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思念母亲

思念母亲

刘炳全

母亲去世已经二十多年,坟头荒草一年多于一年,可母亲老去的容颜却经常在我梦中出现:或在地里挑苦菜,或在炕上絮新棉,或在腾腾热气中,用那双粗糙的手,忙着打理一家人窘迫的日子,一盆红茭面,一盆野菜馅……

这些母亲生前的生活画面,千百次在我梦里重现,每到梦回惊觉,我总是唏嘘不已,泪流满面。

母亲1930年七月初四生于福连坊一个贫苦农家,从记事起就跟着家人四处“跑反”。当时有句民谣:“阎锡山,灰什番,大炮安在西北山,吓得女人娃娃往沟里钻。”没完没了的军阀混战,后来又是日寇侵略……历尽了兵荒马乱、苦难深重的幼年岁月。

盼星星,盼太阳,好容易盼来了共产党。先是与同样苦命的父亲结婚,紧接着闹土改,分田地,集体化,生儿育女……

母亲自立能力极强。记得三年困难时期,因为村委会占用我们的院子,母亲便在村东头找了住房,这房子空间宽大,久不住人,一进去就感觉十分阴冷。而当时父亲远在大同煤矿,母亲硬是带着我们兄弟三个(哥哥7岁,我5岁,弟弟2岁)搬了家。

人常说“家暖一条炕”。记得当时已是秋天,为解决烧柴问题,母亲留我们在家,一天天忙着地里搂毛柴,刨茬子,让一家人度过了那些寒冷的日子。

母亲的勤劳自立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从童年开始我们兄弟几个便学着蒸饭、做饭,收拾家务,直到出地打闹柴火,到队里领取救济物品,为母亲减轻一些负担。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们逐步在艰苦的环境中,养成了劳动的习惯,练出了劳动的本领。

母亲没有文化,自我记事的五十年代末,只是在村里的民校识字班在过一些日子。但母亲有极强的记忆力,不少民间俚语,故事传说,耳熟能详,倒背如流。在我没入学之前,诸如《九九歌》、《故事(寺)故》之类,早已烂熟于心:

——头九二九,冻破碓臼;三九四九,掩门叫狗;

五九六九,阳婆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

——故事(寺)故,故事(寺)里头没人住;

一住住了个白头老师傅,

黑夜念经,白天撞钟,一撞撞出个先生;

先生讨卦,讨出个老鸦;

老鸦含柴,含出个蓝背;

蓝背凫水,凫出个小鬼;

小鬼把门,把出个瓦盆;

瓦盆撩油,撩出个黄牛;

黄牛耕地,耕出个张飞;

张飞磕麻子,一磕磕了三斗二匣子。(蓝背、张飞,鸟名)

到我们上学的年龄,母亲又把二舅读过的小学、中学课本找来,用丰富的知识不断开阔我们的眼界。至于像《牛郎织女》《鞭打芦花》《墙头马上》《安安送米》这些很有教育意义的历史故事,母亲更是常常念叨在我们耳边,让我们幼小的心灵,一点点儿分辨着人间的善恶,鉴别着人生的价值。

母亲60岁以后,身体大不如前,常常一个人站在屋后的高崖上,向北方瞭望着相依相傍的土地,奔流不息的小河,远近错落的村庄……往往一站就是大半天。我知道,这里,曾经哺育了母亲,这里,也陪伴了母亲60多年的沧桑岁月,这里的一切,都在母亲生命的旅程中流转、过往,这里的一切,都和母亲有着深不可测的感情……父亲去世以后,母亲不幸身患脑梗顽疾,以致半身不遂,连走路都非常吃力。多少次,我扶着摇摇摆摆、满头白发的母亲,在小院里彳亍学步。记得有一次,母亲突然问我:“三,有一天,我要走了,你还想不?”望着母亲,我不知所措地摇着头:“妈——我不……”看着我这样子,母亲脸上掠过粲然一笑,“不想?也好。”

在她74岁的那年春天,母亲带着对儿孙的不舍,对世界的留恋,阒然常辞。

母亲走了,再没有了病痛的折磨,生活的颠簸,到了一个无声无息、十分安静的世界,而让我们兄弟不时想起,涕泪满面。想起母亲的时候,我只想对着大地苍天,喊出那句母亲想听而再也无法听到的话语:

“妈——我好想你呀!”


超过5000人已经关注订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依依:母亲的绣花,父亲的背柴|散文
清辉昨夜凉如水,又照慈颜入梦来
一千零一个中国品牌故事 | 芙蓉兴盛 岳立华
十八年了~~
云翻涌成夏,我的父亲在天上(父亲节随笔)
八月的阳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