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创作了《亚洲雄风》等金曲,是徐沛东的黄金搭档,人生婚姻坎坷

(张黎(左)与作曲家秦咏诚)
他叫张藜,是我国著名的词作家,一生创作了1000多首歌词,其中有《我和我的祖国》《亚洲雄风》《鼓浪屿之波》《山不转水转》《苦乐年华》《篱笆墙的影子》《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命运不是辘轳》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佳作。
张藜与著名作曲家徐沛东是一对黄金搭档,两人共筑辉煌。
张藜的人生和婚姻都很坎坷,他的妻子杨阜兰是一位普通女性,带着两个女儿与张藜常年分居。
2016年,张藜不幸因病去世。如今7年过去了,他的妻子怎样了?

01

(韦唯激情演唱《亚洲雄风》)
“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我们亚洲,树都根连根/我们亚洲,云也手握手……”
这首歌名叫《亚洲雄风》,是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宣传歌曲,由张藜作词,徐沛东谱曲,韦唯演唱。
2023年9月23日,第19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在杭州举行,《亚洲雄风》再次唱响赛场。亿万网友关注杭州亚运会,哼唱《亚洲雄风》,谈论词作家张藜。
今天“细品名人”在这里为大家展现著名词作家张藜的辉煌、坎坷、催泪的一生……

(1932年的大连街头)
张藜1932年10月17日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上面有一个哥哥。张藜的父亲在日本明治大学留过学,归国后任教。
张藜的奶奶20多岁就去世了,爷爷再婚后又生了3个女儿。
张藜的爷爷46岁病逝,张藜的父亲继承家产,张藜的3个姑姑有些嫉恨,家里矛盾重重。
1944年,张藜12岁时家道中落了,他小小年纪就在家里劈柴、挑水、买米。
那时大连是沦陷区,张藜在小学读书时多次遭到日本人的毒打。有一次张藜说不好日语,被日本人打得奄奄一息,然后抛到校门外,父亲哭着将张藜抱回家。

(青年张藜)
1945年日本投降后,大连成了苏联红军的根据地。张藜邻居家有个小女孩,生命垂危,被苏联红军输血救活了。
张藜根据这件事创作出小说《输血的故事》,发表在《中苏友好》杂志上,得到了50元稿费。这年张藜才13岁,就早早确立了人生目标:将来致力文学创作。
就在这年,正上中学二年级的张藜,以第一名的成绩跳级考入关东文化专科学校。
1945年,延安鲁艺部分干部来到辽宁省本溪市,组成了东北文工团(后来的鲁艺一团)。
1946年,东北文工团在大连演出《日出》《黄河大合唱》等节目,还去学校宣传革命,张藜爱上了革命文艺工作。

(东北鲁艺音乐厅)
1948年8月,正在关东文专读书的张藜报考鲁艺四团,他扭了一段秧歌就被录取了,成了一名文艺宣传兵。
这年11月,鲁艺一、二、三、四团,与东北音工团合并,到沈阳恢复办学,成立了东北鲁迅文艺学院。当时张藜只有16岁,便被组织安排到鲁艺文学研究所学习,著名作家周立波、管桦当过他的老师。
1960年张藜创作出歌词《建筑工人之歌》,发表在《东北新歌选》杂志上。鉴于张藜表现突出,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该校戏剧部戏剧研究室搞创作。

02

1952年,张藜又被调入音乐部音乐研究室任教,教授《文学概论》《诗歌朗诵》《歌词作法》等4门课程。
张藜一边教学一边创作歌词。有一次,他将5首歌词拿给创作室主任霍希扬看。霍希扬是歌曲《社会主义好》的词作者,觉得张藜创作的歌词不行,但鼓励他继续写。

(讲台上的张藜)
不久,张藜又将歌词拿给著名的作曲家李劫夫看,对方直接给张藜的创作判了死刑:张藜,我觉得你搞创作够呛。
张藜深受打击,很长一段时间沉浸在懊恼和纠结中。但倔强的他不服输,刻苦学习民歌、二人转、戏曲,从中汲取营养。
1955年,张藜被单位送到北京师范大学进修。一年后,张藜去黑龙江林口县农村体验生活,收获很大。此后他开始在音乐杂志上发表歌词。
1956年,辽宁省首次举办音乐作品评奖,张藜创作的《荷花塘好地方》《老汉进城》《我们在春天的早晨》《雷雨声曲》等11首歌词,分获一、二、三等奖。
其中《荷花塘好地方》《春耕谣》还被灌成了唱片,由此张藜在辽宁音乐界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张藜与妻子杨阜兰)
就在这年张藜结婚了。妻子名叫杨阜兰,也是辽宁人,比张藜小两岁。两人是同事,杨阜兰在单位从事后勤工作。
1957年,张藜被调到吉林省歌舞剧院搞创作,妻子也与他一同调了过来。
张藜性格耿直,说话不会转弯抹角,开会时领导要求大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张藜直接向领导提意见,领导心里有想法。
1957年夏天,“大鸣大放”运动来临,张藜又向领导提了多条意见。领导恼了,随后张藜被扣上了“右派分子”的帽子,被下放到农村劳动。
1958年,团里创作歌剧《青松密信》,领导让张藜从农村回来了,参与歌剧创作。

