉浮涩之证” 。

4.2 药证辨析 许启蒙[17]认为白术附子汤不是桂枝附子汤证服药后湿去风存, 病情好转, 而是仲景假设的风湿轻证。 是一证设二方, 以适用于病情轻重缓急之不同。 且其认为桂枝附子汤中应该有白术, 而白术附子汤亦为错简, 而改为去白术加桂枝汤, 其大胆质疑有一定道理。 关于其认为“大便坚, 小便不利” 乃病轻湿微, 风邪偏盛, 故应去白术之燥, 加桂枝以祛风的观点, 笔者认为其有两点值得商榷: 一是其认为白术性燥, 湿轻之证不可用之。 然《神农本草经》 记载:“主风寒湿痹, 死肌, 痉, 止汗, 除热, 消食, 作煎饵, 久服, 轻身延年, 不饥” , 所谓死肌者, 湿侵肌肉也。 白术健脾燥湿, 助脾胃运化之力, 且其质多脂液, 故润而能燥, 燥脾土而养胃阴, 是中土之正药也;再者“小便自利” 提示里气尚未被扰而出现气逆之象,《神农本草经》 论桂枝, 开端即言“主咳逆上气” ,可见桂枝有降逆气之功, 后世医家多拘泥于桂枝发汗、温通之力, 而忽略其降逆气之特长。 张锡纯亦谓之“导引三焦下通膀胱, 以利小便” , 此处若留桂枝难脱画蛇添足之虞[18] 。 里气下行之机尚未受阻, 故去桂枝,是着眼于其“降逆气” ; 邪气尚存皮中, 故加白术,是着眼于其“与附子相合并走皮中”[19] , 如此一来,两方证治明矣。

5 小结

医理圆通, 然需追本溯源, 综观全象, 万不可断章取义, 自圆其说。 仲景制方各有其功, 桂枝附子汤与白术附子汤两方症状相同, 而证候不同, 病理反映亦不同。 仲景言“汗之微者” , 是着眼于在里之气,疏表之时而顾护里气, 此为证情而设, 亦为治未病而设。 风气易去, 湿气难除, 临床变化错从复杂, 或侵袭于表, 或滞留于肌腠, 或内淫于里, 当细细辨之,然总不脱离取微汗这一总纲, 而微汗出者, 亦是“阴阳和者, 病自愈” 之体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甘草附子汤方歌方解,临床运用医案 | 道医网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全文一_(第二页)
甘草附子汤、桂枝附子汤*一般的肢体疼痛
防己黄芪汤
【金匮要略】第二章第24条
【《金匮发微》曹颖甫】痉湿喝脉证第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