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繁峙记忆丨延续的生命——怀念苏淇老师

延续的生命

怀念苏淇老师

孟元勋

作者系繁峙县南关村人

曾任繁峙县五·七大学副校长

县委通讯组组长,光明日报社记者

雁北地委、大同市委农工部副部长

五寨县委第一副书记、静乐县县长

忻州市环保局局长,忻州市人大副主任

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已出版诗集《母亲的颂歌》

《五台山诗稿》《农村新儿歌》

▲图文无关

苏老师离开我们已19年了。老师的音容举止却难以忘怀,让人梦绕魂牵。

1962年9月,新成立的南关“农中”教室里,第一次出现了老师的身影:中等个、方脸,尤其是他温言细语的交谈,亲切之感油然而生,不由人憧憬与自信的浪潮亦骤然荡胸。他就是我们的班主任、语文老师苏淇。

老师独特的讲课风格,磁铁般地吸引着人的注意力,把你带入精彩的世界。讲李白的诗,仿佛他就是李白,赋予“白发三千丈”的浪漫与豪放;讲杜甫的诗,俨然他就是杜甫,感悟“茅屋为秋风所破”之凄凉与无奈。他从不厉颜训人。但我们对老师却是膜拜般的尊敬。在点滴小事中,无不闪烁着良师的风范。

▲图文无关

“农中”设一个班,有18名学生,其教室,是校园里3间的过街楼,两间为课堂,一间是条大炕便是老师的办公室兼卧室。同学们轮流值日,也给老师打水。往往饭后,他从伙房提一壶水上来。我们尴尬,他却不在意。他把几个男生招呼了过去,一起住,偶尔海聊,大部分时间是涉及课外知识,谈他读书写作的体会。他发表了稿子的剪报、长篇小说《我和玉英》的初稿以及他买的大量名著,都是我们的课外读物。他要把每部书的作者,中心思想,创作背景等等讲给你听。师生之情其乐融融。

老师的卧室,成了全班的阅览室、创作室和“文化沙龙”。同学们读写积极性“井喷”似的迸发了出来。我们每天一篇日记,一周一篇作文。老师则篇篇判阅,常面对面地修改和讲评。作文发下后,同学们争相传阅,看谁的文字下画得红圈圈多,以及批语内容。那时,老师同时攻读函授大学,也热情地创作,他把灯泡放低再遮上报纸,翻书揭页轻轻的,怕影响我们的睡觉。

▲图文无关

老师的言传身教,使我们进步很快。县教育局调去我们的作文,在县城中学作范文展示。李玉娥同学写得小剧本被地区文化馆采用,印成单行本。杨维新、姚玉富等许多同学成了县有线广播站通讯员。每当听到屋檐下的县有线广播小喇叭,播报我们的稿子时,同学们的心里乐开了花。是苏老师点燃了我新闻写作的兴趣,开启了我的记者之路。

老师出生在我县东部偏远的三岔村,他排行为五。饱受苦难的山里人,多么企盼能出个念书人,改换门庭,遂给他起小名叫“贵才”。

老师七岁丧父,从小在艰难和劳动中磨练。他上代县高中正值“三年困难时期”,为省车费,往往步行90多里到学校,有时还背担些干粮、炒面什么的以弥肚饥。

▲图文无关

他的衣着很简朴。一双红皮鞋磨得茸茸的,穿了多少年了?不得而知。他却视之如宝。《牛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母亲》、《普希金诗选》、《水浒》、《青春之歌》等大量书籍正是他从牙缝里“抠”出来的钱买的。在节俭与慷慨之间,彰显得何止是他对知识之痴迷,更可窥见其进取之人生境界。

按规定,每个学生每月要缴1.5元作为老师的工资,不少人按时缴不了,有的拖得很久。经济并不宽裕的老师却一声不吭,后来,对困难的学生干脆不收了。

在初二下学期开学之际,老师要调到县城任教,师生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我们常结队去看望他。他住在县城一道街两间的租房里。师母宫慧兰贤淑而文静,也是名小学教师。他们有了小宝宝。我们对可爱的小家伙玩耍逗乐。老师则在一旁会心地看着笑。一种为人之父的崇高与欣慰难于言表。

