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别再抱怨孩子“懒”了,他只是能量太低了……

无论作业多还是少,孩子总要拖到半夜才写完;

无论早上时间紧还是松,孩子总是磨磨蹭蹭;

做得不好,批评两句就抹眼泪;若再多说一句,甚至会原地爆炸,大发脾气!

这些场景,是不是你家娃的日常?

很多家长把孩子的懒散归结为态度问题,但真相往往是:孩子不是不想动,而是能量不足了。

就像手机没电会自动关机,孩子的身体也会在能量耗尽时开启省电模式”——反应变慢、情绪低落、逃避任务。

这时候,父母的吼骂只会让电量加速流失。而父母真正该做的,是帮孩子找到充电桩

01

是什么让孩子能量不足?

出现问题找原因,孩子能量不足,往往在以下三件事。

1. 生理亏空:吃不好、睡不够、动得少

孩子的身体就像一台精密运转的发电机,吃、睡、动是维持运转的三大核心燃料。任何一个环节“亏空”,都会让能量生产直接“掉线”——脑力卡顿、情绪死机、行动迟缓

睡眠不足=大脑“断电”:在当下内卷的教育环境中,孩子学习压力大,除了要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每天还要完成各种“妈妈牌”作业。小学生每天睡不足9小时,初中生不足8小时,孩子的大脑持续“超载运行”,第二天上课自然表现困顿、学习效率也不高。

“空能量”饮食拖后腿:早餐匆忙啃两口面包,又或者路边买烤肠买煎饼,这类高碳水、低蛋白的饮食,看似管饱,实则让血糖忽高忽低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比如孩子上午10点就哈欠连天,下午眼神涣散

久坐不动=能量“淤堵”:孩子一整天要么坐在教室、要么坐在书房写作业,到了周末也不想出门运动。孩子一天步数不到3000,身体代谢像生锈的齿轮。研究发现,每天运动30分钟的学生,课堂专注力比不动的孩子高40%——运动不是浪费时间,而是给大脑“清垃圾”。

睡饱、吃好、动起来——孩子的能量三件套,少一件都会“卡机”。

2. 环境高压:屏幕绑架+学业内卷

孩子的世界本应是操场上的奔跑、树荫下的嬉笑,如今却被压缩成屏幕里的像素和试卷上的红钩。当生活变成一场“高压电击”,再满格的能量也会被瞬间抽空。

在线学习“绑架”眼球:从早读打卡到网课作业,孩子每天盯着屏幕超3小时,蓝光像隐形的“能量小偷”——抑制褪黑素分泌,导致入睡难、睡眠浅。

内卷式教育“榨干”精力:语文老师刚布置完作文,数学卷子又塞满书包,回家还有家长安排的“加餐题”。周末本该休息,却被钢琴班、奥数课占满。孩子不是机器人,这种24小时“待机模式”,迟早让心理电池“爆缸”。

自然光照成“奢侈品”:课间被要求留在教室订正作业,放学后直奔托管班写试卷……某小学调查显示,85%的学生每天户外活动不足半小时。就像植物缺了阳光会枯萎,孩子长期“不见天日”,抗压能力自然直线下降。

当孩子的日程表变成“充电5分钟,耗电2小时”,再强的能量储备也扛不住!

3.家庭“漏电”:否定式教育+过度包办

家庭本应是孩子的“充电站”,但错误的互动方式却可能变成“漏电开关”——一句否定、一次代劳,都在悄悄消耗孩子的心理能量。

否定式教育=能量“短路”:“这么简单都不会?”“你看人家考得多好!”这类话像一根根刺,扎进孩子的自信心。

心理学中的“标签效应”表明,反复被否定的孩子会逐渐认同“我不行”,主动放弃尝试。比如一道数学题卡壳,家长一句“笨死了”,直接让大脑进入“死机模式”——不是不会做,而是不敢做了。

过度包办=能力“断电”:书包家长整理、作业家长检查、矛盾家长出面解决……看似“保驾护航”,实则切断了孩子的“自主发电”能力。

研究发现,被过度包办的孩子,遇到困难时求助意愿降低60%。就像总用充电宝的手机,一旦离开外接电源,电量瞬间归零。

情绪“黑洞”传染焦虑:家长辅导作业时拍桌子、催起床时吼叫、抱怨生活压力……这些负面情绪像病毒一样传染给孩子。

神经科学证实,长期处于高压环境的孩子,大脑杏仁核(情绪中枢)会异常活跃,而前额叶(理性思考区)被抑制,最终变成“遇事就炸”的“低电量模式”。

否定是耗电,放手是充电——父母的信任,才是孩子最持久的能量源。

02

如何帮助孩子能量满满?

