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37,38)

解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刘晓林 

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字意双解:

”道“常常是仿佛无所作为的,却事实上是遵循着内在的“天性”在无所不为。侯王如果能遵循“道”来做事,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且得以充分发展。自我化育的过程中如果产生了贪欲,我就要用自然淳朴来遏制住它。这样就不会有贪欲了,没有了贪欲天下便安定了。

旁注:

“道”无时不在,对于没有得道的人却不这样看。“世事洞察即学问”就是说的这个道理,推而广之,世事洞察即大道。“道”包罗万象,宇宙有“道”,你我有“道”,具体的事情也有“道”……“道”既是集合体,也是个体;它既抽象又具体,既宏观又微观。

“无名之朴”也是“道”的一种,这种“无名之朴”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但在特定的阶段是不是可以呈现出来呢?不一定。如果“无名之朴”存在却失去了作用,它还有价值吗?在理论上讲“道”会供所有人使用,实际中只能服务于一部分人。“不欲”的根本是平衡,只有各种因素的平衡才会产生真正的静。

解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刘晓林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字意双解:

“大德”之人不需为外显,自己对自身拥有的“大德”非常清楚;“下德”之人不想失去“德”(不想让他人不承认自己的“德”),实际是无“德”可言的。“上德”之人遵循“道”看似无为,“下德”之人不遵循“道”而看似有为。上仁之人为之而无以为之;上义之人为之而自以为之(即使得不到他人认可也无所谓)。上礼之人为之而如果没有得到他人的认可,就会扬着胳膊强引别人来承认。所以,失去了“道”,“德”就无从谈起;失去了“德”,“仁”就无从谈起;失去了“仁”,“义”也就无从谈起;失去了“义”,“礼”也就无从谈起。“礼”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产生的源头。所谓“先知”,不过是对没有掌握“道”的人的美好托词,于是愚昧也随之开始。所以大丈夫立身要敦厚,舍去时时的算计;心存朴实,不要过度虚荣。

旁注:

在老子的内心世界中,我们可以通过《道德经》来推出“道、德、仁、义、礼”在老子的内心认可上是依次递减的。有道,德才会产生;有了德,仁才会产生。……脱离了道来谈德、脱离了德来谈仁、脱离了仁来谈义、脱离了义来谈礼,这是无益的!这点与儒家思想认为的“仁、义、礼、智、信”是基本一致的。

道家认为“礼”是祸乱根源虽有偏颇,但不无道理。如果一个集体内部或两个事物之间充满了“道、德、仁、义”,即使不谈“礼”又会怎么样呢?一样相安无事。也就是说只有建立在“道、德、仁、义“基础之上的“礼”才是值得信赖、真实可心的“礼”,否则徒有虚名的伪礼而已。人们之间相互之间使用伪礼,自然麻烦就多!

注:解老子《道德经》的版本为刘晓林九天居士30岁左右所写,未做任何改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育读书】老子集注(31~40章)
《道德经》三十八章精解及译文(下)
【韩湛海专栏】‖学习《道德真经》(十三)
《道德经》第37章
81位书家笔下的《道德经》,你最喜欢谁的?
王弼本《道德经》简释(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