▲图文无关

他总要多嘱几句:“左琇老师(后任的语文老师)是全县语文权威,德高望重。要尊重左老师”。老师的为人做事,深深感染着我们。他在我们这些蒙昧的孩子心中,树起一座高尚的人格丰碑。

一次,我去看他并很幸福地和他在一家照相馆合影,理应由我付钱,而老师却早早结了账。学生们到他家里,老师总要留住吃饭,给你挟菜拨饭,情同父兄。

1965年,我们初中毕业,有6名同学考入中专,这使他倍感欣慰。他常去书信,关心我们这几位的学习和生活。得知我的中考作文分数是农校第一时,他严肃地对我说:虚心使人进步。老师严父般的垂爱,像团火至今暖在心头。

中专毕业后,我萌动了在村改变面貌的念头,在我犹豫夹杂点胆怯之际,老师果断地肯定了我的想法,列举了在农村成就事业的有志青年的例子,着重介绍了鳌子头大队的先进经验和回乡青年李宏如的先进事迹。我深受鼓舞和启发,也体味到他慈母般的心肠。

▲图文无关

在村里,我经历着磨练,也品味着收获。1970年,我出席了全地区召开的学“'毛著’双代”会。在“学大寨”中,我曾遇到了困难与阻力向老师诉委屈。他静静地听着,眼神凝视着。他向县领导反映了情况,李宏如主任第一时间到现场给予支持。

那时,老师为县委农工部副部长兼学大寨办公室主任。他每年下乡蹲点是'先进工作者’。他在富家庄大队蹲点,一年拓荒辟出果园500亩;粮食总产量增加60%;农民日工分值由过去的0.4元增加到1.2元。显著成绩的取得,需付多少心血与汗水,要经受多少困难与曲折呢?他该向谁诉说呢?他的人生历程不正是一本有益的“教科书”吗?

2018年4月28日,我们一行4人,迎着晨曦,循着老师的足迹,迈进了柏家庄乡万民庄村。此行目的,我们不仅是重温老师当年敢为人先的改革壮举,更是为了接受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教育。

▲图文无关

在街头院落,在农家炕头,万民庄人对1979年解体“大集体”,分田到户的情景尤在眼前。74岁的樊普老人是村里多年的会计,动情讲述着一个个刻骨铭心的故事......

“万民庄有3020亩耕地,493口人,天生的条件并不赖。但是,人们把集体打了'靠棚’,出勤不出力。结果是:地不打粮草疯长,牲口无草人无粮。劳动一年倒分红,吃饭就靠供应粮。

从1976年到1978年,乞讨现象年年发生。一到青黄不接,人们结队去要饭,离村出走的那阵儿,哭哭嚓嚓的情景真伤心痛了······”

当老人诉说着他和邻居去要饭的经历时,酸楚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不停地摇着头:“真正苦到底了,苦到底了!”口里喃喃不停。

▲图文无关

1978年冬,受命于危难之时的老师又一次驻进了万民庄。锅锅旱烟萦系着他的思绪,碗碗苦菜滋养着他的父母情怀,席席交谈共振着干群脉搏。万民庄人,把这位进农家,吃配饭,摸实情的“官”当亲人看待,心里话愿和他倒腾,企盼、建议、怨恨甚至牢骚、骂娘,声声注入他耳里。一双双苦涩而期待的目光,似铅球般重击着他--一个公社党委书记的心扉。

柏家庄公社是闻名的“二道川”,也称“米粮川”,是革命老区。“万民庄”是以烈士郝万民命名的村庄。面前的严峻问题是需迫切解决农民的吃饱饭。

他苦苦地思索着:长期贫困的“结症”不是土地,不在人,是出在惯性的体制上。落后体制不破,一切都是空谈。一个个不眠之夜在“吞烟吐雾”中熬过,一身身的冷汗令他心跳不止。

他清楚,这样的抉择涉及到的是“路线”和“方向”,是严肃而敏感的“政治”问题。他更明白,让农民吃饱饭才是最大的政治,是一个公社党委书记更应承担的天职。

▲图文无关

当老师提出在万民庄试行“包产到户”的想法时,公社党委会的会场气氛瞬间凝固。一道道吃惊的目光聚焦在他的脸上:有深切的疑虑,有苦涩的无奈,也有捏汗的发问:“这不是复辟资本主义”吗?有好心人劝他不要惹事了,小心遭牢狱之苦。但有人坦言:穷不过个讨吃,万民庄已穷到这样儿啦,再咋闹也不过分。

