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没考好,这3句话比“没关系”管用100倍!

又到六月,期末倒计时开启!孩子们内心的压力值悄然攀升,而家长们也悄然将“好好学习,认真复习,考个好成绩”列入了每日叮嘱清单。

无论孩子是认真点头应允,还是表面抗拒、满不在乎地说着“无所谓”,心底深处,每个孩子都渴望在能力范围内交出满意的答卷——

往大了说,是为父母增光添彩;往小了看,一份好成绩也是假期“谈判”的底气。

然而,考试场上,超常发挥与意外失手都是常客。

期末冲刺阶段,各种测验接踵而至。尽管大小考试早已让孩子“身经百战”,但此刻的成绩,一份好分数能点燃并保持孩子的信心,为期末冲刺续航

但如果,孩子的考试成绩不尽人意……家长们,千万别故作轻松对孩子说:

“考不好,没关系!”

因为这句看似安慰的“没关系”,在孩子听来,可能恰否定了他们的努力与失落,甚至成为另一种无形的压力。

01

你的安慰,会变成“反作用力”

“考不好,没关系!”—— 这句话,几乎是很多父母脱口而出的安慰。本意是想让孩子别太难过,放下包袱。但恰恰是这份“好意”,往往在孩子心里砸下更深的坑。

想象一下孩子的心情:当他拿到不理想的卷子,本身可能就充满了懊恼、自责甚至羞愧。他们的脑袋里可能正翻腾着:“我明明复习了,怎么还是错了?”“同桌都考那么好,我真笨……” 

这时,家长一句轻飘飘的“没关系”,听在他们耳朵里,很可能变了味:

“爸妈是不是觉得我本来就不行,所以考差也没关系?”—— 这直接打击了他们的自我价值感,暗示“你能力就这样”。

或者:

“我的努力和难过,在他们看来根本不重要吗?”—— 感觉自己的付出和情绪被轻描淡写地忽略了。

又可能

“反正'没关系’,那下次是不是也不用太拼命了?”—— 消解了孩子追求进步的动力。

更可怕的后果是“泄气”。孩子一旦陷入“我不行”、“努力也没用”的念头里,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他们会觉得:“反正考不好也没关系(或者反正我也考不好),那还费那么大劲干嘛?” 

这种信心的流失,才是真正的一蹶不振的开始。

02

孩子没考好,聪明家长这样做

当孩子捧着不理想的成绩单回家,智慧的父母明白此刻孩子最需要的不是敷衍的安慰,也不是严厉的指责,而是实实在在的理解、支持和行动指南。

他们会怎么做?核心就是三步走:

第一步:先给孩子内心“充电”

——“爸妈相信你的能力与实力!”

孩子考砸了,表面也许会沮丧,但心里头那个“我不行”的小人儿可能正在疯狂叫嚣。聪明的家长第一件事,就是摁住这个小人儿!

他们会看着孩子的眼睛,认真地说:“这次没考好,看得出你有点难过(先共情)。但爸爸妈妈知道,你是有实力的(关键肯定)!想想你之前(具体举例:比如某次作业做得很好/某个知识点掌握得快/克服了某个困难),不就证明了吗?这次只是暂时没发挥出来。”

这句话的力量在于:

它不是空泛的“加油”,而是基于事实的肯定。提到孩子过往的具体成功事例,让孩子无法反驳“我从来就不行”。

它区分了“能力”和“结果”。明确告诉孩子:一次考试结果≠你的全部能力。保护了孩子的核心自信心,让他知道“我是有料的”,只是这次没亮出来。

它为后续行动扫除了心理障碍。当孩子相信“我能行”,才愿意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步:一起复盘

——“咱们看看,问题出在哪儿?”

等孩子情绪稍微平复(可能是一顿饭之后,或者第二天),智慧的父母会拿出试卷,像合作伙伴一样,和孩子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复盘:

“来,我们一起看看这张卷子。哪些地方你觉得不该丢分?哪些题是完全没思路?是考试时太紧张了,还是某个知识点没吃透?或者最近复习方法不太对路?”

这个环节的关键是:

“一起”而非“我教你”或“你交代”。家长是引导者、提问者,让孩子自己分析、表达。比如指着错题问:“这道题当时你是怎么想的?”

聚焦具体问题,不贴标签。避免说“你就是粗心/不认真”,而是具体分析:是计算跳步骤了?是审题漏了关键词?还是某个公式记混了?

区分类型:是知识性漏洞(某个点没学懂)?是熟练度不够(懂了但练得少)?是应试技巧问题(时间分配、审题不清)?还是状态原因(紧张、生病)?找准“病根”才能“下药”。

第三步:携手制定计划

——“咱们定个小计划,一起搞定它!”

找到问题后,智慧的父母不是一句“下次注意”就完了。他们会和孩子共同制定一个看得见、够得着的“小步计划”

看来主要是(总结发现的问题点,比如:某个单元掌握不牢/计算老出错)。那咱们接下来这两周,每天(或每周几次)专门花(具体时间,比如15-20分钟)来攻克它怎么样?

你看是每天多做几道同类题巩固一下,还是把错题本整理好周末集中复习?

需要爸妈怎么帮你(比如:帮你找类似题目/提醒你定时练习/检查错题本)

制定计划时有几个关键注意

 目标要具体、微小、可衡量。比如:“这周搞懂这个单元的错题”比“下次考好”更清晰;“每天练5道计算题”比“提高计算能力”更易执行。

 孩子是主角,家长是辅助。计划要和孩子商量着定,让他有“主人翁”感,而不是被动接受任务。

 提供支持选项明确家长能帮什么忙(找资料、监督提醒、答疑),让孩子感觉不是孤军奋战。

 强调“不断调整”。“咱们先这样试一周,看看效果?如果觉得不合适,下周我们再调整!”让孩子明白计划不是铁板一块,可以优化。

最终目标,不是让孩子立刻考满分,而是帮助他学会面对挫折、分析问题、找到方法、建立“下次我能做得更好”的信心和行动力。

实际上,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比一次分数更宝贵的成长。

写在最后:

人生没有常胜将军,考试也从来不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战场。一次没考好,就像爬山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或者走了点弯路,真的没什么可怕。

真正关键的是,孩子摔倒时、迷茫时,身边有没有一双温暖又有力的手,拉他起来,帮他看清方向,陪他迈出下一步。

智慧父母用心的引导和陪伴,就是在孩子成长路上,把那些摔倒的坑、绕过的弯,一点点铺成通往更好自己的坚实基石。

把摔倒的坑,变成向上的台阶,这才是父母送给孩子,面对未来无数场考试最硬核的底气!

我是诺妈,家有男娃,探讨男娃的养育心得,
记录孩子的学习日常,分享学习干货,一起共成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孩子没考好,千万别说“考不好,没关系”!智慧的父母会说这3句话
刘涛、叶一茜辅导作业“要人命”:80%父母患上“恐辅症”
千万要小心,这样做会把孩子养成白眼狼!
爸妈有3个特质,孩子多半是学霸命、逆袭命
这张给家长的试卷震撼无数人!爸妈请自评,你能得几分?
这张给家长的试卷震撼无数人!爸妈请自评,看你能得几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