(张藜)
《青松密信》共演了200多场,反应不错,但领导说这都是演员们的功劳,反而指责张藜没有将剧本写好。
经历一系列打击,张藜还不汲取教训,于1962年又给领导提意见,结果被扣上了反党集团的帽子,被下放到吉林省蛟河农村劳动。
这时张藜与妻子已经生下了两个女儿,分别叫张泽、张路。杨阜兰带着两个女儿留守沈阳,饱受身边人的歧视和白眼。
大家孤立、排挤她,在工作中处处给她下绊子。有时年节单位分点苹果做福利,大家将烂的、蔫的全挑给杨阜兰。
杨阜兰孤立无助,无依无靠,受了委屈只得回家掉眼泪。而且独自照顾两个女儿,杨阜兰还承受巨大的体力负荷。

03

(张藜与杨阜兰)
张藜一直在农村待了10年,先后在梨树、榆树、扶余、敦化、怀德等地农村劳动过。他在猪圈里、马棚里住过,他住的土屋里冬天没有炉子生火,连墨水都结成冰。
他平时不能回家,只有过年时才回来一次。好心人劝杨阜兰:你过得太苦了,与张藜离婚吧。
杨阜兰说:张藜是一个善良的好人,我们都有了两个女儿,我怎么能离婚呢?
张藜知道自己拖累了妻子,也曾劝杨阜兰离婚。杨阜兰咬牙说:这辈子我们永远是一家人,只要你不生病,身体健健康康的,我和女儿就有盼头。张藜落泪了。
1971年,饱受磨难的张藜从农村回城了,被相关部门抽调去编辑《战地新歌》歌曲集。


《战地新歌》共收录了45首歌词,这些歌词都不成熟,显得稚嫩,张藜重新进行了修改、润色,有的甚至重写,但却不能署他的名字。
《战地新歌》出版后,张藜又重回吉林歌舞剧院。因为性格原因,他不招领导待见,团里有突击工作时,领导就拉张藜出来救急,可用完他马上卸磨杀驴。
期间张藜创作了一些歌词和歌剧,都没有署名的权利。
张藜和妻子收入低,要养两个女儿,还要接济双方父母,经济非常拮据。张藜一连数年穿那件发黄的军大衣,脚下的解放鞋是老战友送的,破旧不堪。
他袜子破了几个洞,左右脚经常换着穿。生活上的苦张藜能够接受,他最不能忍受的就是领导和同事的歧视和白眼。

(张藜)
很多同事看不起张藜,说他不会来事,是书呆子,这样的人注定一辈子被人看不起,一辈子受穷。
精神上的压抑和折磨,让张藜痛苦不堪,他不忍浑浑噩噩过一辈子,可又找不到人生的方向。
1978年12月,张藜费尽周折,被调到北京的中央民族乐团搞创作。当时张藜一个人进京,妻子和两个女儿留在吉林。张藜住在几平米的宿舍里,通宵达旦地创作歌词。
张藜写了200多首歌词,送给一些歌曲杂志的编辑看,但大家都不看好,这些歌词堆在桌子上没处发表。

(张藜工作的单位)
有的编辑劝他:北京的人才太多,你来北京就是一个错误。
在农村吃了那么多苦,张藜都没有落泪,这次他蹲在马路边哭了。

04

张藜工资不高,每月都要给妻子和女儿寄钱,经济非常贫困。那时他出门坐公交车上班,不敢坐6站地,只坐5站地,这样可以节省5分钱。
艰难中,张藜遇到很多贵人,著名作曲家秦咏诚就是其中的一位。
秦咏诚1933年出生于大连,以创作《我为祖国献石油》成名,担任过沈阳音乐学院院长。


(张藜(右)与秦咏诚)
1985年,秦咏诚创作出《我和我的祖国》曲谱,很多词作家想填词。秦咏诚与张藜是大连老乡,他想帮这个落难的兄弟一把,便让张藜填词。
不久张藜去湖南张家界参加笔会,在火车上他一边抽烟一边构思歌词。
由于太投入,烟灰掉到了枕头上张藜都没有发觉。结果枕头、被褥起火了,幸亏列车员及时赶来将火扑灭了。
到达张家界后,张藜一宿没睡好。第二天早晨他推开宾馆的窗户,只见一轮旭日缓缓升起,将对面的天门山照得如诗如画。张藜激情澎湃,脱口而出: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隔。
张藜文思泉涌,不到20分钟就创作出《我和我的祖国》的歌词。