万民庄不声不响地迎来了1979年的春天。原生产队宣告解体;田地全部分到户,以户经营,所产下的粮食全归农户。

万民庄沸腾了!消息不胫而走。县委书、地委书记来了,在事实面前该说什么?肯定还是否定?娘呀!天大的为难“问号”,飘弋在驰去的汽车尾汽里。老师淡淡地说:“没有否定就是肯定”。

秋后,万民庄农民开心的笑声更让他自信。当年,粮食产量26万斤,是解放以来的最高年。农家小院、房上、窑顶,垒垒摞摞的黍谷玉米,堆金叠翠,童话般壮观。

▲图文无关

村支书刘喜元领我们来到万民庄旧村。古老的村庄尽收眼底:一群“退休”了的土窑洞,有张着嘴的,有瞪着眼的,似乎向来人诉说着什么;歪七裂八的“茅草房,”有的前檐用圪榄支着如老态龙钟的扶杖老人。有的窗户用秸秆堵着,教人窒息;屋顶和窑上遮缮着的零乱的塑料布随风抖动,发出“嗦嗦”的声音,不禁给人以遐想:是当年无畏的呐喊声吧。此时,我更深切地体悟到的是老师那颗“为生民立命”的心,仍在剧烈地跳动与震颤。 

樊计生、刘喜喜等村里的一些老人和刘书记,得知来人是老师的女儿、侄儿和孙子时,高兴极了,赶紧围拢过来,争先恐后地说:“苏书记是个好人,大好人。当年,他冒着坐禁闭的危险为我们分田到户,人们永们也不会忘记他”。

万民庄,一个名声在外的“讨吃”村,成为山西省第一个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领头羊”。时任省委书记的王庭栋在全省大会上感慨道:十分佩服这位公社书记的远见与胆识。在全区“三干”会上,雷鸣般的掌声为他礼赞。而他并无“弄潮儿”的荣耀,只觉得肩上的担子更加沉甸甸的了。

▲图文无关

老师和一班人,还紧紧抓住“水”这篇文章不放,排除干扰,“打井浇地”。随着电闸的启动,碗粗的清水喷涌而出,一时间,笑声、呼叫声、水鸣声响彻村庄上空。人们酣畅地品尝着无尽的甘甜,尽情地体味着党的恩泽。那年,共打井23眼,发展水浇地3500亩,一举结束了柏家庄无水地的历史。

老师还担任过城关公社党委书记和县委农工部长,不论干啥都尽心尽责,成绩斐然。在城关公社时,他搞大规模的科技创新,《光明日报》曾以《公社办科协,开创致富路》为标题对其先进事迹作了报道。在县委农工部长岗位上,全县农村深化改革的步子扎实推进。

1975年省委政研室曾拟调他去工作。这是个多么难得的机会,他很想去,但听从县委意见,无怨无悔地留在了县里。体现了他有极强的组织观念。在县人大副主任岗位上,老师圆满地画上了政治生涯的句号。

▲图文无关

在各行各业,几乎都有他的学生,也有不少当领导的,但老师从未让他们帮过忙。人们找他办事,他却尽心尽力。老师特别关心在村里的学生情况。他常说: “心地善良是为人之基,办事公道是处世之本”。如今,老师的谆谆教诲仍鸣于耳。

1999秋,老师“肺癌晚期”的复诊结果出来,令人震惊。人们瞒着他。其实,老师都清楚,只是不说,不愿使亲人难过,坦然淡定,依然有说有笑。但,病情日趋恶化。

2000年1月13日,老师走完了他61个春秋的人生,安然地步向了另一个世界。

老师去了,但他锐意进取的精神,高尚的人品,将永远成为我们的一面镜子,他给予这个世界的大爱厚德将激励我们前行。

这是不是一种生命的延续?

责编:康所平 图文:侯常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十一《变化真正从这里开始》( 下)
郭进拴|我的恩师高山
郓城英贤传——(161)李德章
范奈旺
知青往事:每当想起小山村里的那位小学老师,她心里就隐隐作痛
忘我工作的县委书记吕书琴——————揭阳新闻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