没有一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变好,很多时候是因为方法错了。如何养出高能娃4个建议给到大家。

1. 生理充电:给身体加满油

黄金睡眠公式:小学21:00前入睡,初中22:00前关灯。睡前1小时远离屏幕,不与孩子发生争执,让孩子带着好心情入睡。

科学早餐配方:鸡蛋/牛奶(蛋白质)+全麦面包(慢碳)+坚果(优质脂肪)这种搭配不仅营养均衡,还能提供饱腹感,是健康的早餐选择。

碎片化运动法:课间跳绳5分钟、写作业后深蹲10次。告诉孩子:运动像手机重启,能让你写作业更快!

吃对、睡饱、动起来——孩子的能量账户,需要定期零存整取

2. 心理赋能:把你不行变成试试看

拆解任务降电压比如针对孩子作文就拖延的情况,试试三步法:先画思维导图(5分钟)写开头结尾(10分钟)补充中间段落(15分钟)。作文还是那篇作文,被拆解后,难度小了,孩子更愿意去尝试。

夸过程,造正循环不说考了95分真棒,改说你主动整理了错题本,这个方法超厉害!

无聊留白:周末留半天自由时间,让孩子自主安排,运动也好,疯玩也罢,孩子拥有自主权,就是最好的心理充电宝

孩子需要的不是永动机,而是相信我能行的能量种子。

3. 家庭稳压器:从焦虑源到充电站

把催促换成赋能:孩子磨蹭时,忍住快点的冲动,不妨给他闹钟定时,让他自己把握时间调整速率。

每周无目的时间全家放下手机,散步、去逛街、去野营。没有KPI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快充

父母先做高能榜样与其唠叨多看书,不如晚饭后全家阅读30分钟。孩子看到你在学习,自然相信充电是件酷事

高能量的家长,才会影响孩子成为那个耗电型的高能娃

4. 环境断舍离:给能量账户减负

屏幕使用三不原则吃饭不看、睡前不看、写作业时不看,让孩子养成“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

打造充电角在书桌旁放绿植、暖光台灯,贴上鼓励便签:休息5分钟,能量满格再出发!

少一份焦虑,多一寸空间——孩子的能量,会在松弛感里自然生长。

03

孩子的能量,自有生长节奏

有的家长总抱怨:我天天盯着,他怎么还是懒洋洋?其实问题恰恰出在上:

允许孩子写错3道题,但自己琢磨出方法;

接受他跳绳总卡壳,但坚持每天多跳10次;

把周末奥数班换成全家爬山,让满山的风灌进校服口袋……

教育不是给手机快充——插上电就非得立刻亮屏。那些催作业的怒吼、比成绩的焦虑,像一双无形的手,拼命拧紧孩子的发条,却忘了能量恢复需要呼吸的空间。

真正的高能量,从来不是打鸡血,而是像溪水汇成江河——日复一日地蓄力。

当你不再用别人家孩子的进度条丈量自己的孩子,当家庭从耗电战场变成充电港湾,那个眼里有光的孩子,终会在自己的时区里,亮成一颗独一无二的星。

我是诺妈,家有男娃,探讨男娃的养育心得,
记录孩子的学习日常,分享学习干货,一起共成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一份学费,惠及全家!家长被变相布置作业引发全网热议,教育部回应来了!
引人深思!A家长每天陪着孩子做作业到晚上...
担心小孩喝碳酸饮料的危害?“小胖子”可不是吃单一食物就能造就的!
为什么AI是电子家教?吴一钶:从代写到监工的蜕变!
物换星移几度秋:2006-2018年,我是这样度过国庆节
融合家庭教育,提升教育温度!珊瑚实验小学“抗疫大家谈”开讲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