《我和我的祖国》经李谷一演唱后,迅速红遍大江南北,张藜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我和我的祖国》推开了张藜沉重的事业之门。后来他5次见到李谷一,就5次对她表示感谢,说是李谷一的演唱让大家知道了他。
张藜成名后,妻子和两个女儿都来到了北京,一家四口终于团聚了。
张藜一家住在朝阳区劲松一栋普通的居民楼里,没有电梯,上下楼要靠步行。
1987年4月,张藜创作出歌词《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却找不到合适的作曲家谱曲。徐沛东看了这首歌词,将《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谱上曲,这首歌很快就被范琳琳唱红了。

(徐沛东)
1988年4月,张藜在慕田峪长城开笔会,结识了著名作曲家徐沛东。两人一见如故,从此开始了长期合作,成了歌坛上的一对黄金搭档。
徐沛东1954年出生于大连,与张藜是老乡,是中国歌剧舞剧院的作曲家。
很快两人合作了歌曲《是你给我爱》,这首歌成了女歌手安冬的成名曲。

05

1989年,电视连续剧《篱笆女人和狗》在全国多家电视台热播,引起巨大的轰动。张藜与徐沛东为该剧共同创作的歌曲《篱笆墙的影子》《苦乐年华》迅速风靡全国。


同年《歌曲》编辑部举办全国10大金曲评选,《篱笆墙的影子》和《苦乐年华》双双入选,《苦乐年华》还排在第一名。
也就从这年开始,张藜的经济条件有了很大的改观,不断有歌手上门找他写歌。
此后,张藜与徐沛东为《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创作的《不能这样活》《山不转水转》等歌曲,也被广泛传唱。
1990年,张藜与徐沛东合作的《亚洲雄风》,几乎成为全民会唱的歌曲。相关部门在评选北京亚运会优秀歌曲时,《亚洲雄风》的得票率高达95%。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张藜红了,媒体和歌迷称他大器晚成。


从1992年开始,张藜为更多的影视剧创作歌曲,先后有《走出沼泽》《半边楼》《女人不是月亮》《康熙大帝》《小雪大雪又一年》等。
张藜一生写了1000多首歌曲,收入他作品的唱片和盒带高达600多种。张藜每年要写七、八十首歌词,平均4、5天一首。
平时在家里,张藜一天到晚琢磨歌词。有时他也会下厨做饭,但煮的饭半生不熟,炒的菜不是咸了就是淡了,后来妻子干脆不要他做饭了。
张藜在事业上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妻子的贤惠分不开。夫妻俩分居这么多年,妻子既要上班还要照顾两个女儿,从来没有一句怨言。

(张藜)
平时张藜在家里创作歌词,妻子为不影响他,经常看无声电视,在家里走路蹑手蹑脚,生怕打搅他的思路。
张藜的两个女儿都在北京结婚成家了,她们从事的是普通工作,生活平稳幸福。
由于常年高负荷运转,从2010年起,张藜各种老年病不断,先后患过肾结石、面部神经痉挛、前列腺炎。
当年在农村劳动时,张藜坐拖拉机帮生产队买化肥,还出过两次车祸,双腿和腰部受伤,落下了后遗症。上了年纪后,这些老伤经常发作。
2014年,张藜又得了心脏病和糖尿病,每天都要服药,不时在医院进进出出。

(左起:张藜、秦咏诚、李谷一)

(张藜(1932年10月17日一2016年5月9日))
2016年5月9日,张藜不幸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3岁。这时杨阜兰已81岁了,相濡以沫大半辈子,丈夫走后杨阜兰心里有痛。
两个女儿托起了杨阜兰的晚年,她们一同请了个保姆照顾母亲,平时女儿也会经常过来看望妈妈。
2023年,杨阜兰已经88岁了,精神矍铄,很多事她都忘记了,但与丈夫走过的坎坷,她还记得很清楚。
张藜虽然已经离开我们7年了,但他创作的那些经典歌曲,将会被一代代歌迷传唱下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歌声飘过四十年|《亚洲雄风》
《亚洲雄风》背后的人与事
他是“词坛三驾马车”之一,能写《我和我的祖国》,也能写《猴哥》,《鼓浪屿之波》《山不转水转》等均出自...
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宣传歌曲#韦唯 #刘欢 演唱#亚洲雄风 作词 张藜 作曲徐沛东#立明哥哥 #...
《我和我的祖国》《亚洲雄风》《山不转水转》……他与阎肃齐名,受尽苦难却创作无数经典
《亚洲雄风》——徐沛东作品音乐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